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3 08: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之美》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悟,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分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见《创优作业》P33“课前预习”之“作者名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桥之美在何处?在作者眼中,“桥之美”在哪里?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明确:桥本身具有形式美,结构美,还有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就是说:桥的形式要与景物映衬和谐、得当,才美。作者眼中更关注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文中第三自然段中“不过我之爱桥,并非……,而是……形式作用。”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倾向。
2、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在全文中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里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乡间小桥、峡谷间是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直线桥、鹊桥。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桥具有作者眼中的“桥之美”?
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索桥、鹊桥。
2、〖展示课件,看图审美〗
你认为文中描写的哪一座桥最美?找出描写这座桥的相关语句,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然后说一段话:(理解、阅读与说话训练)
我认为 (环境)中的桥最美,因为 。
(温馨提示:阐述理由时注意运用圈点批注法,把握关键词句)
教师小结:
乌镇石桥——桥与苇丛开阔疏朗之美;江南大桥——刚柔相济之美;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得灵动和谐之美;风雨桥——廊、亭、急流,景色和谐,人文气息浓厚;峡谷索桥,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效果。
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这样的桥才美。以上几座桥都是成功的范例,在画家吴冠中眼中都是美的桥,具有“桥之美”。
3、请同学们探究桥不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南京长江大桥不能与周围环境构成衬托、呼应关系而无美感;钱塘江大桥因处理不好六和塔和桥的和谐关系而无法入画;成昆路上的直线桥有时险而美,有时险而不美。
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教师小结:这些桥的形式与周围景物映衬得不太和谐、不太得当,在画家看来,就不美。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的校园不是很美吗?你能说说哪些地方很美?哪些地方建筑与环境配合得不太诙谐呢?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桥,既是一种美丽的风景,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面对桥之美,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还需要一颗感恩的心。而最好的感恩,就是甘愿弓身与人为桥。那样,世间便又多了一种桥之美!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