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伦理与规范,同时也获取了社会大众的普遍信赖。在许多人眼中,“新闻”几乎一度成了“事实”的同义代名词。尽管作为读者,我们不可能像记者一般,亲自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去验证报道的真实性,但我们基于对新闻媒体专业水准和伦理操守的信赖,很少会去怀疑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
然而,在信赖的另一面,“假新闻”的阴影却也一直如影随形,不断干扰、磨蚀着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赖,滋长着怀疑主义的情绪。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快速裂变式发展,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它不仅出现在种种小道消息和网络谣言上,也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有时,是媒体的编辑不幸“中招”,不慎成了并无根据的网络谣言的“传声筒”;也有些时候,是一些媒体在新闻操作中为了追求时效或传播效果,让尊重事实的原则后退到了“二线”,制造出了假新闻,还有些时候,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作出了“截然相反”的报道,互相指责对方信源有假,以至于人们不知该信哪一边。“假新闻”的出现,沉重打击了公众对新闻的信赖,也让不少人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假。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总结称: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真假越来越难以判断,以至于我们甚至很难指出那些虚假的东西是假的,而只能称其为一种“另类真相”。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比于“后真相时代”与“另类真相”这种带有悲观色彩的无奈表述,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更加积极的办法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新闻事件都具备全知的“上帝视角”,却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真假消息的基本辨别力,在最大程度上排除虚假信息对舆论环境的干扰,同时避免“怀疑一切”的阴谋论式思维趁虚而入,并对报道误差和新闻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更加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在鱼龙混杂、“人人都有喇叭”的舆论环境里,准确地以理性的标准识别出哪些声音更有价值,更加可信,哪些声音又存在问题,应当质疑。而认识到“音量的大小不等于可信的程度”,是培养个人媒介素养的第一步。谣言不会因为重复一千遍而成为真理,也不会因为从拥有权威和名望的个人或单位嘴里说出来而成为真理。唯有理性和逻辑的工具,才能让我们辨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更接近真相。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论是新闻机构还是作为阅听人的我们,都不可能对绝对意义上的事实有100%的把握,而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靠近事实,分辨出相对的可信与不可信。唯有对这些基础观念有清楚的认知,排除头脑中此前已经存在的先验性的偏见,方能踏上建立媒介素养能力的正途。
(摘编自《理性和逻辑:对抗“后真相时代”的武器》)
材料二:
判断信息的真假,向来都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命题。然而,媒介素养的价值,却远远不止教会我们如何判断一则具体信息的真假,更在于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使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靠近真理的工具。
在传播学泰斗麦克卢汉的定义中,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个看似抽象的定义,指出了一个十分重要,但看起来却相当“反直觉”的事实:人类发明出来的各种媒介,在本质上其实和我们的手脚、耳目等身体器官别无二致,都是我们用以感知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工具。因此,正如“体能素质”一词,指的是我们运用自己的体能工具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一般,“媒介素养”的实质,指的也是我们运用媒介工具,使媒介工具为我们提供便利的能力。
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能否利用好自己接触到的媒介资源,并选择优质的信息来源,对每个人而言都意义非凡。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的不仅是我们会不会被某条特定的假新闻欺骗,更是我们获取信息的质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尽管生物学研究表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并没有多少关系,但传播学研究却告诉我们: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们“吃”到头脑里的信息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智商相对高,但长期被低质、单一的信息包围的聪明人,其视野与见识,很有可能远远不及一个智商相对低,但懂得挑选优质信息来源,博采众家之长的普通人。我们之所以会看到身边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在事业上也算成就不凡的中老年人天天转发网络谣言,乃至被一些低级骗局骗走钱财,正是因为他们没能建立起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媒介素养,因此陷入了由低质乃至欺骗性的资讯织就的“信息茧房”。
显然,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被困在这样的“信息茧房”之中,而是希望能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外部世界。为此,我们时时都要认真审视我们选择的信息来源,衡量其是否足够优质、足够广阔、足够多元,并及时对其不足之处做出调整。做到这一点,才算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媒介素养,而不至于在信息洪流之中迷失了方向。
(摘编自《你阅读的信息决定着你是怎样的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声筒”指媒体的编辑将并无根据的网络谣言直接发布在媒体上,没有自己的调查和判断。
B.“另类真相”指在“后真相时代”那些我们知道是假的却难以证明其假的所谓“真相”。
C.“人人都有喇叭”指在媒介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发布信息、发表观点的机会和途径。
D.“信息茧房”是指由低质、单一乃至欺骗性的信息构成的资讯氛围,它将绝大多数人困在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信赖新闻媒体专业水准和伦理操守,所以很少会去怀疑经由媒体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
B.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导致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也让媒体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伦理操守。
C.“假新闻”的频繁出现,让普通百姓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假,甚至无法再对新闻产生信赖。
D.媒介素养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工具,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判断信息的真假。
3.下列选项不符合以上两则材料对“媒介素养”论断的一项是( )
A.我们不是在拒绝媒介,而是在拒绝媒介成为主宰我们思想的工具。
B.当谎言已经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却还在忙着穿鞋。
C.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分辨真伪的能力是人类生活的必备能力。
D.新闻不是真相的镜子,而是对已发生事件的选择性报道。
4.两则材料都围绕“提高媒介素养”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陷入由低质乃至欺骗性的资讯织就的“信息茧房”?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的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会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子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才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写出了“我”困窘的处境,为下文赊煤的情节作了铺垫。
B.作者设计让“我”骑着木桶前去赊煤,既体现了卡夫卡小说情节的离奇,又富含深意。
C.老板娘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呼喊,真正原因是太爱她丈夫,不愿他在这个冷天还得操心。
D.“不能马上”这两个词与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这是作者特意创设的巧合。
7.关于文中骑桶者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桶者是一个怯懦的人,他选择骑桶这种非常规的方式去买煤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想以此逃避现实中的窘境。
B.骑桶者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从他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可以看出。
C.骑桶者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注重自己的名誉,从他强调“向来守信用”“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可以看出。
D.骑桶者是一个小人物,他在面对贫乏的物质条件时,想向强大的外界求助却最终失败,表现了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
8.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9.卡夫卡的小说以荒诞的笔法反映现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
(《论语》选段)
材料二: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材料三: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①。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芝佛之院,位于湖北,原名芝佛寺,因李贽在此讲学,改称“芝佛院”。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子循循然A善诱B人C博我以D文E约我F以礼G欲H罢不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超越,突出,与《促织》“宰以卓异闻”的“卓”意思相同。
B.御,驾车,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的“御”意思不同。
C.景,大,与《谏太宗十思疏》“承天景命”的“景”意思不同。
D.圣,以……为圣,意动用法,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巷党人赞许孔子博学多才,颇负盛名,不论对于驾车还是射箭都十分精通。
B.孔子在《史记》的基础上编纂创作了《春秋》,其文辞简练,而其意旨博大。
C.司马迁认为孔子虽为平民,但其学说影响深远,后世学者都尊奉他为圣人。
D.李贽认为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源于独立思考,是在与老、佛思想的比较中形成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2)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14.三则材料都聚焦孔子,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作者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花慢
张孝祥
一舸凌风,斗酒酹江,翩然乘兴东游。欲吐平生孤愤,壮气横秋。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有当时桥下,取履仙翁,谈笑同舟。
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何况我、君恩深重,欲报无由。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一舸凌风”三句,描绘词人乘舟东游的场景,奠定全词洒脱旷达的基调。
B.“有当时桥下”三句化用张良遇黄石公典故,表达了词人身负才华,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C.“先贤济世”三句,借古喻今,表明词人渴望像先贤一样功成身退,不求封赏的志向。
D.“西北云浮”暗指中原失地,“不堪回首”抒发词人恢复河山的渴望与家国沦丧的悲痛。
16.词中“欲吐平生孤愤”与《念奴娇·过洞庭》中“孤光自照”皆含“孤”字,请比较两者情感内涵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杜牧描写的阿房宫中,似有乌云朵朵,原来是宫人在“ ”,而宫人泼弃的“脂水”竟然使“ ”,足见阿房宫里美人之多。
(2)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两句,营造了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震撼人心。
(3)我们漫步江边,不免思绪如潮,上下千年,这“江”引发了多少诗人的情思,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红楼梦》的时间是平面的。你可以任意翻开一章读,读到想撒手的地方就撒手,你可以任意穿行、逆行、跳越于这个平面“大观园”之上,正像在“怡红院”“栊翠庵”“潇湘馆”之间徜徉徘徊一样,你可以在“宝玉挨打”“晴雯补裘”“黛玉葬花”之间流连忘返。
这是由于:第一,《红楼梦》开宗明义,为作者也为读者建立了一个超越的与遥远的观察“哨位”——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甲 ),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又能有多少意义?岂不如同站在月亮上观察北京市的东单与西单的位置、天安门城楼与北海太液池的高度一样,得到一种远近、同高低的效果?
那么,《红楼梦》的种种生离死别、爱怨恩仇,不过发生在一瞬间,又如何能够细细地分清划定呢?
其次,第五回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就《红楼梦》的人和事的发展趋向与最终结局,给予了明确的预告与慨叹。
读者读《红楼梦》,是在获得了一个结局的衰败与虚空的印象以后才回过头来体味贾府当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是在了解了“枉自嗟呀”“心事终虚化”的必然走向之后才回过头来体味宝黛爱情的深挚蚀骨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王熙凤的悲惨下场,读者在了解这一下场之后,不禁感慨王熙凤的精明强悍毒辣。
①不论写到了多么热闹的事件与多么美好的人物,②读者确知这不过是在写一场必将破灭、其实早已破灭了的春梦。③时间的确定性的消失与人生的实在性的消失具有相通的意义。④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生种种的消失、淡化与模糊,⑤色虽然只是空,也就没有时间性可言。
( 乙 ),时间的消失否定着时间的确定性与实在性;从局部而言,每个具体的人和事,每个具体的时间都充满了时间的现实性、明晰性。
18.下列选项中,与第一段中加点的“撒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在退休后终于能撒手做自己喜欢的事,画画、旅行,好不自在。
B.他怎么就这样撒手人寰了呢?他还有多少美好的东西要留下来啊!
C.任性的孩子紧紧抓住玩具,怎么也不肯撒手,无论谁劝都没有用。
D.公司已经濒临破产,老板却突然撒手不管,这让员工们陷入了混乱。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非常荣幸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C.说实话,老板对我真的不错,工资也挺高的,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接个电话吗?
D.每天清晨,小区里“咿——咿——咿——”的声音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20.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请改写文中画线句子,使其与前文句式保持一致,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16日晚,60岁中国阿姨苏敏以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人物的身份惊艳亮相戛纳电影红毯。那个迷失在没完没了的家务里的苏敏,那个想要为自己活一回而挣扎的苏敏,那个想要一人一车看世界的苏敏,终于走向了世界。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复着古老的钟表机械。在安静的修复室里,他默默与时间对话,远离外界的纷扰,只有日复一日坚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A 3.B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5.
①要建立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对待各类信息。
②要掌握理性和逻辑的工具辨别信息。
③要选择优质、广阔、多元的信息来源。
【导语】本文围绕“媒介素养”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聚焦假新闻现象及其对公众信任的冲击,强调理性辨别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媒介本质出发,指出信息选择对认知世界的深远影响。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侧重批判现象,后者着眼解决之道,共同构建了信息时代公民素养的完整图景,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信息茧房’是指由低质、单一乃至欺骗性的信息构成的资讯氛围,它将绝大多数人困在其中”错误。原文材料二指出 “信息茧房”是“由低质、单一的信息包围的聪明人,其视野与见识,很有可能远远不及一个智商相对低,但懂得挑选优质信息来源,博采众家之长的普通人。我们之所以会看到身边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在事业上也算成就不凡的中老年人天天转发网络谣言,乃至被一些低级骗局骗走钱财,正是因为他们没能建立起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媒介素养,因此陷入了由低质乃至欺骗性的资讯织就的‘信息茧房’”,强调“信息茧房”是因媒介素养缺失被低质信息包围的状态,而非“将绝大多数人困在其中”。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也让媒体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伦理操守”错误,强加因果。“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与“媒体人丧失伦理操守”无必然因果关系;材料一仅指出“伴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快速裂变式发展,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但并未提及媒体人伦理操守丧失是由互联网发展导致。
C.“甚至无法再对新闻产生信赖”错误。材料一为“‘假新闻’的出现,沉重打击了公众对新闻的信赖,也让不少人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假”,强调“打击”而非“无法再信赖”,选项程度过重。
D.“不仅……更重要……”递进关系错误。材料二开头明确“媒介素养的价值,却远远不止教会我们如何判断一则具体信息的真假,更在于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选项将“判断信息真假”与“运用媒介工具”的前后递进关系混淆。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二强调媒介素养需借助理性逻辑辨别信息、选择优质来源。
A.强调对媒介的主导权,与材料中“媒介素养”的内涵相关;
B.意在讽刺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于真相,未涉及“媒介素养”的核心论断(如理性辨别、信息选择等)。
C.强调分辨真伪的能力,与材料中“媒介素养”的内涵相关;
D.强调新闻的选择性,与材料中“媒介素养”的内涵相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材料、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围绕假新闻对公众信赖的冲击,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原文指出“假新闻”频繁出现导致“后真相时代”困境,而“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真假消息的基本辨别力”是应对之策,侧重从“为何需要提高媒介素养”的角度展开。
②材料二从媒介作为“人的延伸”的本质出发,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文中强调媒介素养不仅是判断信息真假,更在于“运用媒介工具认识世界、靠近真理”,以及信息选择对“获取信息的质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影响,侧重阐释“提高媒介素养能带来什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建立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根据材料一“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建立起更加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面对信息洪流,需认识到“新闻机构和阅听人都不可能100%把握绝对事实”,避免“怀疑一切”或盲目信从,以理性态度对待信息差异。
②运用理性和逻辑的工具辨别信息:材料一明确“唯有理性和逻辑的工具,才能让我们辨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更接近真相”,需摒弃“音量大小等于可信程度”的错误认知,对信息来源、逻辑链条进行审视,如核实信源可靠性、分析报道是否存在偏见。
③选择优质、广阔、多元的信息来源:材料二指出“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获取信息的质量”,需避免被单一低质信息包围,主动拓展信息渠道,“审视选择的信息来源是否足够优质、广阔、多元”,例如关注不同立场的权威媒体,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6.C 7.B 8.①“浮升到冰山”意味着主人公到了绝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交代了必然消亡的结局;②这句话揭示了小人物无力反抗现实的悲剧性。 9.①本文刻画了一位骑桶者,虽然人物形象是荒诞的,但他的处境是折射现实生活的;②本文骑木桶赊煤的情节是荒诞的,但诸多的细节描写暗示了现实生活的状况,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如骑桶者对煤渴望的心理描写等;③细节的夸张变形而产生荒诞感,如“用围裙把我扇走”的细节,但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④作者借荒诞的想象来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现实意义。
【导语】这篇卡夫卡的《骑桶者》以荒诞的笔法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主人公骑着煤桶去赊煤的离奇情节,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沟通的失效。煤店老板夫妇的视而不见,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冷漠与疏离。结尾“浮升到冰山区域”的意象,深刻揭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助。小说通过超现实的手法,折射出现实世界的荒诞本质。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老板娘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呼喊,真正的原因是太爱她丈夫”错误。结合原文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可知,“我”骑桶漂浮在空中的情节本身具有荒诞性,老板娘的“看不见”“听不见”并非出于对丈夫的爱护,而是因为“骑桶买煤”是主人公在绝境中的想象,现实中老板娘并未感知到“我”的存在。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B.“骑桶者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错误。他的这些语言如“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都是他想象出来的,而非现实中的有效沟通,恰恰由此体现他不懂得与人沟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浮升到冰山”与“永远消失”的象征意义:原文结尾“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中,“冰山”象征着冷酷、绝境,而“浮升”这一动作违背常理,呼应前文“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的荒诞情节,暗示主人公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永远消失”则直接点明其悲剧性结局 —— 不仅是物理上的消失,更象征着其生存需求被社会彻底漠视后的精神消亡。
②小人物的无力反抗与悲剧性:结合原文“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可知,主人公赖以生存的煤桶轻如鸿毛,连妇女的围裙都能将其扇走,这种夸张的细节凸显了小人物在现实压力面前的脆弱无力。他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底层人在冷漠社会中求告无门的必然结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疏离与生存竞争的残酷。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中主人公“骑桶者”的形象具有鲜明的荒诞性 —— 他骑着空煤桶漂浮于空中,以非常规的方式出行赊煤。但这一形象的内核植根于现实:原文开篇即写道“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我可不能活活冻死”,直接展现其面临的生存绝境;“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通过环境描写强化了底层人在严寒与贫困中的挣扎。这种荒诞设定实则是对现实中底层劳动者生存困境的隐喻,主人公的“漂浮”状态恰如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无依无靠的真实处境。
②骑桶赊煤的情节本身违背现实逻辑,但文中穿插的细节描写却极具真实感。例如,主人公 “两手握着桶把 —— 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呈现了其困窘的物质条件;“煤店老板对于我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则揭示了底层人长期求助无门的现实。此外,环境描写“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以冷峻的笔触渲染了生存环境的残酷,这些真实细节让荒诞情节获得了现实支撑,使读者能从超现实的叙事中感知到生活的真实质感。
③文中“用围裙把我扇走”的细节充满夸张变形:老板娘 “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这一行为在现实中不合常理,却深刻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冷漠。当主人公哀求“一铲最次的煤也行”时,老板娘“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甚至声称“街上空空的”,对其诉求完全漠视。这种夸张处理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推向极致 —— 底层人的苦难在既得利益者眼中轻如鸿毛,一条围裙即可“驱赶”其生存希望,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的淡漠与阶层的隔阂。
④结尾“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荒诞结局,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冰山”象征着冷酷的生存绝境,“浮升”这一超现实动作,实则隐喻底层人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力反抗与最终消亡。原文中煤店老板夫妇作为社会资源的掌控者,对主人公的求助充耳不闻,甚至以“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为由拒绝施援,这一情节影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源分配的不公与权力结构的冷漠。卡夫卡通过荒诞想象,将现实中的阶级矛盾与生存困境进行艺术化放大,从而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10.CEG 11.C 12.C 13.(1)君子担心死了之后名声不被称颂。
(2)儒家先辈凭主观猜测来说这些话,父辈师长承袭着诵读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 14.①材料一:赞颂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学问高深(治学态度);
②材料二:肯定了《春秋》的政治意义和孔子的历史地位;
③材料三:对孔子盲目崇拜现象的反思。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呈现孔子的形象与影响。材料一展现孔子的教学魅力与谦逊品格,体现儒家对道德与学问的追求;材料二突出孔子的史家精神与的文化地位,强调其超越时代的思想影响力;材料三以批判性思维解构对孔子的盲目崇拜,揭示“沿袭诵之”的认知惰性。三则材料共同构成“神圣化——历史化——祛魅化”的多元叙事链条。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文章丰富我,用礼仪约束我,即便我想停止学习也办不到了。
“循循然”是状语,修饰谓语“善诱”,“人”是宾语,所以C断开;
“博我以文”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文博我”,所以E处断开;
“约我以礼”和“博我以文”结构对称,句式一致,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约我”,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但是老师的学问卓然高耸而不可及。/县官也以政绩卓著闻名。
B.正确,不同。驾车;/阻挡、抗拒。句意:是专驾车呢?/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他。
C.错误,相同,都是“大”的意思。句意: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D.正确,都是意动用法,“圣”,以……为圣;/“鉴”,以……为借鉴。句意:已经跟从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圣人。/后人为他们哀叹却不以他们为借鉴。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达巷党人赞许孔子……不论对于驾车还是射箭都十分精通”错误,由材料一“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可知达巷党人并未赞许孔子精通驾车或射箭,驾车射箭是孔子自己的譬喻,体现其自谦。
B.“孔子在《史记》的基础上编纂创作了《春秋》”错误,材料二中“因史记作《春秋》”的“史记”,指的是鲁国史官记载的史实,而非司马迁创作的《史记》。
D.“李贽认为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源于独立思考”错误,由材料三“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可见李贽认为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是源于“从众”,即盲目跟从传统观念,而非“源于独立思考”。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病”,担心;“没世”,死了之后;“称”,被称颂;
(2)“儒先”,儒家先辈;“臆度”,主观猜测;“矇聋”,盲目;“听”,听从。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形容孔子学问仰望着崇高无比,深入钻研,越觉坚实深厚,突出孔子学问博大精深;“循循然善诱人”体现孔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此可概括:材料一主要赞颂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学问高深(治学态度)。
②材料二中司马迁称赞孔子所作的《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即《春秋》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并通过“吴楚之君”“践土之会”的事例,提出假设,如果《春秋》的义旨能够得到推行,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恐惧了;第二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则表达对孔子的景仰,并称其为“至圣”。由此可概括:材料二主要肯定《春秋》的政治意义和孔子的历史地位。
③材料三批判后人对孔子的盲目崇拜现象,用“儒先臆度”“父师沿袭”“小子矇聋”等揭示盲目崇拜主要是源于沿袭而非真知,表面“从众”崇拜孔子,实则表达对世人缺乏独立独立的思考。由此可概括:材料三表达对孔子盲目崇拜现象的反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渊喟然叹息说:“老师的学问,仰望着崇高无比,深入钻研,越觉坚实深厚。看着它好像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文章丰富我,用礼仪约束我,即便我想停止学习也办不到了。已经竭尽了我的全部才能,似乎有所收获,但是老师的学问卓然高耸而不可及。虽然在老师的诱导下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没有办法着手罢了。”
达巷的地方人说: “伟大呀,孔子学识广博但又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之后说:“我应该专些什么呢?是专驾车呢?还是专射箭呢?我就专于驾车吧。”
材料二:
孔子说:“不可以啊,不可以啊!君子担心死了之后名声不被称颂。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在后世显扬呢?”孔子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一书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所以吴国、楚国的国君自行称王,而《春秋》则贬斥他们为“子”爵;践土的会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避讳这件事,则说是“周天子狩猎于河阳”。用这些事情,是为了匡正当世不合于礼乐制度的行为。这种贬斥责备的深义,是为了使后世英明君王举用和推广。如果《春秋》的义旨能够得到推行,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恐惧了。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全国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材料三: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他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异端,我也认为它们是异端。人们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父亲和师长的教导里听熟了的;父亲和师长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儒家先辈的教导里听熟了的;儒家先辈也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他们是因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孔子说“圣人那是我不能够达到的”,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讨伐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这一定指的是道教与佛教。
儒家先辈凭主观猜测来说这些话,父辈师长承袭着诵读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众人之口说着一样的话,是不可能揭穿的;千年以来都是一样,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不说是“徒然无用地记诵孔子的话”,而说是“已经懂得了孔子这个人”;不说是“勉强把不懂当作懂”,而说是“懂了就是懂了”。到今天,即使有眼力,已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是什么人呢?敢说自己有眼力?也只有跟随大家罢了。已经跟从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圣人,也就跟从众人而供奉孔子像,所以我跟随众人供奉孔子像于芝佛院。
15.A 16.相同点:①精神上无人理解的孤单、孤寂;②高洁自持。
不同点:①《雨中花慢》的“孤愤”侧重家国之忧与壮志难伸的激愤;
②《念奴娇》的“孤光”则强调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的高洁情操。
【导语】这首词以豪迈的东游开篇,通过“斗酒酹江”等意象展现洒脱气概,又借张良典故抒写报国之志。下阕转入深沉,以“西北云浮”暗指中原沦陷,“不堪回首”直抒亡国之痛,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体现了南宋词人特有的慷慨与悲凉。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奠定全词洒脱旷达的基调”错误。开篇虽显豪迈,但全词以“孤愤”“断鸿”“不堪回首”等语汇为主,整体情感更偏向沉郁悲慨。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①精神上无人理解的孤单、孤寂:《雨中花慢》中“欲吐平生孤愤”的“孤”字,直接点明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愤懑 —— 他胸怀“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的才华,渴望如张良遇黄石公般建功立业,却因“君恩深重,欲报无由”而壮志难伸,这种无人能懂的报国之志被“孤愤”二字道尽。《念奴娇 过洞庭》中“孤光自照”以月光自喻,“孤”字勾勒出词人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浩渺天地间,独自以心光映照万物的场景,暗含虽处江湖却知音难觅的寂寥,二者均透露出精神层面的孤独感。
②高洁自持的品格:《雨中花慢》中词人以“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表明心志,即便如先贤般建功立业,也非为个人封赏,而是心系“赤县神州”,这种不慕荣利的态度体现了高洁操守;《念奴娇》中“孤光自照”的 “孤”亦象征词人“肝肺皆冰雪”的澄澈内心,即便“短发萧骚襟袖冷”,仍以孤光自守,拒绝与世俗同流,二者均借“孤”字传递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怀。
不同点:①《雨中花慢》“孤愤”的家国忧思与壮志激愤:该词“孤愤”的核心在于“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东南气王”暗指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西北云浮”则以比喻手法写出中原失地如浮云般飘零,词人“断鸿万里,不堪回首”的感慨,将个人“欲报无由” 的愤懑与“赤县神州”沦陷的悲痛融为一体,“孤”字背后是山河破碎的家国之痛与报国无门的深沉激愤。
②《念奴娇》“孤光”的超脱世俗与宠辱不惊:《念奴娇 过洞庭》中“孤光自照”的“孤”更侧重精神层面的超越 —— 词人“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以天地为友,以星月为鉴,“孤光”在此是摒弃世俗荣辱后的自我观照,强调摆脱功名利禄束缚后的高洁与旷达,与《雨中花慢》中指向现实困境的“孤愤”截然不同。
17. 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鬟、涨、腻、坼、乾坤、澄江、簇。
18.D 19.B 20.
④句,改为:时间的变化展现了人生种种的淡化、模糊与消失。
⑤句,改为:色既然只是空,也就没有时间性可言。 21.
甲:从这个远远的哨位来观察
乙:从全体而言(从全局而言) 22.
是在看到了“一从二令三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下场之后才回过头来感慨王熙凤的精明强悍毒辣的。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原文中的“撒手”指随意停止阅读的行为,是“放弃”的意思。
A.指“放手,无所拘束”;
B.指“去世”,是死亡的讳称;
C.指“松开手”;
D.指“放弃”。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中破折号用法表示解释说明,用于解释说明前文“超越的与遥远的观察‘哨位’”。
A.表示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转换;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语序不当,“消失、淡化与模糊”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最后才“消失”,应改为“淡化、模糊与消失”。
⑤搭配不当,“虽然……就”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表示转折,而“色是空”与“无时间性”是因果关系,需用“既然……就……”搭配, 把“虽然”改为“既然”。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上文提及《红楼梦》设立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一“超越的与遥远的观察‘哨位’”,后文以“站在月亮上观察北京”为喻,强调从遥远视角看事物时,时间顺序和距离会失去意义,此处需衔接“哨位”与后文的比喻论证,所以应该填写“从这个远远的哨位来观察”。
乙:结合分号和后面“从局部而言……”论述“充满了时间的现实性、明晰性”,此处需与之形成对比,从整体角度说明时间的消失,所以应该填写“从全体而言(从全局而言)”。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
先分析前文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在获得了……印象以后才回过头来体味……的”“是在了解了……必然走向之后才回过头来体味……的”,结构为“是在+动宾短语+以后(之后)+才回过头来+动词+宾语”。
改写时,先将原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王熙凤的悲惨下场,读者在了解这一下场之后” 转化为“是在看到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下场之后”;
将“不禁感慨”改写为“才回过头感慨”;
将“王熙凤的精明强悍毒辣”改写为“王熙凤的精明强悍毒辣的”;
最后整合为“是在看到了……悲惨下场之后才回过头来感慨……的”,保持与前面两句的对仗,强化排比节奏。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