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
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你能说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吗?《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你们知道托尔斯泰长啥样吗?(课件)
二、作者简介
(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高尔基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圈点勾画法”读书。
2、强调重点字词:(课件)
3、列阅读提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理清层次脉络)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面容表情
第四段:长相平平
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蕴含丰富情感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第九段:眼睛犀利、人生不幸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大量的文字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课件)
外貌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形神兼备。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例:《红楼梦》第 三 回 对林黛玉的眼睛的描写。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2、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思考:从那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课件)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额头: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皮夫: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比喻、夸张。
3、找出第1、2段中的比喻句:(比喻中有夸张,注意多体会)
脸上多毛——植被多于空地;
黝黑脸膛——皱似树皮;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敏锐、犀利、极具穿透性的目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胡子: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作用:突出眉毛和胡子的特征,形象贴切而富有趣味,引人遐想。
比喻的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引发联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
夸张的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失调、崎岖、平庸而粗鄙(第2段)。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了课文前4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再好好地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我们下一课再好好研究。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文章,走进这位大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阅读第3段,找出描写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特征的句子。
劳动者的忧郁……滞留着眼愚钝和压抑。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小结:作者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划,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2、课文第4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平的?
一是从穿戴来看——似乎什么穿戴都符合他。
二是从职业来看——好像什么职业的人都像他(议员、酒鬼、面包商、大主教、学生、军人、乡绅、马车夫、农民)。
小结: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翁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什么呢?
他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3、课文第5的,写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看见的托尔斯泰形成强烈的反差,给拜访者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
明确:身材矮小,语言平和、随便,待客热情。
4、课后练习一:课文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托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课件)
平庸丑陋——灵魂的高贵,眼光的犀利。(反衬)
大众化——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小结:本文作者了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课文前半部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以此来反衬后半部其深邃的目光和高贵的灵魂。
补充介绍“欲扬先抑”:(课件)
(1)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2)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这是抑;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这是扬。
三、深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同学们找出第7、8段中的比喻句,读一读,体会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课后第二题)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能把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精确无误的频波。”
理解:这句话写出作为思想家、艺术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理解: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2、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课后练习第四题)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三、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这位文豪的?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从中你得到哪些写作方面月启示?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从描写人物的面庞入手到描写人物的眼睛,探索人物的心灵,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相信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如同沐浴在朝阳中,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松,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所以,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跟更多的伟人交谈,使自己的心灵一尘不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