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进化学科学
1.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的化工专家是( )
A.侯德榜 B.袁隆平 C.屠呦呦 D.徐光宪
2.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基础学科。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数字货币 B.分子马达 C.分子机器人 D.合成药物分子
3.下列有关职业及其工作内容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职业 工作内容
A 化学科研工作者 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B 科技考古研究人员 利用的放射性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和研究
C 测试工程师 从事金属材料的测试,获得金属材料的组成及其含量
D 水质检测员 对天然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进行检验和评定
A.A B.B C.C D.D
4.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
C.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化学技术可以实现“水变成油”
D.化学可以帮助人们从分子层面上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制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与四大发明相关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造纸术——文字书写 B.火药——矿山爆破
C.印刷术——活字排版 D.指南针——海上导航
7.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列行为有悖于这一理念的是( )
A.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B.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对自然的伤害
C.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尽量提高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D.实现资源的“3R”利用,即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
8.中国古代文献和诗句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碳酸钙
B.“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中的磁针石主要成分是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爆竹爆炸发生了化学反应
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法”,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9.某小组同学想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研究程序,合理的是( )
A.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实验→比较并得出结论
B.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预测)→比较得出结论,对于异常现象再预测,再实验,再验证
C.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实验→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D.实验→分类(预测的化学性质)→观察(得出的物理性质)→比较并得出结论
10.下列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步骤正确的是( )
①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
②实验和观察
③解释和结论
④预测物质的性质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1.下列学习栏目与示例对应关系不匹配的是( )
选项 学习栏目 示例
A 方法导引 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B 化学与职业 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分子的合成,应承担重要的职责
C 科学史话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由浅入深是不断发展的
D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通过变量控制,预测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A.A B.B C.C D.D
12.2020年10月7日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两位女科学家,以表彰其“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是研究生物学科的基础
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C.化学注重理论分析、推理,而不需要做化学实验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对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A正确;
B.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B错误;
C.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C错误;
D.“稀土之父”徐光宪化学家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其基本操作是利用有机络合剂把稀土离子从水相富集到有机相再进行分离,荣获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解析: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进行。分子马达、分子机器人和合成药物分子都属于化学研究范畴,它们分别涉及分子运动、分子设计和药物合成。而数字货币属于信息技术和经济学领域,与化学研究无关。因此,答案为A。
3.答案:B
解析:A.化学科研工作者是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A正确;
B.科技考古研究人员利用的衰变测定装置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和研究,B错误;
C.测试工程师可以从事金属材料的测试,获得金属材料的组成及其含量,C正确;
D.水质检测员对天然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进行检验和评定,确保自来水出厂达标,D正确;
答案选B。
4.答案:C
解析: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A正确;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B正确:C.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化学技术不可以实现"水变成油",因为水中不含碳元素C错误;D.化学可以帮助人们从分子层面上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D正确:答案选C,
5.答案:C
解析:A、我们生活环境中的药物、化纤、塑料、电池、计算机芯片,都来自化学家的研究成果,化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选项A不正确;
B、化学研究不只是认识分子,还能制造分子,化纤、塑料等高分子都是化学研究的成果,选项B不正确;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选项C正确;
D、选项过于悲观,要相信我们一定能研制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用品和生活用品,通过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及优化环境的途径来提高生活质量,人类不会毁灭在化学物质中,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6.答案:B
解析:“涉及化学变化”是指工艺流程或应用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即有新物质生成。文字书写、活字排版、海上导航的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均不涉及化学变化,而矿山爆破的过程中火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
7.答案:C
解析:
A项 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正确
B项 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对自然的伤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正确
C项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用越多,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越多,对环境污染越大,有悖于题述理念 错误
D项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不违悖题述理念 正确
8.答案:D
解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A正确;
B.磁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故B正确;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爆竹爆炸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D。
9.答案:B
解析:探究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先从色、态方面观察二氧化硫的外观,得出的物理性质,然后根据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性质,预测,的化学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所以B符合;
故答案:B。
10.答案:C
解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C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A.同一类的物质往往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所以应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进而可以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来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故A正确;
B.特定功能的新分子的合成研究可以应用于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开发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和功能有机分子,推动绿色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故B正确;
C.人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现在将原子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过程叫做氧化反应,故C正确;
D.控制变量法是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同一反应的影响,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是验证生成物,应该是从结构进行分析,预测出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2.答案:C
解析:A.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是化学的特征,体现了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是研究生物学科的基础,选项A正确;
B.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选项B正确;
C.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不需要实验是错误的,选项C不正确;
D.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从而用分子或原子来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选项D正确;
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