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日本
1.7世纪初的日本,贵族“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共死”。这叙述了大化改新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2.7—9世纪,日本朝廷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并指派专门的官员担任团长。在唐期间,遣唐使们学习了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将它们带回日本。日本此举( )
A.体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B.消除了中日交流的障碍
C.提高了幕府统治的权威 D.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3.646年,日本施行全面的“唐化”,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及部民制,建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王土和王民。这直接促进了日本( )
A.中央集权的建立 B.封建经济的发展
C.地方管理的完善 D.社会生活的变化
4.有学者认为,大化改新为日本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并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该学者认为大化改新(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完成了封建改革 D.增强了日本国力
5.日本留学生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 )
A.以中国唐朝制度为蓝本 B.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C.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D.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6.日本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仿效唐朝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制,在地方实行“国郡里”制。此举旨在( )
A.增强军事实力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思想统一
7.下图为两枚古钱币,分别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这反映了( )
A.唐朝商业贸易发展繁荣 B.日本革新措施影响深远
C.中日两国交流非常频繁 D.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8.下表为唐朝时期,中日地方建制对照表。这说明当时日本建制的特点是( )
唐地方建制 日本地方建制
州 大国(同唐之州)
县 大、中、小郡(同唐之县)
乡 乡
里 里
A.延续传统 B.以唐为师 C.因地制宜 D.管理有效
9.9世纪末以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不得不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丧失D.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10.2019年4月1日,日本宣布,“令和”被选为日本新年号,是日本第126代天皇的年号,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日本自孝德天皇使用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年号至今仍然保留了这一传统。材料表明大化改新( )
A.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B.旨在传承中华文化
C.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D.效仿中国的典章制度
11.有学者写道:“对隋唐文化的学习和改革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推动了日本短时期内实现了大飞跃……之后的日本堂堂正正地跃入了高级文化阶段。”此次大飞跃( )
A.开启了全盘西化的学习之路 B.推动了日本国家的社会转型
C.挽救了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D.增强了幕府将军的统治权威
12.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下表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实质性变化。“实质性变化”指( )
诏书规定: 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 第三,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第四,兵制方面,京师设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
A.树立天皇绝对权威 B.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关系对等
13.《全球通史》中提到,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变革”对日本的影响是( )
A.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
B.日本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
C.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14.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三:607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交。日本先后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1)材料一中“倭人”指的是哪国人?哪个政权结束了“分为百余国”的局面?
(2)材料二中改革的名称是什么?领导人物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这次改革的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4)日本历史上曾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哪个朝代影响?除制度、建筑外,你还能举出一个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7世纪初日本贵族割据、社会动荡、百姓困苦,这些社会状况是大化改新之前的情况,属于大化改新的背景,A正确。材料未体现大化改新的目的、内容和影响,B、C、D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多次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中国的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体现了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没有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消除中日交流障碍,排除B项;幕府统治是12世纪末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日本闭关锁国政策是17世纪德川幕府时期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日本施行“唐化”,废除贵族土地制度及部民制,建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直接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A选项,中央集权建立并非直接影响;C选项,地方管理完善材料未体现;D选项,社会生活变化不是直接结果。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可知,大化改新增强了日本国力。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使日本迅速成为东亚强国,D项正确;“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社会性质”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B项;“完成了封建改革”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日本留学生以唐朝为典范进行政治改革,说明大化改新以中国唐朝制度为蓝本,A项正确;B项是大化改新的结果,不是材料主要反映内容;C项较宽泛,不如A项具体;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CD。
6.答案:C
解析:据题干“日本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仿效唐朝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制,在地方实行‘国郡里’制”可知,孝德天皇的这些举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孝德天皇的举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增强军事实力、精简政府机构、促进思想统一,排除ABD。故选:C。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同开珎”的形制(圆形方孔、钱文书法)明显模仿唐朝“开元通宝”,甚至“开珎”一词与“开元”发音相近,直接反映日本在货币文化上对中国的学习。日本“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处于日本奈良时代,此时日本正推行“大化改新”(646年开始),学习唐朝制度文化,D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于两枚钱币的对比,而非单方面强调唐朝商业,排除A项;题干仅展示钱币形制的模仿,未涉及日本革新措施的“影响深远”(如政治、经济制度改革),排除B项;仅凭两枚钱币(尤其是日本单方面模仿唐朝钱币)无法充分证明“交流非常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地方建制”和“日本地方建制”可知,两者具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日本以唐为师,B项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前实行氏族制,表格反映的是改革后的新制度,因此因循旧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因地制宜”虽有体现,但只是局部调整,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日本仿效唐制,并不能就此推断出管理有效,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大庄园不输不入”和结合所学可知,大庄园“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C项正确;大化改新在7世纪,排除A项:12世纪晚期,日本开始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将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逐渐形成了武士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是指日本在公元七世纪仿效隋唐文化和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这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大化改新若干年后,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有名无实,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实权,排除A项;缓和矛盾、稳定政局是大化改新的作用,但不是实质性变化,排除B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大化改新积极学习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但并非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表述过于绝对化,而且也不是改革的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隋唐文化的学习和改革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推动了日本短时期内实现了大飞跃”可知,隋唐文化的学习和改革指的是日本在历史上对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模仿,特别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大飞跃”指的是日本在这些方面的显著进步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文化的学习和改革,特别是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与题目中“大飞跃”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全盘西化是近代日本在面临西方列强压力时的选择,与隋唐文化的学习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挽救了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与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直接相关,且日本在隋唐时期并未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排除C项;幕府制度在日本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晚于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时期,且幕府制度的建立与隋唐文化的学习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A.“树立天皇绝对权威”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B.根据材料“效法唐朝租庸调制”“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这样就加强了天皇的权力,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地位。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D.材料未涉及中日关系,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D
解析: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的“变革”性质高度吻合。在古代,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期的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一变革正是由那些游历“天朝”并深受其影响的日本人回国后推动的,D正确;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这一选项描述的是日本统一的过程,但题目中提到的“变革”更侧重于社会制度或文化层面的转变,而非单纯的统一过程。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的“变革”性质不符,排除A;根据历史知识,日本在古代确实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但这一过程并非由游历“天朝”的日本人回国后推动的“变革”所导致,排除B;幕府统治确实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它更多地与武士阶层的崛起和权力的集中相关,而非直接由游历“天朝”的日本人推动的“变革”所引发,排除C。故选:D。
14.答案:(1)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时。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有选择地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解析:(1)据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世)。
(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与中国三省六部制相似。该制度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可知,材料三中日本改革是大化改新,其特点是有选择地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15.答案:(1)日本;大和政权。
(2)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要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
(4)唐朝;文字、服饰、绘画等。
解析:(1)国家、政权:根据材料一“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倭人”是指日本。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2)名称、领导人物:根据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国家公民”并结合所学大化改新的知识可知,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3)意义:结合所学大化改新的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启示: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创新、学习别国优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要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
(4)朝代:结合所学古代日本的知识可知,日本深受中国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
事例: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在文字、服饰、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地体现。中国古代对日本文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字的传入和假名的创造: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深受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和服的基本样式和某些细节设计都源于中国古代的服装风格:中国古代的绘画风格对日本绘画也有深远的影响。唐代绘画的技法、题材和风格被引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