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3 08: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挥动想象的翅膀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
2.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3.赏析情节,感受想象之美。
4.充分发挥想象力,再造情节。
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想象之美。
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再造情节。
【学情分析】
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时必须予以扫除。
这是篇小说,对学生来说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吴承恩把一场普通的打斗写得非常曲折传神,可以在学生的兴趣上顺势引导他们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教学时通过赏析情节,让学生体会想象之美,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造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想象”这一主题上。之所以放在“想象”上,是因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即为“想象”,而且吴承恩把一场普通的打斗写得如此曲折传神,依靠的是神奇的想象力。本课争取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因为本课太长,可讲的东西太多,如果面面俱到也许一面都不到。
【学习方法】朗读法、表演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注音。
3.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前五回故事。
前五回故事梗概(见课文P147)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的弘治万历时期,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时期,市民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活跃,针对当时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吴承恩表示悲愤,并给与尖锐的揭露和批评。另一方面,时代在呼唤着斩邪除妖的英雄人物的出现,吴承恩也敏锐地感受到一股反抗封建制度的新气息,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思想根基。
4.完成导学案。
课堂学习
导入
以学生已学过的一篇文章《咏雪》导入。
师问:看到纷纷扬扬的大雪,同学们你会想到了什么呢?
生回答
师:所以啊,如果我们的作品增加合理的想象,会让我们的作品特别的生动,特别有味,那么老师想问你们,我们的四大名著中哪部作品想象力特别丰富?
生齐答
师:对了,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当中的~~~。
生齐答:《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检查预习
汉字听写比赛:圆睁凤目、
鳜鱼、弄喧、愕然、磕头、提防
二、文本探究
问题1:谁降谁?
参考答案:“小圣”降“大圣”
“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大圣”即孙悟空。
问题2:为什么要降大圣?
播放1965年版动画片《大闹天宫》
参考答案: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问题3:怎么降?
明确:斗法、变化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快速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
参考答案: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

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
2.“分析大圣”和“小圣”两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小圣:善于观察
大圣:聪明机智
三、赏析情节,感受想象之美
你最喜欢变化成哪个角色的情节?为什么?请说出喜欢的理由。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以“我喜欢……的情节,因为……”的句式回答
参考示例:我喜欢大圣变成土地庙的情节,因为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那个尾巴不要变就变成了一根旗杆让人捧腹大笑。
四、发挥想象,再造情节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让二人分别变成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写出二人打斗的过程。生畅所欲言
师补充想象的原则:1.依据情节、场地的需要。
2.依据角色外形的特点。
3.依据角色性格的特点。
五、续写课文,学生表演
师生点评
课后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家(美国)弗莱帝克·布朗在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中写道:“夜幕低垂,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听到敲门声……”请同学们对小说留下的想象空间,展开想象,续写一段200—300字的故事。

要求:(1)想象丰富、合理。(2)题型自选(文字题或美术设计题)
板书1: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

聪明机智

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善于观察)
板书2:想象的原则:1.依据情节、场地的需要。
2.依据角色外形的特点。
3.依据角色性格的特点。
附《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时必须予以扫除。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默读、速度,此项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应该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和概括这一环节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三,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吴承恩把一场普通的打斗写得如此曲折传神,依靠的是神奇的想象力,通过赏析情节,让学生体会想象之美,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造故事情节。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新增的课文,所以几乎没什么备课资料可以参考,可以说我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原创。很早就知道要上本课的同课异构,所以国庆期间就写好了教学设计初稿,但是何时上公开课,时间一直没定下来,本周二上午(10月29日)接到电话通知本周四下午上同课异构,时间只有两天,可是还没有试讲,幸亏上周末布置了13、14、15、16四个班去看《西游记》前八回,并写读书心得。可是当天晚上与郑娟老师电话沟通得知她的教学设计也是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于是我赶紧重修修改教学设计,我把教学重点重新调整,放在“想象”这一主题上,争取和郑娟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以体现同课异构的思想。之所以放在“想象”上,是因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即为“想象”,而且吴承恩把一场普通的打斗写得如此曲折传神,依靠的是神奇的想象力。本课争取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因为本课太长,可讲的东西太多,如果面面俱到也许一面都不到。周三早上、下午试讲了两次后,在听取梁苏健、刘静、夏建平以初一语文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建议下,我一次次地修改了教学设计,并在周四早上再次试讲两次,以力求能上好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下午第一节课,第一个上场讲,本人应该没有紧张,个人感觉还是挺放松的,学生配合不错,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总结起来,个人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有:1.本课的生词太多,故安排了字词检测环节,通过汉字听写大赛来反馈情况,以希望同学加强对基础的重视。2.在内容上设计上,通过梳理课文情节来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想象力,感受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同时通过快速阅读梳理情节来使学生达到实现速读的目的。3.课堂上安排了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达到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想象力写作的能力。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泼,有几位学生的写作写得很好,有几位学生的点评很到位,有几位学生的表演很精彩。
当然,本堂课不足之处也很明显:1.在梳理故事情节的环节上,我没有非常详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学生能答出喜欢哪个角色的情节,并能说出为什么,但由于本环节我时间的安排较短,所以学生解读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得还不深,有待于我进一步地引导,并引导学生往想象的原则方向去思考,理解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会这么美。2.在表演的环节,有三组同学参与,时间上安排稍多,也许一组就够了,带动气氛即可,并且这一环节放在写的环节前会更好,因为写的部分才是本课的亮点之处和重心所在,本课的表演难度较大,不太适合表演。3.表演环节,第一组同学没有发挥想象,完全是对课文情节的再现,这恐怕要归于我没在他们表演之前把要求讲清楚了。另外,第二组的同学表演不严肃,所以此处给听课老师留下来不太好的印象。4.时间控制上超过三分钟,一是自己看错了时间,认为3:15分下课,所以安排了第三组表演。二是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应事先大致安排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