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
同文中学
涂娟
教材分析:
《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了思乡的主题。文字浅显,笔触细腻,情感温馨,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家醅、炮制、挑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2.通过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赏析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突破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创设情景,唤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教学中抓住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阅读,包括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诵读等方式使学生更投入到文章中去。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营造祥和温馨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多种阅读方式贯穿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年中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时候啊?当然是过年啦。
能说说你盼望过年的理由吗?
过年可以走亲访友,可以和许多小朋友自由自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玩耍,还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好喝的。回忆起来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风俗。各地风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一起到她的老家浙江去看看那里的新年是怎么过的。一起来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
二、走进作者,感知课文
1.琦君:现、当代女作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温州。12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50多年了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在浙江,琦君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后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了台湾,离乡越远,越是思念,离乡越久,更添乡愁。当故乡的一切和童年的回忆叠印在一起,那酿出来的一定是一杯醉人的春酒。
2.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哪些习俗?
明确:新年迎神拜佛,喝春酒,喝会酒等。
三、理解语句,品析课文
(1)在写这些习俗时,作者又回忆了儿时的哪些趣事呢?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我代表母亲去喝春酒,肚子吃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蜜蜂似的;我偷喝妈妈酿的八宝酒;小花猫醉酒;我靠在邻居怀里用筷子点酒喝;喝会酒时因得两条手帕我高兴得要命……
在作者回忆的这些趣事中,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哪件?找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同学们在文章发现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那老师也找了一些和同学们分享,接下来我们来品一品一些精彩的语句。
小组汇报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
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
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
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
明确:不好。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胆怯好奇的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明确: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
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
那女同学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为什么?
生回答。
师提示: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
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生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哪个同学发现了?
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那这一次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呢?
7.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师提示:
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所以“巴结”这个词语在句子中是贬义词褒义用。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8.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好!揣摩得很准确。
那哪一位同学能自报奋勇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四、理解课文主旨
文章中这些丰富而生动的细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作者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可是我们仔细想想,琦君女士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怀念故乡的春酒吗?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流淌的是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生活的深情怀念。一句反问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与思索,也许家乡的春酒可以酿造,但春酒中那份温情却难以追忆。
大家刚才读得是不是味道还不够浓?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只读最后一句。读出这种味道来,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正因为有如此
强烈的思乡情感才能写出如此感人肺腑的文章。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迁移拓展
“乡愁”,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重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你能想到哪些表现思乡的古诗名句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
1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不仅是古人,在现代也有很多海外游子用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表达自己思乡情感,有没有同学度过类似的作品呢?《乡愁》就是这样一篇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人余光中深刻表达了游子心中都相似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家国之恋。一起来欣赏。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http: / / www.21cnjy.com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五、课堂小结
乡愁就像一层朦胧的薄雾,是一缕淡淡的忧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杯芬芳馥郁的春酒中。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最后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一起吟诵这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