(2)古代两河流域
1.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对下图所示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B.人类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
C.此地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 D.古代金字塔建造于此地
2.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为两河流域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材料强调了( )
A.各地区之间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B.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C.古代文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 D.亚非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3.早王朝后期,苏美尔各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激烈。经长期混战,两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军事同盟。这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小邦林立、独立自治局面的结束与地域性统一王国的出现。由此可见当时实现统一的方式是( )
A.和平的协商 B.战争 C.贸易往来 D.民族交融
4.苏美尔人将楔形文字刻写在两河流域特有黏土所捏制的泥板上;古代埃及的太阳历根据尼罗河的泛滥情况,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这说明( )
A.古代亚非地区经常洪水泛滥 B.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
C.两河流域文明超越埃及文明 D.古代西亚和埃及的文明同源
5.两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犹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丰富的表现。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 )
A.历史悠久 B.成果丰富 C.传播广泛 D.绵延至今
6.有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苏美尔文字被称为(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拉丁文字
7.“它最初是刻在石头上的,后来因书写不便,人们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而提笔处较浅较窄。”材料反映的这种文字起源于( )
A.古代尼罗河流域 B.古代印度河流域
C.古代两河流域 D.古代黄河流域
8.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21—前18世纪,先后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利皮特一伊什塔法典》《埃什鲁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些法典的颁布( )
A.说明法制建设的完备 B.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C.有利于法律意识增强 D.表明惩罚力度的加大
9.《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商业发达 B.传播广泛 C.内容全面 D.影响深远
10.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以采用的一手史料是( )
A.狮身人面像传说 B.《十二铜表法》青铜板
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帕特农神庙遗址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耕牛一年,租金为4库鲁谷;如果耕牛在租用期间死亡,租牛者要负责赔偿。据此可知,该地区( )
A.法老至高无上 B.家庭奴隶制盛行 C.商品经济发展 D.各等级贵贱分明
12.《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的契约形式包括租佃契约、债务、抵押、损害赔偿、借贷、合伙经营、保管、继承、雇佣等。这说明该法典( )
A.源于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 B.体现出罗马法体系的影响
C.加强了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统治 D.体现古巴比伦法律体系的成熟
13.《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使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影响深远 B.思想落后 C.内容全面 D.广泛传播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
材料二: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1)从载体上看,材料一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这部法典的历史地位怎样?
(2)材料二中的法律条文是什么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古代文明成果有哪些共同之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块黑色石柱上刻印的条文如下:
第六条 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
第七条 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手中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奴隶、女奴、牛、羊、驴。不论任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视为窃贼,应处死。
第一九九条 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1)上述材料中内容出自哪一文献?
(2)材料中第六条、第七条有什么相同点?
(3)材料中第七条、第一九九条反映了什么问题?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这一文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B项正确。此图所示文明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排除A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是“楔形文字”,排除C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C
解析: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泛滥与水源为农业提供条件,说明古代文明的产生依赖自然环境。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河流域统一的方式。题干提供的关键信息是“经长期混战”,由此可见实现统一的方式是通过战争。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的方舟传说和60进制,埃及的太阳历都与其现实环境联系密切,故B项正确;两个国家的自然情况不能代表亚非两洲,排除A项;C项和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B。
5.答案:C
解析:据“两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犹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丰富的表现。”可知,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传播广泛,传播到其他许多地区,C项正确;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两河流域文明绵延至今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B
解析: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美尔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故选:B。
7.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楔形文字,它起源于古代两河流域,C正确。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印度河流域目前尚未发现成熟文字;古代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字是甲骨文,A、B、D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前21——前18世纪,在两河流域,先后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埃什鲁那法典》《利皮特一伊什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因此这些法典的颁布有利于法律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法制建设基本完备说法有误,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因此无法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乌尔纳姆法典》《利皮特一伊什塔法典》《埃什鲁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并没有惩罚力度加大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除前言外,《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题干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选项C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写在石柱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狮身人面像传说属于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成文法,排除B项;帕特农神庙遗址属于古希腊,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根据“租金”“负责赔偿”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C正确。法老是古埃及的国主,排除A。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排除。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时期。根据“包括租佃契约、债务、抵押、损害赔偿、借贷、合伙经营、保管、继承、雇佣等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契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所以这些契约是源于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A项正确;罗马文明出现的时间远晚于古巴比伦且罗马法体系正式形成于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被众多古代西亚国家沿用,还通过希伯来法影响西方法律文化,这充分说明其影响广泛且深远。材料未体现法典思想落后;内容全面在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法典虽有传播,但重点强调的是其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而非传播的广泛性。
14.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制度:种姓制度。
(3)共同之处: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解析:(1)史料: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可知,该史料为实物史料。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制度:根据材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律条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实质上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二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性质、颁布法令的目的及实质等角度分析,如: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等。
15.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
(2)相同点:强调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主。
(3)奴隶地位低下,被视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解析:(1)文献:据材料“一块黑色石柱上刻印的条文如下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赔偿其买价之一半”可知,这是一部刻在黑色石柱上的奴隶制法典,结合所学可知,《汉漠拉比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2)相同点:据材料“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据材料“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手中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奴隶、女奴、牛、羊、驴。不论任何物……应处死”可知,强调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主。
(3)问题:据材料“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奴隶、女奴”可知,奴隶可以买卖,奴隶地位低下,被视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据材料“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赔偿其买价之一半”可知,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损坏奴隶身体的代价很低。
(4)评价: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它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