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苏轼词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14.苏轼词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3 09: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班别
学号
姓名
14、苏轼词二首
一、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鉴赏这两首词,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了解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前预习:作者介绍。苏轼
(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
( http: / / www. / Article / Index.html )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dsw / Index.html ),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tssc / Index.html )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z / Index.html )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tssc / Index.html )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写作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z / Index.html )背景简介: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dsw / Index.html )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何上片却写记起了平山堂的景色?
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3、“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三、鉴赏手法:你能从词中找到什么表现手法?选一种作详细分析。
四、小结。
此词通篇将
(表达方式)熔为一炉,既描写了
又在其中贯注了
展现出词人
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
的特色。(主旨)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定风波》
一、写作
( http: / / www. / jajx / xxja / xz / Index.html )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二、问题探究: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3、讨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说说这三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样写的好处。
过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启示?
三、鉴赏手法:
1、
从生活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外出于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2、象征手法。

四、小结。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
的智者襟怀。
〖课堂练习〗(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自然(明丽)、
平淡质朴(朴实无华)、华美绚丽、简洁明快、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
答题步骤:
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炼字型
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所以答题步骤分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其修辞妙处。
(2)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意境。
(3)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或感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