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巴金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称号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作品有: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中篇小说 : 《寒夜》、《憩园》等。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共五集)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这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一、结合下面字音、字词,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缉(jī )毒 修葺(qì ) 编辑(jí)
作揖(yī) 舔(tiǎn )
舐(shì ) 租赁(lìn )
解剖(pōu ) 堕(duò)入
2. 根据字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篱ba( 笆 ) chuānɡ( 创 )伤
拍shè( 摄 ) sī( 撕 )破
āi( 哀 )叫 说hu ng( 谎 )
二、结合朗读,梳理文章结构:
请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索对文章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与包弟相处很好)
↓
高潮(送走包弟)
↓
结局(深深忏悔)
【合作探究】
一、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 通读文章,找出描写小狗包弟的相关语句,试分析它的特征。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三、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普遍可见的,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一、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
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
动作描写:
它有什么要求……不停地作揖。
它不咬人……引起客人发笑。
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想起来我还感动。
日本通讯社拍摄了包弟的镜头
由起女士两年后问起包弟的状况
听妹妹说,我们在广州时……天天这样,从不厌倦。
爱人萧珊每次外出吃饭都带骨头给包弟。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小狗特征: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二、 通读文章,找出描写小狗包弟的相关语句,试分析它的特征。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三、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
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明确: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
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背景资料: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阶段,常常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
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目的是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运动表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第二阶段:从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开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政变被粉碎。这一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此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项工作有了转机。
第三阶段: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在浏阳遇险,被迫在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并被判刑8年,最终丧妻失子。
文革中自杀的名人
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吴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上官云珠 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容国团 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槐树上吊自杀
严凤英 著名黄梅戏演员 1968.4.8 服安眠药死于医院,死后被解剖,在体内找发报机 老 舍 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傅 雷 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叶以群 文艺理论家上海文联副主席 1966.8.2 跳楼身亡
李立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1967.6.21 服毒身亡 闻 捷 著名诗人 1971.1.13 用煤气自杀
文革中自杀的名人
罗广斌 小说《红岩》作者 1967.2 跳楼自杀,另一说是他杀 田家英 毛泽东秘书 1966.5.23 在毛泽东书房走廊上吊死亡 杨 朔 著名散文作家 1968.8.3 服安眠药而死 郭世英 郭沫若之子,北农大学生 1968.4.22 一个直接的导因是他跟女朋友打电话时用了英语,当时是为了练习英语口语,结果被同学听见,说他里通外国,把他抓了起来关押在学校里。遭批斗后从关押处跳楼身亡 郭民英 郭沫若之子,音乐学院学生 1968 郭世英死后不久自杀 舒绣文 女影星 1968 在监狱中自杀身亡 马连良 京剧表演大师 1966.12.16 在天津全副剧装服毒死
文革中受迫害而死的名人
刘少奇 国家主席 1969
彭德怀 国防部长、元帅 1974
贺 龙 国家体委主任、元帅 1969 陶 铸 国务院副总理 1969 许光达 国防部副部长、大将 1969 田 汉 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 1968 赵树理 作家 1970 周信芳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1975
郑君里 导演
时传祥 掏粪工,著名劳动模范 1975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
故宫改名为“血泪宫”
大量书籍被撕毁
清华大学校门被毁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当堂检测】
一、第十段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在我家为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二、“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为什么说“终于”,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与小狗包弟一样,命运受到了摧残。
三、“文革”结束后,作者写到院子里的“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文革十年动乱对生命体的破坏,让生命失去了坦诚的勇气,人与人之间互相设防,失去了信任。
与妻子萧珊
合影
巴金与文革
巴金在文革中: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说:“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
巴金在文革后:主张建立“文革博物馆”;创作了《随想录》。
【质疑探究】
1. 在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时请同学们找一下,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家在不断的自我谴责?
2. 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3.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1. 在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
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同时请同学们找一
下,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家在不断的自我谴责?
变化: 轻松 沉重 不断的自我谴责
明确:1.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2. 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促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2. 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以小见大)
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虚实结合 )
3.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
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
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
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
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
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
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包弟和巴金在文革中都是受害者。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人难以自保的年代!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年代!
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深刻反省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已经远去,但它距离今天还不到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去审视、反省那段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是为了唤醒良知、呼唤人性的回归!
拓展交流
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学习,你从巴金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
一、认识自我:
巴金先生之所以伟大,正是他认识到了只有勇于忏悔和反省,才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现代精神力量,他以“揪出自己示众”的无比勇气和无私品德,点燃理性的火种,从精神上唤醒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重建精神家园。
人文拓展
善于反省,让人肃然起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冯骥才)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善于反省,也是一种智慧
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赎罪受世人称赞
善于反省的民族与国家,才会蠃得他人的尊重
二、关注历史
小泉“拜鬼”,遭到亚洲人民反对
面对污染的环境,人类更应该反省
三、关注社会
文章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生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的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体现了作者呼唤人性,提倡人道主义,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巴金的这篇《小狗包弟》深刻的揭露了“文革”的罪恶,让我们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也表现了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品读,仔细体会,学习巴金先生的正义感 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行文技巧及自然朴实的语言特点。
—— 愿每个活着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让生命通过自我照亮而变得坦诚!
情感评价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余杰《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
巴金的自我评价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巴金《探索集》
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巴金《再访巴黎》)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巴金《“豪言壮语”》)
社会的评价
巴金先生,年届八旬,地位显赫,又是一个浩劫中的被迫害者,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反省自己,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超越,既属于个人,又属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巴金老是期待自己“生命开花”,而《随想录》等,正是他在晚年盛开的生命之花。人到晚年,人到显赫,还有思想之花盛开,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因此,巴金先生,我们真的为他感到骄傲。
——陈建功(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