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 (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永久的悔 (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3 09: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早自习读课文要求:
1、读时用横线划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了解
2、在能读通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永久的悔 ---季羡林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了解更多字词积累:迎养 盈眶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井离乡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望九
听课文朗读示范,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悔什么?
2、作者为什么悔?
3、作者悔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何处?是什么?“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 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文章结构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道明“永久的悔”。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听课文朗读示范:
要求:
1.认真听读体会文章内容与情感
2.可轻声跟读,学习读者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与表现
3.温习内容,对照笔记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合作探究课文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明确: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明确: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索则是“永久的悔”,4、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5、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二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
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6、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7、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感情(课后练习三)1、作者长大后才理解母亲将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家庭与子女,这句话饱含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3、这“没有笑过”含着母亲多少辛酸和悲伤,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归纳小结:1、体会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
2、理解文章中心
3、体会平实语言中蕴涵着作者的深厚感情。
4、把握文章的线索。
1、忆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的,都是在母亲的关心、爱护下成长的,在你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讲给我们听一听?3、写爱。
有人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请也以“母亲(或父亲)是(或像)……”的形式写话,将这份爱和感受用语句表达出来。 2、抒爱。
读完此文,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想母亲说些什么?请尽情表达出来吧。拓展导行:
①收集相关的表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文章,以及孝顺父母的典型出一期板报。
②周末每天做一件孝顺父母,令父母开心的小事,并将之写进日记。
③开展一次以“孝顺父母”为主题的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