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层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层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21:51:3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基础巩固】
1.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近代史上,英国曾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香港岛。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的(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南京条约》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A项正确;《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排除B项;《望厦条约》规定了美国在中国领土内的贸易、居住、传教等方面享有与英国相同的权利,并规定了关税、司法、领事等方面的条款,排除C项;《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侵略者是( )
A.美国 B.法国 C.俄国 D.英国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此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侵略者是俄国,C项正确;美国虽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帮凶,但是没有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排除A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为主凶,因此英国、法国都不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侵略者,排除BD项。故选C项。
3.下图是圆明园遗址,造成这座皇家园林被损毁的史事是( )
A.鸦片战争 B.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A项;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鸦片战争后,欧洲人想要中国做出更多的让步,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与题干所相符,A项正确;1856年,英法炮击广州,挑起战争,1858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的清政府被迫签署《北京条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5.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因为签订了( )
A.《望厦条约》 B.《瑷珲条约》 C.《虎门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与英法美等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排除A项;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俄国,排除B项;1843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
6.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城下之盟,此后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汉口、南京等地也成了通商口岸。该盟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详解】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C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B项;《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排除D项。故选C项。
7.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要求中国增开商埠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体现了海盗特征,B项正确;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以战争为主要手段体现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暴力特征,增开通岸口岸是为了更多地倾销商品,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能力提升】
1.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首开其例,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计有108人,其中籍贯是广东、江浙地区的多达64人,占比59.26%,而山西和河北地区却只有1人。据此判断,影响其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列强殖民统治政策
C.地区近代化发展水平 D.清政府的统治范围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可以得出近代驻外领事大都为南方是广东、江浙地区,而北方的山西和河北地区却只有1人,结合所学知识,这与中国近代各个地区的近代化程度具有很大关系,近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才相对集中,接触外国事务相对较高,更可能产生更多的驻外领事,所以影响其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区近代化发展水平,C项正确;自然环境可能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但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影响较小,与材料中驻外领事的分布关系不大,排除A项;殖民统治主要影响政治和经济,与官员籍贯的地域分布关系不大,而且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并未直接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区都是清政府的统治范围,并不是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随着僧格林沁的铁骑全军覆没,清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次日,咸丰帝前往避暑山庄,授权恭亲王奕 与洋人议和。”下列照片可以用作研究上述内容的( )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 C.文献史料 D.口述史料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随着僧格林沁的铁骑全军覆没,清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次日,咸丰帝前往避暑山庄,授权恭亲王奕 与洋人议和。”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题目中给出的两张照片分别是“八里桥战役发生之地(1860年费利斯·比托摄)”和“恭亲王奕 (1860年费利斯·比托摄)” ,拍摄时间均为1860年,与所描述的历史事件(1860年八里桥之战)处于同一时期,是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原始资料,属于一手史料,A项正确;二手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B项;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史料,如史书、档案等,排除C项;口述史料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清单,此清单( )
日期 拍卖品描述
1861.7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36件标明来圆明园的物品。
A.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完整再现英法军队战争期间的暴行
C.可以说明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D.能够佐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史实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信息“1861.7”“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1862.6”“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36件来自圆明园的物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所以此清单的拍卖品直接反映了战争期间列强的劫掠行为,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A项正确;拍卖清单作为列强劫掠的直接证据,可证明战争的侵略性质,说明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但不能“完整再现”英法军队战争期间的暴行,排除B项;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是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但拍卖清单无法直接说明,排除C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间是1900年,与题干表格中的时间“1861.7”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答案】D
【详解】据题干“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将向英国人传递《京报》的行为视为“汉奸”,表明其对外来势力的警惕与排斥。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主动将《京报》交由列强派发,说明列强通过战争迫使清廷妥协,其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列强侵略从军事层面深入到政治干预层面,清政府逐渐丧失自主权,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D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放松控制并非主动行为,而是被迫让步,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排除B项;经济命脉与题干中《京报》的信息传播无直接关联,材料所述并非是我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故选D项。
5.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美、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道路上缓慢发展。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近现代史》(人教版)
材料二:他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配制戒烟药丸,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三: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水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材料五: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林青天”是指谁?并指出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否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中提到的“夏宫”是指什么?这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6)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资源。
(2)人物:林则徐;危害:损伤中国人健康,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给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3)原因:武器装备落后。看法:不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含义: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夏宫:圆明园;国家:英国、法国。
(6)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文明。(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美、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资源。
(2)人物:根据材料二“他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配制戒烟药丸,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可知,“林青天”指的是禁烟英雄林则徐。
危害:根据材料二“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的危害有:损伤中国人健康,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给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水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可知,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看法:结合所学可知,武器装备落后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并不是武器装备落后。
(4)含义:根据材料四“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化史的开端。
(5)夏宫:根据材料五“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国家:结合所学可知,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和法国。
(6)教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先进文明等方面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
材料二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大幅增加赔款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为攫取在华权益采取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说说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地区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国内地扩展。
(2)①发动侵略战争;②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开辟通商口岸;④割占领土。
(3)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1)变化:通过观察材料一图片,可知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地区,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国内地扩展。故答案为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整个沿海地区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国内地扩展。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得出①发动侵略战争;根据材料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得出②签订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二“《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等得出③开辟通商口岸;根据材料二“《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得出④割占领土。故西方列强为攫取在华权益采取的方式有,①发动侵略战争;②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开辟通商口岸;④割占领土。
(3)共同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延伸】
1.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良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继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失灵,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民族工业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2.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面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如图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A.矛盾加剧 B.贸易发展 C.制度冲突 D.文化交流
【答案】A
【详解】分析图片可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文章数的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后期,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时中英处于矛盾加剧状态,所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的报道变多,A项正确;报道变化与中英之间的两次战争时间吻合,很明显与贸易发展的关联不大,排除B项;中英之间当时的确存在制度冲突,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但报道的变化明显与战争的发展时间高度重合,很明显制度冲突、文化交流都不是报道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3.1861年,江西布政使与英国驻华参赞签订《九江租地约》,规定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界内一切事宜由英方管办。《九江租地约》签订的依据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增开汉口、南京、九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在此基础上,1861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九江租地约》允许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开埠通商,并派驻领事官。由此可知,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基础巩固】
1.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近代史上,英国曾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香港岛。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的(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南京条约》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实实在在的利益的侵略者是( )
A.美国 B.法国 C.俄国 D.英国
3.下图是圆明园遗址,造成这座皇家园林被损毁的史事是( )
A.鸦片战争 B.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鸦片战争后,欧洲人想要中国做出更多的让步,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5.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因为签订了( )
A.《望厦条约》 B.《瑷珲条约》 C.《虎门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6.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城下之盟,此后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汉口、南京等地也成了通商口岸。该盟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7.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要求中国增开商埠
【能力提升】
1.晚清驻外领事自1877年首开其例,有资可查且备有籍贯的驻外领事计有108人,其中籍贯是广东、江浙地区的多达64人,占比59.26%,而山西和河北地区却只有1人。据此判断,影响其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列强殖民统治政策
C.地区近代化发展水平 D.清政府的统治范围
2.“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随着僧格林沁的铁骑全军覆没,清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次日,咸丰帝前往避暑山庄,授权恭亲王奕 与洋人议和。”下列照片可以用作研究上述内容的( )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 C.文献史料 D.口述史料
3.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清单,此清单( )
日期 拍卖品描述
1861.7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36件标明来圆明园的物品。
A.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完整再现英法军队战争期间的暴行
C.可以说明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D.能够佐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史实
4.《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5.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美、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道路上缓慢发展。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近现代史》(人教版)
材料二:他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配制戒烟药丸,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三: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水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材料五: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林青天”是指谁?并指出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否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中提到的“夏宫”是指什么?这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6)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汲取哪些历史教训?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
材料二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大幅增加赔款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为攫取在华权益采取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说说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拓展延伸】
1.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良好
2.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面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如图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A.矛盾加剧 B.贸易发展 C.制度冲突 D.文化交流
3.1861年,江西布政使与英国驻华参赞签订《九江租地约》,规定英国在九江设立租界,界内一切事宜由英方管办。《九江租地约》签订的依据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