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地理》必背知识(背诵版)
班级 姓名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作用: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现状:
⑴优势: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⑵劣势: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偏低。
3.分类:
⑴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分为8种利用类型(林地35%,草地33%,耕地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湿地和园地分别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交通运输用地1%。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
⑵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如沙漠、戈壁等。
4.耕地:
⑴重要性: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油、糖等主要产自耕地。
⑵现状:
①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②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二、分布不均
分布不均 特点 我国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地区分布 类型名称 主要干湿区 地形类型 发展产业
耕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种植业
林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山区 林业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 牧业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要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等。
2.做法: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边界限。
⑴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 (删除)(即1.2亿公顷)耕地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⑵保护生态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永久生态用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⑶规范城镇用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
3.重要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第二节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1.现状
⑴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⑵计算方法:河流径流总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河流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2.空间分布
⑴受降水分布影响,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
⑵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状况。
3.时间分布
⑴季节差异:
①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较为丰富。
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水资源相对不足。
⑵年际差异:
①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显著。
②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原因:“人多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家底。
▲措施
1.节水优先
⑴原因:节水优先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前提。节水意味着用最少的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
⑵措施
①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②防治水污染也能起到节水的效果,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2.水资源时间调节
⑴原因: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⑵措施:兴建水库。作用:水库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不仅调节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还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功能,解决水资源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的问题。
3.水资源空间调配
⑴原因:为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均衡。
⑵措施:跨流域调水。
⑶举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的骨干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第三节 矿产资源
一、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1.特点
⑴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已有的矿产资源种类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居世界前列。
⑵人均占有量少:但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⑶多寡不均:我国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非常显著。
2.表现
地位 现状
能源矿产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 我国多煤少油气,总体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
金属矿产 是工业生产的“粮食” 我国铁矿资源储量排世界第四位,但贫矿多、富矿少。铜、铝土等储量较少。钨、锡、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三稀矿产 稀土、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矿产合称三稀矿产,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三稀矿产的含量少且难以开采。我国的稀土、锂、镓(jiā)、铟(yīn)等三稀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但有些三稀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如锆(gào)等。
二、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1.产消量大
⑴做法:我国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已建成多个大型的煤炭、油气、铁矿、铜矿、钨矿等生产基地。
⑵作用: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提供了基本保障。
2.进口量多
▲现状:
⑴问题:我国矿产资源“有而不够、有而不优”的问题严峻。
⑵表现: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进口。
⑶举例:石油、铜、铁、铝土、锂等矿产的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60%以上,镍、铌、铬等矿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对策:
⑴目的:为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
⑵措施: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从鱼盐之利到开发海底矿藏
1.概述
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⑵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海鱼、海盐生产国和消费国。
2.海鱼资源
⑴海洋捕捞: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但海洋捕捞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
⑵海水养殖
①做法:我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
②作用: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3.海盐资源
⑴分布:我国北起渤海湾、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
⑵地位:海盐既是我们食盐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
4.海底矿藏
⑴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1/4。
⑵清洁能源: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二、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1.海洋空间
⑴地位:海洋空间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组成:海洋空间都被人类用作行舟楫之便的运输通道,构建起由沿海港口和海运航线组成的海上交通运输网络。
⑶作用:我国港通四海,通过海运航线连接世界主要沿海港口。目前,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95%是由海运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南海。
2.沿海港口
⑴地位:沿海港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运输的枢纽,是海洋交通运输的起讫点。
⑵表现: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
(作用:这些港口群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首位)。
三、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1.原因 ⑴问题: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分布在近海。过度的开发利用已导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⑵重要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顺应世界海洋资源的开发趋势,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浅海走向深海。
2.措施
⑴近海地区:进一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并注重生态保护。
⑵深海地区:重点加强油气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⑶远洋地区:适度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
①优化近海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海洋牧场”,以及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
②加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南海的天然气约50%蕴藏在深海海域。
③开发世界大洋海底矿产。
2025年秋新教材八上《地理》必背知识(默写版)
班级 姓名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作用:土地是人类的 和生活、生产的空间,是宝贵的 。
2.现状:
⑴优势: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土地资源总量 。
⑵劣势: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 世界人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 。
3.分类:
⑴ 的土地资源:分为8种利用类型(林地35%,草地33%,耕地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湿地和园地分别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交通运输用地1%。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
⑵ 的土地资源:如沙漠、戈壁等。
4.耕地:
⑴重要性: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我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油、糖等主要产自耕地。
⑵现状:
①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
②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 、质量 、开发难度 。
二、分布不均
分布不均 特点 我国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地区分布 类型名称 主要干湿区 地形类型 发展产业
耕地 东部 、 区 东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林地 东部 、 区 山区
草地 西部 、 区 ——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要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尊重 , 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 、宜林则林、 、 、 等。
2.做法: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边界限。
⑴保护 。严守18亿亩 (删除)(即1.2亿公顷)耕地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⑵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永久生态用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⑶规范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
3.重要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 尤为重要。
第二节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1.现状
⑴我国水资源的情况:总量位居世界第 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⑵计算方法:河流径流总量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河流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 的多少。
2.空间分布
⑴受降水分布影响,我国水资源 。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 %以上,北方不足 %。
⑵北方 广阔,耕地面积 ,人口 ,人均水资源量 ,更加剧了 状况。
3.时间分布
⑴季节差异:
①夏秋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 ,河流处于 期,水资源较为 。
②冬春季:降水 ,河流处于 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水资源相对 。
⑵年际差异:
①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 。
②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 ,是造成 灾害频繁、农业生产 的主要原因。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原因:“ ”且时 的水资源家底。
▲措施
1.节水优先
⑴原因: 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前提。节水意味着用最少的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
⑵措施
①我国正在全面推进 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② 也能起到节水的效果,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2.水资源时间调节
⑴原因:水资源 分布不均
⑵措施: 。作用:水库在河流洪水期 、枯水期 ,不仅调节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还有 、 等综合功能,解决水资源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的问题。
3.水资源空间调配
⑴原因:为解决水资源 的问题,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均衡。
⑵措施: 。
⑶举例: 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的骨干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第三节 矿产资源
一、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1.特点
⑴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矿产资源 、 的国家之一。世界已有的矿产资源种类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居世界 。
⑵人均占有量少:但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
⑶多寡不均:我国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非常显著。
2.表现
地位 现状
能源矿产 、 和 等能源矿产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 我国 ,总体分布是 、 ,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
金属矿产 是工业生产的“ ” 我国 储量排世界第四位,但 、 。铜、铝土等储量较少。 、 、 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三稀矿产 稀土、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矿产合称三稀矿产,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 ” 三稀矿产的 且 。我国的稀土、锂、镓(jiā)、铟(yīn)等三稀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但有些三稀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如锆(gào)等。
二、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1.产消量大
⑴做法:我国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已建成多个大型的煤炭、油气、铁矿、铜矿、钨矿等 。
⑵作用: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 ,为我国成为世界 提供了基本保障。
2.进口量多
▲现状:
⑴问题:我国矿产资源“ 、 ”的问题严峻。
⑵表现: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只有少数种类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大多数矿产需要从 。
⑶举例:石油、铜、铁、铝土、锂等矿产的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60%以上,镍、铌、铬等矿产几乎全部依赖 。
▲对策:
⑴目的:为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
⑵措施: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 ,加大资源的 。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从鱼盐之利到开发海底矿藏
1.概述
⑴我国是一个 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十分丰富。
⑵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 、 生产国和消费国。
2.海鱼资源
⑴海洋捕捞: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 ,但海洋 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
⑵海水养殖
①做法:我国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 已超过 。
②作用: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3.海盐资源
⑴分布:我国北起 、南到 ,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
⑵地位: 既是我们食盐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
4.海底矿藏
⑴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 和 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 。
⑵清洁能源:我国海上 、 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二、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1.海洋空间
⑴地位: 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组成:海洋空间都被人类用作行 的运输通道,构建起由 和 组成的海上交通运输网络。
⑶作用:我国港通四海,通过海运航线连接世界主要沿海港口。目前,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95%是由 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 。
2.沿海港口
⑴地位: 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运输的枢纽,是海洋交通运输的起讫点。
⑵表现: 、 、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
(作用:这些港口群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首位)。
三、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1.原因 ⑴问题: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分布在 。过度的开发利用已导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⑵重要性:21世纪是 的世纪。顺应世界海洋资源的开发趋势,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从 走向 、从 走向 。
2.措施
⑴近海地区:进一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并注重 。
⑵深海地区:重点加强油气资源等 的勘探与开发。
⑶远洋地区:适度利用远洋 资源和海底 资源。
①优化近海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 ”,以及近海 发电、 发电等。
②加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南海的天然气约50%蕴藏在 海域。
③开发世界大洋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