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2.4《谁先迎来黎明》单元分析+课时教案+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2.4《谁先迎来黎明》单元分析+课时教案+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07: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能力
能通过查阅地图、地球仪,结合网络资料,收集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日出时间数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与探究 “谁先迎来黎明” 相关的有效信息。
学会设计模拟实验,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通过调整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观察不同位置 “城市” 的昼夜变化,模拟地球的运动,验证不同假设,如地球自西向东转、自东向西转时,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控制变量,细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讨论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数据等活动,明确分工,有效沟通,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准确确定 “城市” 位置、怎样判断 “黎明” 到来,提高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日出时间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地理位置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不同地区昼夜交替、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推理的方法,解释为什么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情况下,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锻炼推理判断能力。
从地球的整体视角出发,思考地球的形状、自转运动以及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昼夜交替和迎来黎明顺序的综合影响,构建系统思维,理解地球运动与自然现象的关联性。
(三)科学素养
掌握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以及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昼夜交替、东边地区先迎来黎明的科学知识,建立对地球运动与昼夜现象关系的科学认知。
了解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差异,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认识到地球运动规律在现实地理现象中的体现,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知晓人类通过长期观察、实验和研究,逐步揭示地球运动规律,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四)责任态度
在实验探究和资料收集过程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如实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尊重科学事实,不随意篡改信息。
激发对地球运动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课外拓展学习,乐于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增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运动规律的客观性,明白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责任感。
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学习收获,积极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地球运动和地理现象的科学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理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决定了东边地区比西边地区先迎来黎明。
学会运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确定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
掌握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科学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教学难点
建立地球自转方向、地理位置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动态联系,由于地球的宏观尺度和运动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直观想象和理解。
引导学生在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准确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探究态度。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迎来黎明时间差异的相对性,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的变化情况,涉及到更复杂的地球运动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两张同一时刻不同城市的照片,一张是北京的白天景象,人们在忙碌地工作、学习,另一张是乌鲁木齐的夜晚景象,城市灯光闪烁。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北京是白天,乌鲁木齐却是夜晚呢?随着时间推移,哪个城市会先迎来新一天的黎明呢?” 接着,播放一段短视频,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自转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与不同地区昼夜变化、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关系,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和生动的视频,创设贴近生活且充满疑问的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 “谁先迎来黎明” 这一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联系,为后续教学做好铺
(二)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以及影响城市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因素。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如 “离太阳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海拔高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等。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假设结果,教师将这些假设记录在黑板上。 师生共同对每个假设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思考这些假设是否合理,需要哪些证据来验证。 设计模拟实验: 教师为学生提供地球仪、手电筒、贴纸(代表不同城市)等实验材料,讲解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小组提出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例如,若假设 “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则在地球仪上不同经度位置贴上代表城市的贴纸,固定手电筒位置,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各 “城市” 的昼夜变化情况;若假设 “离太阳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则通过改变地球仪与手电筒的距离,观察不同 “城市” 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怎样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进行模拟实验与记录: 各小组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操作地球仪和手电筒,有人负责观察地球仪表面 “城市” 的明暗变化,有人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可以用文字描述或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标注各 “城市” 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手电筒的照射角度、地球仪的转动速度等。 分析实验结果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思考自己小组的假设是否能够得到验证。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记录,汇报实验结果和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可以提出疑问、补充观点或进行反驳。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这一科学结论。 提出假设与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设计模拟实验环节让学生将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方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进行模拟实验与记录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 分析实验结果与交流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科学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生活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谁先迎来黎明” 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从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差调整、旅游规划、天文观测等方面展开讨论,如在国际旅行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这与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有关;不同地区存在时差,在进行跨国商务交流、国际体育赛事直播时,需要考虑时差问题;旅游爱好者在规划旅行路线时,可以根据不同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合理安排观赏日出的地点和时间;天文爱好者在进行天文观测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差异。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分享相关生活应用实例。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 “谁先迎来黎明” 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如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哪个方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的?” 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共同回顾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以及地球自转方向、地理位置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 “谁先迎来黎明” 这一知识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这使得地球上( )边的地区比( )边的地区先迎来黎明。
2、在模拟实验中,我们用( )代表地球,用( )代表太阳。
3、不同城市由于( )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同。
4、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 )交替现象。
答案及解析
1、自西向东、东、西。解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关系的掌握。
2、地球仪、手电筒。解析:考查学生对模拟实验工具代表意义的理解,是实验操作的基础。
3、地理位置。解析:强调地理位置对迎来黎明时间的影响,是本节课重要内容。4、昼夜。解析:回顾地球自转产生的基本自然现象,与本节课知识相联系。
(二)、判断题
1、地球自东向西自转时,西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
2、只要两个城市在同一纬度,就会同时迎来黎明。( )
3、模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
4、离太阳近的城市一定比离太阳远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
答案及解析
1、×。解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城市先迎来黎明,自东向西转时结论相反,考查对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关系的理解。
2、×。除纬度外,经度位置也影响迎来黎明时间,同一纬度不同经度城市不会同时迎来黎明,考查对影响因素的全面认识。
3、√。解析:模拟实验是本节课重要探究方法,能直观呈现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关系,考查对实验作用的理解。
4、×。迎来黎明先后主要由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理位置决定,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考查对正确影响因素的掌握。
(三)、选择题
1、下列城市中,最早迎来黎明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北京 C. 拉萨 D. 成都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
A. 12 小时 B. 24 小时 C. 一个月 D. 一年
3、在模拟实验中,为了让 “城市” 更好地呈现昼夜变化,手电筒应( )
A. 随意照射 B. 从侧面照射 C. 水平照射地球仪 D. 垂直照射地球仪
4、不同地区存在时差,主要是因为( )
A. 地球的大小 B. 地球的自转 C. 地球的公转 D. 地球的形状
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四个城市中北京位置最靠东,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先迎来黎明,考查对城市地理位置与黎明先后关系的应用。
2、B。解析: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约 24 小时,是基本地理常识,考查记忆。
3、C。解析: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才能较好模拟太阳光照,呈现昼夜变化,考查实验操作要点。
4、B。解析: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迎来黎明时间不同,产生时差,考查对时差成因的理解。
(四)、简答题
1、请简述地球自转方向与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关系。
2、我们在设计模拟实验探究 “谁先迎来黎明” 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举例说明 “谁先迎来黎明” 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案及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东边的地区会先被太阳照亮,从而先迎来黎明;西边的地区后被太阳照亮,后迎来黎明。
解析: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阐述能力,需从地球自转方向、不透明球体特性等方面解释关系。
设计模拟实验时,需要注意:确定好实验工具的代表意义,如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控制好变量,在探究地理位置与迎来黎明先后顺序关系时,保持地球仪转动方向、手电筒照射角度等因素不变;准确确定 “城市” 在地球仪上的位置,模拟不同地理位置;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包括各 “城市” 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昼夜变化情况等。
解析: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要点的掌握,从实验工具、变量控制、操作细节、记录要求等方面作答。
在国际旅行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调整日期;不同地区存在时差,在进行跨国视频会议、国际体育赛事直播安排时,要考虑时差问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旅游爱好者在规划观赏日出的旅行路线时,可以根据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
解析:考查学生对知识生活应用的理解,从国际旅行、商务活动、旅游等方面举例说明。
(五)、科学探究题
小明发现,在夏季,我国黑龙江省的日出时间比海南省早很多;而在冬季,这种差异有所减小。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及解析
探究方案:
①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贴纸(分别代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城市)。
②将贴纸分别贴在地球仪上代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位置,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固定手电筒位置,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在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个特殊节气时,黑龙江省和海南省 “城市” 的昼夜长短情况和日出先后顺序,记录每个节气时两地日出时间的差异(可通过估算地球仪转动角度来模拟时间差异)。
③分析记录的数据,对比不同节气时两地日出时间差异的变化,结合地球公转轨道、地轴倾斜角度等知识,思考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④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完善解释。
原因分析: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黑龙江省位置比海南省更靠北,所以昼长更长,日出时间更早,与海南省的日出时间差异较大;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黑龙江省的昼长变短,与海南省的昼长差异减小,因此两地日出时间差异也有所减小。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影响了日出时间差异。
解析: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公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案需包含实验准备、操作步骤、分析方法,原因解释要结合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知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思维逻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探索地球运动,解密自然节律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的运动产生多种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学习内容 认识不同类型的地球模型及其特点,理解其对研究地球的意义。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过程。 知道地球自转方向,理解不同地区迎来黎明时间不同的原因。 观察并理解影长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掌握四季变化的成因。 认识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学业要求 能够制作简单地球模型,并用模型解释地球相关现象。 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及相关自然现象。 能用科学语言、图示等方式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能依据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地球的运动展开,是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对地球系统认识的深化。从地球模型引入,逐步深入到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探究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各课之间逻辑紧密,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多种假设,再通过了解历史认识科学发展历程,接着探讨自转方向与黎明先后、公转与四季关系,最后落脚到对生物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理解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科学探究和知识基础,对地球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但地球运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原因有自己想法,但缺乏科学验证。对于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及产生的复杂现象理解存在困难,需借助直观模型和模拟实验辅助理解。同时,学生在数据收集、分析及逻辑推理方面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训练。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科学观念,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方式和特点。 认识到地球运动与地球上生物活动、自然现象的紧密联系,构建地球系统观。 科学思维 通过对地球运动现象的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类比、想象、推理等思维方法,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培养科学批判思维。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实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相关模拟实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学会收集、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与自然现象数据,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责任态度 保持对地球运动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认识到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发展观。 体会地球运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构建地球模型 知识导入:展示不同地球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模型作用,引出制作地球模型任务。(对应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小组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地球模型制作方案,考虑表现地球圈层、海陆分布及运动特点等。 制作模型:小组合作制作地球模型,可用不同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模型展示与讲解:各小组展示模型并讲解设计思路,其他小组提问交流。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 现象观察与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关于成因的问题。(对应第二课《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与猜想: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如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等假设。 模拟实验设计:小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选择材料模拟地球和太阳运动。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哪种假设能解释昼夜交替。 交流与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昼夜交替可能原因。 活动三:追溯历史,理解地球运动认知发展 资料收集:学生课前收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资料。(对应第三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课堂分享:小组内分享资料,整理不同时期观点及证据。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阐述观点与依据,进行 “学术辩论”。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总结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及科学方法演变。 活动四: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情境引入:展示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图片,提出谁先迎来黎明问题。(对应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模拟演示:教师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迎来黎明顺序。 小组探究:学生分组用地球仪标注城市,模拟地球自转,确定不同城市迎来黎明先后顺序,探究与自转方向关系。 拓展应用:结合世界时区图,理解时间差异及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影长四季变化与公转关系 生活现象导入:展示不同季节物体影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对应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实验设计:小组设计模拟地球公转及测量影长变化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地球公转不同位置,测量记录影长数据。 数据分析:分析影长数据,绘制图表,探究影长与季节、公转位置关系。 总结归纳:结合实验与资料,总结四季变化成因。 活动六:研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资料分享:学生分享收集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资料。(对应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分类讨论:分组讨论对动植物影响,从作息、生长、迁徙等方面分析。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生物在不同时段状态,记录并分析。 总结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与观察结果,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活动七:单元总结与成果展示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成果展示:学生以手抄报、模型、报告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与体会。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小组讨论表现,及时评价鼓励。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协作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表现。 实验评价 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合理性、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根据实验报告质量,评价对实验原理、过程及结论的理解掌握程度。 作业评价 布置书面作业,考查基础知识掌握,及时反馈纠正。 安排实践作业,如观察记录、制作模型等,评价知识应用与动手能力。 测试评价 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涵盖概念、现象解释、实验分析等,全面评估知识掌握。 依据测试结果分析学生学习问题,针对性辅导与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六年级

利川市谋道镇中台小学 张可贵
新知导入
城市照片对比
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北京是白天,乌鲁木齐却是夜晚呢?随着时间推移,哪个城市会先迎来新一天的黎明呢?
同一时刻的北京和乌鲁木齐
新知导入
地球自转
思考地球的运动与不同地区昼夜变化、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关系。
探究新知
回顾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大胆猜测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以及影响城市迎来黎明先后顺序的因素。
提出假设与讨论
:3:海拔高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假设1:离太阳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2: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探究新知
假设汇报与分析
小组编号 假设内容 认为合理的理由
1 离太阳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太阳是光源,离光源近可能先被照亮
2 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平时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升起
3 海拔高的城市先迎来黎明 感觉海拔高离太阳更近
各小组代表汇报假设结果,我们一起对每个假设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思考这些假设是否合理,需要哪些证据来验证。
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材料
我们将用这些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方案设计1
“若假设‘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则在地球仪上不同经度位置贴上代表城市的贴纸,固定手电筒位置,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各‘城市’的昼夜变化情况。”
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方案设计2
“若假设‘离太阳近的城市先迎来黎明’,则通过改变地球仪与手电筒的距离,观察不同‘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思考如何控制变量、怎样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哦。老师会帮助大家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新知
进行模拟实验
各小组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哦。
探究新知
实验操作要点
4、记录实验现象要准确,可以用文字描述或绘制简单示意图,标注各‘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1、手电筒的照射角度要保持水平,模拟太阳平行光照射
2、地球仪的转动速度要适中,便于观察
3、观察时要注意地球仪表面‘城市’明暗区域的边界变化
探究新知
分析实验结果与交流 1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思考自己小组的假设是否能够得到验证。
探究新知
分析实验结果与交流 2
我们小组假设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东边的‘城市’确实先迎来黎明,假设得到验证。
探究新知
综合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不同小组实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总结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城市先迎来黎明。这是基于科学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国际旅行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这与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有关。日期变更线大致与 180° 经线重合,从东向西跨越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跨越日期要减一天。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时差调整
北京时间与纽约时间相差 12 - 13 小时,
在进行跨国商务交流
探究新知
国际体育赛事直播时,需要考虑时差问题
生活应用 - 时差调整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旅游规划
要观赏美丽的日出,选择东边较早迎来黎明且有独特风景的地方,泰山、黄山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旅游规划
要观赏美丽的日出,选择东边较早迎来黎明且有独特风景的地方大海
合理安排观赏日出的地点和时间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天文观测
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夜晚的时长和星空的可见度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天文观测
天文爱好者在进行天文观测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差异
课堂小结
总结与拓展
谁先迎来黎明’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用什么收获?
www.21cnjy.com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