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与地球仪 同步练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地球与地球仪 同步练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5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地球与地球仪
下图是微信启动页“变脸”后的地球照片,它是我国地球同步静止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该卫星运行方向、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地球的形状是( )
A.圆形 B.方形 C.球体 D.椭圆形
2.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是( )
A.站得高望得远 B.水往低处流 C.日月星辰的运动 D.四季的变化
在地理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地球仪。读地球仪制作过程示意图(图1)和简易地球仪模型(图2),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材料使用和标记的说明,正确的是( )
A.乒乓球代表地球,圈d代表赤道
B.e代表本初子午线,从内部穿过乒乓球
C.a代表南极点,b代表北极点
D.c用橡皮泥固定,真实的地球也有支撑点
4.关于图2中甲所在的经线,说法正确的是( )
A.形状是圆圈 B.经度为120°W C.指示南北方向 D.经度为0°
5.同学们在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移动地球仪,沿椭圆轨道做水平运动
B.将地轴与桌面垂直,自左向右匀速拨动球体
C.面对地球仪,自右向左匀速拨动球体
D.从“北极”俯视,逆时针方向转动球体
下图是“某同学用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小地球仪”。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该同学用乒乓球制作的小地球仪,地轴与水平面间有个夹角,该夹角大致应为( )
A.66.5° B.23.5° C.45° D.90°
7.该同学制作的地球仪上还按30°间隔标画了纬线,其中南、北半球按30°间隔的纬线区间均匀地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这样可示意( )
A.地球表面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与斜射的范围
B.南半球与北半球的范围
C.地球表面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
D.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范围
某校开展“自制地球仪”的实践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③②①
9.同学们回家又用其他材料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并对其进行美化,你认为最接近真实地球仪的作品是( )
A. B. C. D.
10.小乐在介绍自己所制作的地球仪时,正确的是( )
A.绘制的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标注为90°W
B.所有纬线长度均相等
C.地球仪上绘制经线和纬线,可以确定位置和方向
D.地球仪转动的轴在现实中存在
经纬网地图在军事、航空、航海等领域作用巨大。利用它,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读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
A.(60°S,50°E) B.(60°S,50°W)
C.(60°N,50°W) D.(60°N,50°E)
12.图中②点位于③点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13.区域a和区域b所表示的面积大小关系为( )
A.ab C.a=b D.不确定
14.在地球表面,通过球心与④地对称的另一地的地理坐标是( )
A.(40°N,160°W) B.(40°S,160°W) C.(40°N,20°E) D.(40°N,160°E)
15.某人面北而立,左为西半球,右为东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站得高看得远、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船只,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的顶,而后才是船身、从地球某一地出发,一直朝正东或正西方向前进,最后都能回到原地,都能证明地球是球体,A正确;水往低处流是由于地形、地势原因造成,B错误;日月星辰的运动与地球的形状无关,C错误;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现象,与地球形状无关,D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乒乓球是球体,可代表地球,而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在简易地球仪中可以用d来表示赤道,A正确;本初子午线是从北极到南极的一条线,而铁丝e代表地轴,穿过球体内部,B错误;a应该代表北极点,b代表南极点,C错误;真实地球是悬浮在宇宙空间中,没有像简易地球仪这样的支撑点,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甲是经线,所以指示南北方向的说法正确,C正确;地图经线是连接南北方向的一条线,是半圆,A错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逐渐增加,故为东经度,用E表示,甲为120°E,B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是沿地轴由西向东旋转,观测时,从北极俯视地球,表现为逆时针方向。因此,从“北极”俯视逆时针转动球体是正确的模拟方法,D正确;地球自转是绕地轴旋转,地轴是倾斜的,不是沿椭圆轨道水平运动,A错误;演示地球自转时,应将地轴与桌面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而不是垂直,B错误;面对地球仪,应自左向右匀速拨动球体,而不是自右向左,C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地球在自转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5°,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所以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地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应接近66.5°,A正确。故选A。
7.答案:D
解析: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23.5°),A错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纬线),B错误;热带、温带、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23.5°)和南、北极圈(66.5°),C错误;低、中、高纬度的分界线是30°、60°纬线,阅读地图,该同学制作的地球仪可示意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范围,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制作小地球仪首先要④准备材料;然后①给乒乓球两端打孔;接着③用铁丝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弯成支架;再⑤将打好孔的乒乓球安置在做好的铁丝支架上;最后②用记号笔紧贴卡尺刻度,转动乒乓球,画上纬线和经线。所以顺序是④①③⑤②,B正确。故选B。
9.答案:A
解析:地球仪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①形状为球体,地轴倾斜,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有海陆分布,最接近真实地球仪,A正确;②无海陆分布,③无地轴等,④非球体,BCD错误。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南极点是地球上最南端的点,纬度标注为90°S,A错误;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极点为0,所有纬线长度不相等,B错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和方向,C正确;地球仪转动的轴是假想的地轴,在现实中并不存在,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指示东西方向的是纬线,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指示南北方向的是经线,经线的度数叫作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由此据图可知,①点的地理坐标是(60°N,50°E),D正确。故选D。
12.答案:A
解析:从南北方向看,②点位于70°N纬线上,③点位于20°S纬线上,②点位于③点的北部;从东西方向看,②点位于40°E经线上,③点位于10°W经线上,②点位于③点的东部。综上所述,图中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A正确。故选A。
13.答案:A
解析:在所跨经纬度相同的情况下,纬度越低,距离赤道越近,面积越大。读图分析可知,区域a和区域b所跨经纬度均为10°,但区域a纬度范围在50°~60°之间;区域b纬度范围在20°~30°之间,区域b纬度较低,距离赤道较近,因此面积较大,即a14.答案:D
解析:在地球表面,通过球心与某地对称的另外一地,纬度方向相反、度数相同,经度方向相反,度数相加等于180°。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④地纬度为40°S,经度为20°W,所以通过球心与④地对称的另一地的地理坐标是(40°N,160°E),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根据题意可知,某人面北而立,左为西半球,右为东半球,则他所在的经度是20°W;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可判断是在南半球上,则他所在地纬度为23.5°S。由此可知,该人所站位置的地理坐标点为20°W,23.5°S。①由自转方向可以看出是逆时针,是北半球,地理坐标点为(20°W,23.5°N),A错误;②的自转方向是南半球,地理坐标点为(20°W,23.5°S),B正确;③由经度度数可以看出是南半球,地理坐标是(160°E,23.5°S),C错误;④由经度度数可以看出是北半球,地理坐标是(160°E,23.5°N),D错误。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