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自14世纪以来,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阅读下面对这两个历史概念的解释,由此可得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谋取利润,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目的,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手工工场: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A.都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B.都体现了分工协作
C.都最早出现在英国 D.都随着庄园制度衰落而兴起
2.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中,一个新社会集团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这个“新社会集团”是( )
A.富裕农民阶层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租地农场主阶层
3.从13世纪开始,一种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手工业者失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出现。这一方式( )
A.推动了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 B.促进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
C.加强了各洲之间的商业联系 D.传播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
4.下图是13世纪欧洲手工业生产出现的新现象。据此可知,欧洲( )
A.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B.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
C.商品输出的市场化 D.王室权力的世俗化
5.13世纪时,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的产品,或能变得富足一些以赎买人身自由。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催化庄园经济解体 B.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重大飞跃
C.领主彻底放松对农奴的剥削 D.庄园经济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6.西欧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固定,各权力结构之间出现的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材料中“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是指( )
A.庄园经济的流行 B.封君与封臣制度
C.《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D.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
7.为强调14—16世纪的“租地农场主”这一概念,马克思在德语单词P chter(佃农/承租人)前加上了kapitalistischen(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加上kapitalistischen,是基于( )
A.城市经济发展B.庄园制度完善
C.经营方式变化D.封建王权强化
8.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用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 )
A.庄园经济和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B.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
C.种植园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9.“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
A.庄园制度的兴起 B.租地农场的产生
C.手工工场的产生 D.工厂制度的建立
10.西欧中世纪晚期,一些经营者走出城市到农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将统购的原材料分发给有手艺的农户,农户按要求加工,经营者付给农户报酬并收回产品,再将产品运往远方的市场销售。材料反映了( )
A.西欧庄园的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西欧城市的发展 D.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11.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用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
A.庄园经济和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B.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
C.种植园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12.如图是某同学在预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设计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是( )
A.手工业行会 B.租地农场 C.手工业者 D.工厂制度
13.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
B.13世纪,西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C.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
D.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磨……人们穿的农服由羊毛和大麻、亚麻制成……庄园里通常设有酒坊,农民可以去酿酒……当时存在的庄园法庭,审理各种诉讼案件……由当地全体居民出席。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9世纪前后,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三圃制的广泛推行,在封建主的领地内。……成批的手艺人出走,到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居住。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品卖给农村,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发展。
——改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古代卷》
材料三: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他们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改编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农业产量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简述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到11世纪,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手工业技术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技巧的部门,这就使得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的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
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
——沈坚.金志霖著《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萎缩了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活跃兴旺起来……自治城市蓬勃兴起。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摘编自《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1)据材料一,分析“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大学兴起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租地农场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手工工场生产者是雇佣工人,二者都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B选项分工协作在材料未体现;C选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并非最早出现在英国;D选项租地农场兴起与庄园制度衰落有关,手工工场兴起原因更为复杂。
2.答案:C
解析:在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进程中,市民阶层兴起。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争取自身权益,获得特殊法律地位,如拥有城市自治权等。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其成为强化王权所需的政治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封建贵族抗衡,推动了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富裕农民阶层、租地农场主阶层主要活跃于农村经济领域;封建贵族阶层是传统统治阶层,并非新兴且强化王权的力量。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13世纪开始,一种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手工业者失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的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资产阶级产生起推动作用,A项正确;封建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与材料“一种直接面向市场”不符,排除B项;加强了各洲之间的商业联系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C项;传播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是文艺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3世纪欧洲手工业生产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欧洲手工业生产的新现象是出现了雇佣关系,即生产组织的资本主义化,B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受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庄园主对农奴的控制有所放松,农奴有可能获得人身自由,反映了商品经济促进庄园经济解体,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庄园主对农奴的控制有所放松,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力的突破,排除B项;“彻底放松”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13世纪的庄园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后期,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兴起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属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是封建体制内产物,《查士丁尼法典》为东罗马帝国法律,均排除,故选D。
7.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强调14—16世纪的‘租地农场主’这一概念,马克思在德语单词P chter(佃农/承租人)前加上了kapitalistischen(资本主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租地农场中,租地农场主成了农业工人的实际支配者,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由此可知,马克思加上kapitalistischen,是基于租地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马克思加上kapitalistischen,是基于租地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马克思加上kapitalistischen,是基于租地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基于庄园制度完善,排除B项;马克思加上kapitalistischen,是基于租地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与封建王权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故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商人提供原料、工具,预付工资,回收产品,体现手工工场生产特点,C项正确;A项庄园制度兴起与材料不符;B项租地农场主要是农业领域;D项工厂制度建立在工业革命后,排除ABD。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经营者与农户之间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雇佣关系,经营者将产品推向市场,这表明欧洲中世纪晚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正确。
11.答案:B
解析: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故B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西欧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发展,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细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根据《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的部分知识结构图可知,①处应是租地农场,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答案:D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则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选项D是对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的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故选:D。
14.答案:(1)特点: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具有封闭性。
(2)因素:耕地面积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分工的加强。
(3)共同之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采用了雇佣劳动的方式,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影响: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磨……人们穿的农服由羊毛和大麻、亚麻制成。庄园里通常设有酒坊,农民可以去酿酒”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所以,西欧庄园的特点为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具有封闭性。
(2)因素:根据材料二“欧洲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三圃制的广泛推行”可得出,耕地面积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材料二“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得出,社会分工的加强。
(3)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三“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他们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可得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共同之处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都采用了雇佣劳动的方式,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资本主义、社会面貌、社会转型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5.答案:(1)铁质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提高;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的富余。
(2)商品活动活跃; 富裕城市的经费支持; 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学校或资助贫寒子弟。
(3)城市和学校的自治理念反对封建主、教会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 学校培育资本主义实用人才支持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1)据材料—“10到11世纪,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手工业技术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技巧的部门,这就使得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脱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的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应运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可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原因是铁质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提高;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的富余。
(2)据材料二“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萎缩了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活跃兴旺起来……自治城市蓬勃兴起。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可知,欧洲大学兴起的条件是商品活动活跃;富裕城市的经费支持;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学校或资助贫寒子弟。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和学校的自治理念反对封建主、教会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学校培育资本主义实用人才支持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