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基础巩固】
1.南京“总统府”的第一展厅陈列着洪秀全的塑像(如下图)。170多年前,他领导了一场扫荡封建制度的运动,在南京构建了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王国。这场运动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2.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钱穆先生做出此评价的历史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A.定都天京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阅读某书,并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中繁,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诸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4.“鲤鱼冲破滩头浪,云雀穿过黑云山;天军爬上东乡界,一天攻下五六关。”这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歌谣。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C.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 D.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正是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使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了十分顽强的敌人,很难不会失败。该观点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 )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能力提升】
1.下面是九年级同学排练的历史剧片段,据此判断他们的剧本名称是( )
人物A:兄弟姐妹们!我们要建立公平的新天朝!我们要打破腐朽的清朝统治。
人物B:是啊,我们跟随天王,找到真正的出路!
……
人物A:(在天京向民众演讲)我已经起草了《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A.《抗倭英雄》 B.《太平天国传》 C.《五四风云》 D.《建党伟业》
2.185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攻占江西,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提出“斩邪留正,除暴安良”,并在江西推行“按亩征粮”政策,吸引农民参军。至1856年,江西太平军兵力达20万,占全军总数三分之一。这一时期江西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根据地,主要因为( )
A.科举制度废除引发士人不满 B.列强侵略导致江西经济崩溃
C.土地政策契合农民阶级诉求 D.江西地理位置靠近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C.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4.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B.打破传统经济秩序
C.激发民族抗争意识 D.催生制度变革尝试
5.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国梦始】参加拜上帝会的人越来越多,清政府不断逮捕教徒,我们就组织了太平军与这帮清妖阎罗们斗争,我们从金田村起义,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南京,天王坐了龙座,南京也叫天京了,成为天国的都城。刚开始不稳定,战争还在继续,军营中不断传来消息,有伤心的,还有令人振奋的……天朝慢慢鼎盛了。
(1)写出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至少两件)
【梦的实现】天朝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研读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2)通过“材料研读”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梦中迷茫】1856年,太平天国士兵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天国竟然变成这样了,天国该怎么办呀?我迷茫了。
(3)歌谣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梦的破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美术作品中的历史,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和想象。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将以上图片进行排序
图( )→图( )→图( )
(2)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太平天国运动作为研究主题,可以作为参考的作品是图____________。
该作品是否能向我们真实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为什么?如果想要进一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补充的史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项)
【拓展延伸】
1.下面讨伐檄文的发布者应该是( )
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战役,皆以兄弟称之,……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 ——《讨粤匪檄》
A.英法联军 B.清政府 C.袁世凯 D.孙中山
2.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这样一些情节:“长毛”(太平军)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京城一片惶恐,商家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达官贵人们纷纷携家眷带细软准备外逃,晋商们也大多逃回山西。乔致庸硬是坚持留在京师,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 )
A.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 B.领导集团的腐败
C.致力于保护商人利益 D.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
3.商务印书馆编《复兴历史教科书》(第2册)写道:“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所颁政令,颇多破除迷信,提倡人权,改正风俗之处。”该书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B.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C.具有先进思想的指导 D.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4.“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基础巩固】
1.南京“总统府”的第一展厅陈列着洪秀全的塑像(如下图)。170多年前,他领导了一场扫荡封建制度的运动,在南京构建了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王国。这场运动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B项正确。
2.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钱穆先生做出此评价的历史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A.定都天京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写成《资政新篇》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D项正确;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排除A项;进行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为推翻清政府采取的军事行动,与推行均田制度无关,排除B项;《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3.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阅读某书,并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中繁,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诸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861年”、“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项正确;A项《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反映的是农民阶级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与题干所述无关,排除C项;D项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是地主阶级代表,与题干材料“1861年”、“则贼中不为无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B 项。
4.“鲤鱼冲破滩头浪,云雀穿过黑云山;天军爬上东乡界,一天攻下五六关。”这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歌谣。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C.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 D.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据所学可知,1864年天京沦陷,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运动初步建立政权,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军事上全盛时期,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正是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使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了十分顽强的敌人,很难不会失败。该观点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太平天国起义时,正是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使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了十分顽强的敌人”可知太平天国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B项正确;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时候遇到了列 强的侵略,是在列强和封建势力联合打击之下失败的,并没有突出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把反 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 )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强调太平天国利用宗教指导革命,缺乏科学理论,C项正确;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依靠人民,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排除B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下面是九年级同学排练的历史剧片段,据此判断他们的剧本名称是( )
人物A:兄弟姐妹们!我们要建立公平的新天朝!我们要打破腐朽的清朝统治。
人物B:是啊,我们跟随天王,找到真正的出路!
……
人物A:(在天京向民众演讲)我已经起草了《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A.《抗倭英雄》 B.《太平天国传》 C.《五四风云》 D.《建党伟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建立公平的新天朝”“打破腐朽的清朝统治”“天王”“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与太平天国运动紧密相关。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时期由洪秀全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反清农民运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定都天京(今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纲领性文件,符合剧本内容,B项正确;《抗倭英雄》主要讲述的是明朝时期戚继光等将领抗击日本倭寇的故事,排除A项;《五四风云》发生于1919年,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排除C项;《建党伟业》主要展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2.185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攻占江西,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提出“斩邪留正,除暴安良”,并在江西推行“按亩征粮”政策,吸引农民参军。至1856年,江西太平军兵力达20万,占全军总数三分之一。这一时期江西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根据地,主要因为( )
A.科举制度废除引发士人不满 B.列强侵略导致江西经济崩溃
C.土地政策契合农民阶级诉求 D.江西地理位置靠近天京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在江西推行“按亩征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和减轻赋税的需求(“吸引农民参军”),因此获得广泛支持。这体现了农民阶级在近代救亡中的主力军作用,也反映出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土地问题是社会矛盾焦点,因为土地政策契合农民阶级诉求,C项正确;科举废除于1905年,与题干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侵略对江西的直接影响主要在19世纪60年代后开埠通商,1853年江西尚未受列强大规模冲击,排除B项;地理位置是客观条件,但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政策契合民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C.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但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资政新篇》则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一变化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思想上的进步,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反清政权,其纲领变化与巩固清政府统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聚焦纲领内容本身反映的进步性,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主要体现西方列强侵略,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聚焦纲领内容本身反映的进步性,与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4.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B.打破传统经济秩序
C.激发民族抗争意识 D.催生制度变革尝试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可知,汉族官僚拥有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导致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这表明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没有涉及对清朝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激发民族抗争意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催生制度变革尝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和所学可知,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也传到中国,一些爱国思想家和有识人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介绍环球地理与历史,还提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这表明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C项正确;题干中的内容属于专著或文件,没有涉及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相关情况,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位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并没有专注于加强海防建设,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刚刚开始萌发,排除D项。故选C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国梦始】参加拜上帝会的人越来越多,清政府不断逮捕教徒,我们就组织了太平军与这帮清妖阎罗们斗争,我们从金田村起义,一路势如破竹,直达南京,天王坐了龙座,南京也叫天京了,成为天国的都城。刚开始不稳定,战争还在继续,军营中不断传来消息,有伤心的,还有令人振奋的……天朝慢慢鼎盛了。
(1)写出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至少两件)
【梦的实现】天朝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 研读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2)通过“材料研读”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梦中迷茫】1856年,太平天国士兵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天国竟然变成这样了,天国该怎么办呀?我迷茫了。
(3)歌谣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梦的破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1)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3)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详解】(1)重要事件:根据材料“我们从金田村起义,一路势如破竹”和结合所学可知,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根据材料“天王坐了龙座,南京也叫天京了,成为天国的都城”和结合所学可知,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2)怎样的理想社会:根据材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天父杀天兄”和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影响: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天父杀天兄”和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争权夺利,贪图享乐”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一切根源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美术作品中的历史,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和想象。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将以上图片进行排序
图( )→图( )→图( )
(2)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太平天国运动作为研究主题,可以作为参考的作品是图____________。
该作品是否能向我们真实地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为什么?如果想要进一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补充的史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项)
【答案】
(1)排序:图(三)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1842年)→图(一)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1858年)→图(二)金田起义(1851年)。
(2)参考:图(二)。
能否及原因:不能;因为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和想象,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艺术加工成分。
补充的史料有:《李秀成自述》。
【解析】
(1)排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42 年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图三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对应的事件发生时间最早。接着,1851 年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即图二对应的事件。而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天津条约》,也就是图一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对应的事件。因此,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图(三)→图(二)→图(一)。
(2)参考:根据材料可知,对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主题,图二金田起义浮雕与太平天国运动直接相关,可作为参考。
能否及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尽管图二与太平天国运动有联系,但并不能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美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性质决定了它包含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或表达某种情感、观点,会加入主观的创作元素和艺术加工成分。比如在人物形象塑造、场景氛围营造等方面可能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存在偏差,不能等同于客观的历史记录。
补充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研究太平天国运动时,《李秀成自述》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史料。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他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诸多重大事件和发展过程。《李秀成自述》是他在被俘后写下的,其中详细记述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历程、内部的政治军事情况、与清军的作战经过等内容,能够从当事人的角度为我们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一手资料,有助于更全面、真实地研究这段历史。
【拓展延伸】
1.下面讨伐檄文的发布者应该是( )
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战役,皆以兄弟称之,……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 ——《讨粤匪檄》
A.英法联军 B.清政府 C.袁世凯 D.孙中山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战役,皆以兄弟称之,……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可知意思是粤匪们剽窃外国人的思想,崇信天主教。上自伪君、伪相,下至军士、仆役,都以兄弟相称……其他所有人民的父亲,都只是兄弟,所有人民的母亲,都只是姊妹,可知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各种社会矛盾加剧,洪秀全屡试不第后,1843年在罗孝全的帮助下,洪秀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借用、吸收西方基督教中的平等、互助的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利用宗教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因此讨伐檄文的发布者应该是清政府,B项正确;英法联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与题干内容“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不符,排除A项;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相关,与题干内容“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不符,排除C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相关,与题干内容“粤(广东)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这样一些情节:“长毛”(太平军)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京城一片惶恐,商家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达官贵人们纷纷携家眷带细软准备外逃,晋商们也大多逃回山西。乔致庸硬是坚持留在京师,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 )
A.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 B.领导集团的腐败
C.致力于保护商人利益 D.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
【答案】D
【详解】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据“‘长毛’(太平军)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北伐失败,D项正确;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伐的战略失误,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是北伐失败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
3.商务印书馆编《复兴历史教科书》(第2册)写道:“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所颁政令,颇多破除迷信,提倡人权,改正风俗之处。”该书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B.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C.具有先进思想的指导 D.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唤起大众 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 革命。所颁政令,颇多破除迷信,提倡人权,改正风俗之处”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朝统治,破处迷信,提倡人权等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要求,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晚于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宗教发展起义力量,说明太平天国缺乏先进思想的指导,排除C项;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排除D项。故选B项。
4.“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李鸿章、翁同稣,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汉族地主势力崛起,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太平天国属于农民起义,而洋务运动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因此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说法错误,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汉族地主势力兴起,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