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2019版高中数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代数变换在数列研究中的价值,蕴含着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形思想,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经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发现、探究过程,理解这些法则推导的依据,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2、让学生经历探究、推导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归纳总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增加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
难点:深刻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
通过探究、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拉,是世界七大奇迹建筑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
师:上述情境的图案中,第1层到第5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生:
师:如果改成求整个100层的宝石个数,你能同样快速的求出来吗?
数学家高斯在他10岁的时候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是如何快速求出的和的?
师:你觉得高斯算法的特点是什么?
生:偶数个数相加,首尾配对相加,加法运算变为乘法运算。
二.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怎么求?
问题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怎么求?
问题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共涉及几个量,如何求出这些量?
学生先自我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适时加以引导。
(二)成果展示
问题一:
生:
找一位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生2:不知道n为奇数还是偶数的情况下,无法直接说是个组。
师:请这位同学进行补充修改。
生:当n是偶数时,有
当n是奇数时,有
所以,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
师:我们发现,在求前n个正整数的和时,要对n分奇数、偶数进行讨论,比较麻烦.能否设法避免分类讨论?
,
,
将上述两式相加,可得
所以
问题二:
对于等差数列 ,因为
,
由上述方法得到启示,我们用两种方式表示
①
②
①+②,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
对于等差数列,利用公式(1),只要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末项 ,就可以求得前n项和.另外,如果已知首项和公差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就完全确定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和d来表示.
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公式(1),可得
(2)
问题三: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已知量 首项,末项 与项数 首项,公差与项数
选用 公式
解题时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
两个公式一共涉及五个量. 通常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得其余两个,而且方法就是解方程(组),这也是等差数列的基本问题形式之一。
三.强化小练
例一:(1).
(2).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
再次强调了求解时知三求二的使用方式。
变式训练: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为n,前n项和为34,后5项的和为146,=234,求的值.
课堂小节
1: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3: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各有五个元素,只要知道其中三个元素,结合通项公式就可求出另两个元素.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过程 2:公式本身 PPT 例一: 变式:
本节反思
通过高斯求和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掌握“倒序相加法”和“分类讨论法”。从基础应用(已知首项、末项、项数求和的直接套用)到综合问题(结合通项公式、方程思想),逐步提升难度,学生反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