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内容设计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一、核心素养 1. 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给定的成都平原案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在不同地貌环境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理解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 综合思维 能说出熟悉的成都平原地理事物所包含的相关要素。运用地图、图表、景观图片等多种资料,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区域认知 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冲积扇、成都平原,能认识和归纳成都平原的特征。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特征,了解不同区域的地貌差异,形成对不同区域地貌环境的清晰认知。 4. 地理实践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数据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常见地貌现象,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河流地貌中“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 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形成过程中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播放三张关于不同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摄影作品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展示的是中国哪里吗?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常见地貌类型的概念和分类 展示常见地貌类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常见地貌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些图片和刚才的介绍,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常见地貌类型主要有哪几种呢?”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能够说出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教师总结:进一步解释每种地貌类型的大致特征,为后续的详细讲解做好铺垫。 3. 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展示 “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 和河流地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分布区域和特征。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地图和图片中,你们能看出河流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吗?河流地貌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 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思考后回答,河流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流经的地区,特征包括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河流地貌的分布与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2)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展示河流侵蚀、堆积作用的动画演示,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根据动画演示和刚才的讲解,大家说一说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分别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后回答,侵蚀作用会形成河谷、峡谷等,堆积作用会形成河漫滩、三角洲等。 教师总结:进一步解释河流在不同河段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以及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因素。 (3)冲积扇的形成与特征——小组实验: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实验探究——模拟冲积扇 [实验材料] 小米、绿豆、黄豆等,矿泉水瓶﹐书,白纸。 [实验步骤] I.将白纸平铺在桌上。 Ⅱ .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 Ⅲ.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放下。 Ⅳ.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实验现象及结论] [小组讨论] (1)在书本前的堆积体是否具有冲积扇的特征 (2)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特点 (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冲积扇不同颗粒物的分布规律 为什么 (4)怎样改进这个实验才能使其更好地演示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规律 拓展思考: 若河流流量减少,冲积扇形态会如何变化? 沙尘暴对冲积扇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四、教学设计意图说明 1. 直观性与抽象性结合 动画演示突破静态图片的局限,帮助学生理解动态沉积过程。 2. 对比分析强化概念 通过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对比,避免概念混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 联系实际解决真问题 结合绿洲农业案例,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价值,呼应“生活中的地理”理念。 4. 分层任务满足差异 从基础描述到深度分析(如沙尘暴影响),分层设计任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板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冲积扇的形成实验 (一)什么是冲积扇 (二)冲积扇的形成 (三)冲积扇特点 教学反思:需关注学生对“地形约束”作用的理解,可通过实验模拟(如沙盘水流实验)进一步深化认知。 思维导图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 明确本节“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能力和必备品格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导入摄影图片”利用震撼的视频画面和充满吸引力的提问,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让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有初步的认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展示河流作用动画”突破静态图片的局限,动态呈现地貌形成机制,强化因果关系。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 “小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归纳能力,动手能力,理解“地形约束”对沉积的影响。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从静态知识转向动态分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六主课堂”体现解读:思维导图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