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 型 探究课 课题 第六单元 《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的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上述制度的演变与封建集权国家的赋役制度、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时空观念】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史料实证】本课通过引用多种实物史料和传世文献,进一步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并且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以史为鉴。【历史解释】通过学习“编户齐民”、“按职定籍”、“乡里制度”、“里甲制度”、“常平仓制度”等历史名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发展情况。【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古老中国的政治智慧,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之基石。
重 点难 点 重 点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难 点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
“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赋役、户籍与国家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以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来引入学习主题,突出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问题导引 1、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过程。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5、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6、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原因?7、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目的、特点和表现。8、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目的、表现。9、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趋势。10、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下国家和社会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11、结合教材和史料图片,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时期社会救济政策的表现和意义?12、结合所学我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有哪些特点? 结合教材自学完成
合作探究 【时空定位】【概念阐释】(1)户籍制度:历代政府对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赋役征发是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2)宗族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在维系它的运转。这套系统主要是以族长、族规和祠堂为核心。除了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宗族还有一套管理系统,就是以开办族田、义庄、义学为核心的救济系统。族田的作用就是从事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或者救济贫困的老人。宗族所有的田产也叫义庄,所谓义学,即宗族会资助家族中比较优秀的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是其将来当官之后要反哺乡村、反哺这个家族,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承机制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探究思考】1、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中国古代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过程。1、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地均有设专门的人员管理户籍(2)“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4、东晋:“黄籍”、白籍”到实行土断。【探究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 田亩等信息。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③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5、隋朝: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6、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7.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1)主户: 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2)客户: 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探究思考】3、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①宋土地兼并严重②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强,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③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8.元朝: “著色户计”一旦定籍, 世代相袭,不得变动。9.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10.清朝: 清基本沿袭 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探究思考】4、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探究思考】5、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3)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如秦分类登记制度(4)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5)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6)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7)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探究思考】6、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原因?功能 : ①征发 民力;②征收赋税、 徭役;③控制人民;④统计人丁。原因: ①统治者的改革;②解决财政危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⑤土地兼并和租個关系的演变; 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反抗斗争.....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探究思考】7、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目的、特点和表现。1.基层组织:目的: 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表现: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1)秦汉: 乡里制度: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2)唐朝: 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 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2.社会治理:【探究思考】8、阅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目的、表现。目的:实行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表现:(1)秦汉: 什伍组织(2)唐朝: 邻保制度,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3)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4)明朝: 王守仁十家牌法(5)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度,后改为保甲制;意义: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探究思考】9、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基层治理的保障一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探究思考】10、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下国家和社会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救济?1.原因: ①经济: 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政治: 巩固统治的需要③文化: 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动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民众抵抗灾难的能力弱类型: 【探究思考】11、结合教材和史料图片,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时期社会救济政策的表现和意义?政府救济: 重点在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主体民间救济: 侧重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辅助政府救济: ⑴仓储制度:①汉朝常平仓制度, 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⑵尊老养老:①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②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专门机构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社会救济: 即民间救济: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②宗族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意义: ①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生活;③有利于维护统治、社会安定。【探究思考】12、结合所学我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有哪些特点?①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②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③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④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⑤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解读史料、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长时段和整体历史的角度认识历史。把握户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点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且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和对比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习历史。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有利于政府掌握人口变动情况,既保证赋役的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又以户籍为依据。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障人口繁衍和正常产生活动的进行,维护统治。 论从史出,总结本课核心内容,深化主旨。
当堂检测 单选题1、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考查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2、隋初的军事制度沿用西魏、北周时期创建的府兵制,兵农分离,军人世代为兵,户口由军队管理,不入州县户籍,国家不分配土地。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受田。这一变化说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政治局势影响政策C.军人身份的转化 D.运河修建消耗民力3.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4.秦汉的皇帝往往在王朝的重要时刻,如更名号、立皇后、封禅、祥瑞及军事胜利之时,以基层社区“里”为单位,赐“天下民”以“大饮酒”,由此全国的基层社区开展了持续数日的宴饮。这一做法( )A.践行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发挥了乡绅阶层的教化功能C.缓和了社会救济不均的矛盾 D.增进了基层民众的政权认同5.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现的唐前期的户籍残卷来看,唐代的户籍首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对于不觉脱漏(户口)者,轻则笞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朝前期的户籍制度( )A.反映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 B.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C.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 D.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6.乡约,是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形式。通过乡约宣讲省谕,教化、管理基层社会是清朝的常见做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镇压回民起义为契机,清朝在陕甘回民聚居地区普遍推广了乡约。平定准噶尔以后,乡约又开始向新疆地区发展。乡约在西北的推广( )A.弥合了胡汉风俗差异 B.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体现了因俗而治传统 D.抑制了各民族的上层势力7.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宜读并讲解《大明律》、“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得参议民之利当与政之得失。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 C.健全行政机构 D.宜传国家政策8.宋代实行诉灾制度,灾情发生后,受灾百姓可以向官府报灾,逐级上报核实,由朝廷制定赈济之策;官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诉灾文书,按违法处理;灾民除了要上报受灾的具体情况,还需提供详细个人信息,并承诺如有作假,自愿服罪。这些措施表明宋代( )A.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实 B.防灾制度体系的完善C.政府管理职能的增强 D.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9.《御制大诰续篇》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10.明清时期,国家在西南民族地区自上而下地推进土司制度、乡约制度、保甲制度、团练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和民间的基层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制度。这说明当时( )A.中央政府利用宗族势力维持地方秩序B.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C.西南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D.边疆治理方式实现创新11.光绪五年(1879),直隶突降暴雨,义赈人士严作霖经元善等人携款前来直隶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永定河水灾发生,直隶总督袁世凯也传谕天津商会劝募赈款,散放急赈,“以补官款之不及”。光绪末年,义赈甚至成为官赈的仿照对象,与官赈形成体制内的合作。据此推知,晚清( )A.政府丧失地方治理主导地位 B.直隶地区社会矛盾持续激化C.自然灾害频繁加剧财政危机 D.传统社会救济体系加速转型二、材料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训练学生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故以线铺面、聚焦于点、有所取舍,应是本课设计出彩的关键。本课设计聚焦于秦汉时代,用表格、时间轴来梳理未能点到的知识,基本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但在其他重要历史时段,如隋唐、宋、明清时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概括总结。另外,本课的总结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根本目的时,引导学生注重规律性知识的把握,但是未能指出古人政治制度设计和实践的积极意义和对后世的有益借鉴,比如基础组织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民间救助体系的有益探索,优抚政策中的人文追求。
明朝南京玄武湖黄册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