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3 09: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2、
学生自学,过字词学习关。
3、
赏析课文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积累古汉语知识,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内容,析雪后奇景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领会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它“三面青山一面城”,是哪个湖呢?。对,是西湖。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是西湖胜景精华。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1、
教师配乐朗读。
2、
正音
3、
学生朗读。
4、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5、
抽查学习效果:(课件显示重要词语和句子,抽查竞赛)
强:(qiǎng),竭力,尽力,因偶遇志同道合之人,酒逢知己而痛快干杯,不是“勉强”的意思。因后面“饮”读第三声,故朗读时读第二声。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和小童。
事件:看雪
2、
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都是为了突出“独”字,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情趣。
3、
作者在湖上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你们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美在哪儿?
(1)“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多美呀!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营造了一种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境界。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名家的写意山水画似的。
教师小结: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在这儿合适吧?“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五、再读课文,探究情感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欣赏西湖雪景之美,并找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2、“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特别是一些文人和艺术家,他们的一些“痴”行,成了文艺界的佳话。舟子也看出连张岱的“痴”,同学们从书中找找,哪些地方可看出他的“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晚。
(2)“十二月”、“大雪三日”:冬季最冷天之时。
(3)“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上一片寂静,连鸟都没有,按理说,应该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痴”的程度。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了。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3、舟子不懂得张岱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
教师解说:“铺毡对坐”、“烧酒炉正沸”可见那两位金陵人颇有雅兴,想必也非常人。那两人见雪夜来人,“大喜”的神态,惊喜的语言,“拉余”的动作,无不体现出邂逅知音的热情和喜悦。其实,这是张岱借金陵人表达自己雪夜偶遇知音的喜悦心情。作者“强饮三大白”,“强”是“竭力”、“尽力”的意思,是激动、豪爽的表现,不是扭捏、勉强的小气。
4、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有点儿奇怪?“问其姓氏”,该怎么回答?该说姓什么,叫什么。可后面却说“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是作者写错了吗?
明确: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个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子。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都建都于此。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5、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写此文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大清却还念念不忘明朝。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张岱在明末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6、讲了这些,同学们想想: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心情如何?
一是惊喜、愉悦;二是惆怅与伤感。第二点虽未明说,但是从上述的分析和张岱的其他作品中可以推知。
六:配乐朗读,结束新课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文章,欣赏西湖的雪景,感悟作者的情怀吧!(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