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培优检测 (含解析)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培优检测 (含解析)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C.有时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响度逐渐减弱的声音
2.下列四个图中产生的现象都与声音有关,其中主要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拨动直尺产生声音
B.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少,听到声音变小
C.扬声器发声,烛焰“跳舞”
D.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3.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4.为了减小噪声的影响,现代建筑临街窗户的玻璃常使用“真空玻璃”(将双层玻璃之间抽成近似真空),这是因为声音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
5.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古人早就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了探索——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6.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_______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_中传播。
7.五一期间,郑杰随父母到青城山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 s后听到回声,他距山崖大约_______m(声速按340 m/s计算);郑杰的喊声是他的声带_______产生的.
8.如图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发现还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得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_中传播,且传声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9.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    和    都能传声。
10.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______。
11.夏日的午后,小霞和弟弟在公园里散步,草丛里蝈蝈的叫声清脆明亮。它的叫声是由翅膀_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_传入人耳的(填介质名称)。
12.如图所示,一个正在发声的警报器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悬浮(与玻璃罩及底座没有接触),阿恩能听到警报器的声音.
(1)步骤1:开启抽气泵后,阿恩听到警报器的声音逐渐变弱.
步骤2:关停抽气机,重新向玻璃罩内放气时,警报器微弱的声音又逐渐变强.
上述实验说明了_____.
(2)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均有上述的实验现象.阿恩从气泵说明书上了解到:抽气泵无法把玻璃罩内空气全部抽出,根据上述实验和信息,能否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答: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
13.如图所示是学习“声现象”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此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物体不振动,不会发出声音,故C错误;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A(×)拨动直尺产生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少,听到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扬声器发声,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不能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使用“真空玻璃”,声音不能传入室内,利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原理。
5.答案:振动
解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6.答案:振动;真空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
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7.答案:272;振动
解析:由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则他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8.答案:液体/水;大于
解析:液体也能传声,所以将手机放在水里,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所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9.答案:固体 气体
解析:琴箱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被琴箱传出,又通过空气的传播进入听者的耳朵,这说明固体(琴箱)和气体(空气)都能传声。
10.答案:振动;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
解析: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如:说话时,用手触摸咽喉处,会感觉到振动。
11.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蝈蝈的叫声是由翅膀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蝈蝈的叫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12.答案:(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2)不能;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只能接近真空,但达不到真空
解析:(1)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停止抽气,打开阀门向玻璃罩内放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大.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2)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只能接近真空,但达不到真空,所以这个结论是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的.
13.答案:(1)反映音叉的振动;(2)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来反映音叉的振动,采用了转换法。
(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罩内的传声介质减少,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将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将听不到声音,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