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在《故宫博物院》中提到过“雕龙屏”。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幅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杜牧《秋夕》里有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展示图片)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屏(请用原文来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缓冲视线。
屏的类别:按空间分类为室内屏和室外屏;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艺术上有雅俗之别;还有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3
、给文章分层次。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4、文章是什么结构?
明确:
总——分——总
三、再读课文,学习说明文知识
1、本文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子:“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作引用,增添了文学色彩。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五、教师总结: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