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4)曾皙的理想境界并没有否定前三者理想的意义,也没有转换方向、另作他图,而是涵括了子路使民“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填人名)“比及三年,_______”,公西华“如会同,_______,愿为小相焉”等前三者的努力继续前行,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境界:“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先进》)
2.按要求作答。
(1)下列成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
A.休戚相关(喜乐)
B.不速之客(招致)
C.不刊之论(删改)
D.克勤克俭(坚持)
(2)下列选项中,引用恰当一项是( )
A.小张和小李热爱下棋,常常互相讨论,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小张在四百米冲刺阶段被对手反超,朋友安慰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小张同伴都很贪玩,他却勤奋好学,老师感慨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D.小李很想把实验失败的教训告诉给其他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首要任务就是, , , , 。
①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
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
③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
④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二、阅读(45分)
(一)(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栏杆台阶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至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冰冷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称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间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节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吗?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3.第②段“记忆”的含义是 。
4.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这一说法,作者给予了部分的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文末“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强调在有限时间里提升生命价值的主旨。
5.对于开篇孩子的疑问,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综观全文,不是因为建筑材料、_______、人居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_______。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火车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7.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作用。
8.文中第③、⑦段划线句两次写姑娘的肖像,看似重复,实则颇具匠心,分析其意图。
9.标题中的“橘子”直到第⑥段才出现且描写只寥寥数语,请赏析以“橘子”为标题的好处。
(三)(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二十四)
(唐)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①暗阡陌。
中贵②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③,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④,谁知尧与跖⑤。
【注释】①亭午:正午 ②中贵:宦官。③虹蜺:即虹霓。④洗耳翁:指许由。尧欲让位于他,许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水洗之。⑤跖:相传为古时大盗。泛指坏人。
10.以下对于这首诗题材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别 B.怀古 C.讽喻 D.干谒
11.以下“干”字的解释与本诗中“干”字相同的一项( )
A.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B.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C.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D.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
1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四)(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③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④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⑤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xuān①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释】①儇:巧佞。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1)矫世变俗( )
(2)人言不足恤( )
14.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1)朝廷每欲畀以美官( )
A.委任 B.付出 C.支持 D.嘱托
(2)微言新令之不便者( )
A.精妙言辞 B.委婉讽谏 C.暗中反对 D.秘密商讨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16.结合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若干原因。
(五)(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①
苏洵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②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
②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一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引:一种文体。②先府君:对亡父的尊称。③折冲:制敌取胜。
17.第①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语气词是( )
A.矣 B.哉 C.耳 D.也
18.对第②段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凡契丹所用来夸耀中国的手段多是这些,中国人不能识破他们。
B.但凡契丹用来夸耀中原地区的原因多是这些,中原去的使者不能识破他们。
C.大凡契丹用来夸耀中原地区手段多是这些,中原去的使者不能识破他们。
D.但凡契丹用来夸耀中国的原因多是这些,中国人不能识破他们。
19.文章从“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写起,有何好处。
20.综观全文,简析这篇临别赠序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40分)
21.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忍花儿凋零便拒绝播撒花种;担忧情谊或将逝去便宁愿选择孤独;害怕努力无果便放弃尝试……为了避免出现不好的结果,拒绝开始。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题答案】
【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思厥先祖父④.暴霜露⑤.且知方也⑥.冉有(冉求)⑦.可使足民⑧.端章甫⑨.浴乎沂⑩.风乎舞雩
【2题答案】
【答案】(1)D (2)A
(3)C
二、阅读(45分)
(一)(9分)
【3~6题答案】
【答案】3.石头工程留下的痕迹、遗址等
4.C 5.①.技术条件②.反思本民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件困难的事
6.以提问开篇,引出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多为木结构这一话题。
接着对各种说法进行质疑。
在此基础上得出:木结构为快速更迭提供便利,迎合了对现世享乐的追求。
篇末点出“留不下”与“留下”的反差,发人深省。
(二)(10分)
【7~9题答案】
【答案】7.渲染了灰暗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我”阴郁无聊的心情;奠定了小说前半部分的情感基调;为姑娘的出现做铺垫,为最后的转折蓄势。
8.第一处“我”因自己的疲倦觉得姑娘俗气、邋遢,心生不快;
第二处因扔橘子的细节,看到了姑娘身上的美好。前后对照,体现“我”对姑娘从反感到尊重的心理变化,进而表现小说的主题。
9.①橘子的一抹亮色转变了文章阴冷的基调,作者用橘子象征世间朴素真挚的亲情和对生活的希望。
②作者借“橘子”展现姑娘对弟弟们的美好感情,突出人物的美好温暖。
③“扔下橘子”的画面让情节发生转折并推向高潮,促成“我”情感的转变与升华。
(三)(7分)
【10~12题答案】
【答案】10 C 11.B
12.①诗歌用夸张的描写表现受宠宦官和斗鸡者的嚣张:宦官大车疾驰,宅地豪华;斗鸡者冠盖照人,气焰冲天。
②以行人的惊恐衬托小人得势的骄横,表达愤懑。
③末尾用典,言世间再无清明之士。
④用反问直抒胸臆,对朝廷忠奸不明、贤愚不分表示强烈不满。
(四)(11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①.改变,修正,纠正,改正,改进②.
顾念、担心、考虑、顾及、顾忌
14.(1)A(2)B
15.王安石做了很长时间宰相,因为旱灾引退(罢相),等到再担任宰相,只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16.①性格上,固执、执拗、刚愎自用,不听取意见;
②行为上,排除异己,用人不当。
(五)(8分)
【17~20题答案】
【答案】17.A 18.C
19.①交代二人家室渊源,抒写个人情谊,亲切可感,为后文阐发共同的为国为民的志向做铺垫。
②全文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和谐统一,情理兼备。
20.①赠序从个人交往写起,表达对石昌言感激、仰慕。
②感佩其能实现平生抱负,对其寄予莫大信任与期望。
③剖析强虏本质,指出此次出使应坚守气节,维护国威,充满劝勉之情。
三、写作(40分)
【21题答案】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