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中②处所在地区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这一地区
A.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B.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B.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D.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
2.腓尼基字母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字母文字的共同起源。腓尼基字母的图形来自埃及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用这些图形发展成了22个表示辅音的字母,从而形成了一种表音文字。这种文字随着腓尼基人传播到了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希腊字母。这说明( )
A.腓尼基字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B.希腊是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
C.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和平交往成为文明传播的唯一方式
3.中古时期的欧洲,是分裂并且地方割据的,长期以来没有强有力的、能完全代表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中央权力结构显得十分粗糙,难以体现作为政治核心所必需具有的公共权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庄园和农奴制度B.基督教的统治
C.城市赢得自治权D.封君封臣制度
4.欧洲中世纪城市往往向领主赎买特许状。特许状一般保证城市拥有;法人地位(有资格拥有自己的章程、土地、财产、机构)、特许经营权、市民人身自由、司法管辖权、管理权、税收权和治安权。这从根本上有利于( )
A.保障城市自治B.发展商品经济C.扩大领主权力D.削弱专制王权
5.《一千零一夜》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中世纪阿拉伯、中近东各族人民集体创作并经广大市井艺人在几百年间不断补充、修改、加工、编纂而成的。书中故事来源有三个:相当一部分来自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故事;一部分来自当时在民间流传的波斯故事集;另一部分来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故事。这一现象最能反映阿拉伯帝国( )
A.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经济的繁荣推动文学创作繁荣
C.吸收并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成果D.起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6.下面文本框内展示的是中古时期美洲某国的大事年表。据此推知,该“美洲某国”是( )
12世纪 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
13世纪 逐渐崛起
15世纪末 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帝国。其最高统治者为国王,世袭继承。全国划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A.印加B.玛雅C.阿兹特克D.马里
7.贵金属金银是理想的货币。中古的西欧,最初实行银本位制,15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金银同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于是,欧洲社会出现了一股疯狂的“贵金属热”,国王、贵族和商人大量追求黄金、白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
B.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教会对财富的控制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工业革命导致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要
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殖民制度时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以下对殖民掠夺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分析,最贴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
A.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专利,奠定机械化生产基础
B.殖民地的资源压榨和人力剥削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地市场的自由贸易竞争刺激了欧洲生产效率的提升
D.殖民扩张促使欧洲放弃封建土地制度,转向商业立国政策
9.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这一主张的核心目的是( )
A.否定教会“因行称义”的理论
B.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理论
C.支持世俗君主取代教会管理宗教事务
D.划分宗教与世俗的界限,推动教会与政权分离
10.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在启蒙运动期间均对英国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伏尔泰盛赞英国“法律高于君主”的原则,终其一生都在鼓吹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则在《论法的精神》中分析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强调“权力制衡”对防止专制的意义。据此可知,他们( )
A.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B.倡导以开明君主主导的社会改革
C.试图以分权制衡与法治重构政治权威D.强调宗教伦理对政治权威的绝对约束
11.美国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主要是全国性的和对外的,诸如战争、和平、谈判和对外贸易等;而保留于各州的权力则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因此,人民可以把“重大的和总体的利益”托付给全国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把“地方的和特别的利益”托付给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计( )
A.旨在平衡联邦权威与各州自治权B.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高效性
C.侧重于消除各州间的法律差异D.试图通过分权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联邦议会批准方能生效。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使皇帝可通过普鲁士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这反映出德国( )
A.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B.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联邦制原则得到落实D.军国主义传统被颠覆
13.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土地贵族(农业资本家)手中,他们是银行储蓄的大户。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它的功能是接受政府存款、向政府提供贷款,在发行银行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权。据此可知( )
A.圈地运动保障工业劳动力供应B.殖民扩张提供工业原始资本
C.工业革命推动金融现代化D.农业资本与金融创新推动工业化
14.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忙碌于工作场所与家庭之间,在工作中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在忙碌之余,英国人的休闲娱乐活动增多,为了适应休闲运动,女性运动服装诞生,其穿着整体轻松舒适,结构简单,便于舒展。这说明( )
A.社会阶级矛盾逐渐缓和B.工业革命强化了时间观念
C.女性社会地位因工业革命显著提高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变革
15.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智士之列,他们天才地预设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恩格斯意在强调空想社会主义(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
C.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D.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诉求
16.当代法国学者阿兰·巴迪欧认为巴黎公社是“一个纯粹的偶然现象”;美国学者彭布罗克·费特里奇称其领导者为“冷酷亡命之徒”,并谴责其“血腥暴力”;德国学者齐·迈耶尔则批评“工人与小资产阶级的联合导致错误”。由此可知,对巴黎公社的评价( )
A.受历史解释视角与价值观念的影响
B.因研究者阶级立场不同而存在根本对立
C.因原始档案缺失导致结论缺乏客观性
D.需依赖国际学界共识才能形成定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前27—476)以法律和行政创新维系庞大疆域。行省制下,中央派遣总督管理军事与税收,同时保留地方城市议会自治权。罗马法体系从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逐步赋予行省自由民公民身份,强化身份认同。帝国设立公共工程机构,修建道路、引水渠和港口,促进物资流通与经济整合。戴克里先时期实行四帝共治与军政分离,官僚系统职业化。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教会层级与帝国行政并行,主教参与地方治理。罗马的市政管理模式、法典化传统和拉丁语普及,为中世纪欧洲提供了政治模板,其“帝国”概念深刻影响近代殖民思想。
——摘编自《罗马帝国治理研究》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632—1258)以政教合一为核心,哈里发集宗教权威与世俗统治权于一身。倭马亚王朝建立行省制,设埃米尔管理军政,阿拔斯王朝完善官僚体系,维齐尔统领财政、司法部门。推行迪万土地登记制度,按信仰差异征收吉兹亚税(非穆斯林)与天课(穆斯林),保障多宗教共存。设立智慧宫,系统翻译希腊哲学、波斯文学与印度科学著作,融合创新后传入欧洲。控制亚欧商路节点,建立贯通东西的驿站与商队网络,巴格达、大马士革成为跨文明贸易中心。伊斯兰教法(沙里亚)规范社会秩序,其科学成就、宗教宽容政策为奥斯曼帝国继承,学术遗产直接推动欧洲文艺复兴。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治理体系上的三项创新举措。(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大帝国在文化整合路径上的异同。(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改进星盘与卡拉维尔帆船,突破北大西洋逆风航行技术;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向西航行’的计划,试图开辟直达亚洲的新商路。1498年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卡利卡特,欧洲人首次通过海路连接东西方。
——摘编自《全球航海史》
材料二
美洲白银经马尼拉大帆船运至中国,换取丝绸、瓷器,形成“白银—商品”全球循环。一位西班牙殖民者写道:“波托西银矿的产量让欧洲物价翻倍,但土著在矿井中像苍蝇一样死去。”
——摘编自《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材料三
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总督府,强制推行天主教并征收高额赋税。与此同时,玉米、马铃薯传入欧亚大陆,人口增长加速;欧洲人将天花带入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90%。
——摘编自《哥伦布大交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得以实现的技术与非技术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三,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角度说明“世界走向整体化”的双重影响。(8分)
(3)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的世界整体化是以血腥代价换取的进步”。你如何辩证地评价这一观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工业革命被部分学者视为人类文明的飞跃:蒸汽机与工厂制度彻底解放了生产力,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流动,铁路与电报缩短了时空距离。但批评者指出,工人阶级在血汗工厂中挣扎,殖民地成为原料掠夺地,煤炭燃烧带来的浓烟遮蔽了英格兰的天空——这场革命的光明与阴影同样刺眼。
——摘编自《技术、资本与全球霸权:工业革命再审视》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光明与阴影同样刺眼”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6分)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C A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D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18分)
(1)(12分)
罗马帝国(6分):①行省自治与中央集权结合(总督与城市议会分权);②法律体系创新(万民法扩展公民权,法典化治理);③专业化官僚机构(公共工程、四帝共治改革)。(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
阿拉伯帝国(6分):①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宗教与行政权力集中);②差异化税收制度(吉兹亚税与天课平衡多宗教社会);③智慧宫引领跨文明学术整合(翻译运动融合希腊、波斯、印度文化)。(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
(2)(6分)
相同点(3分):①均通过制度设计整合多元文化(罗马法律平等化/阿拉伯税收包容);②利用宗教强化统治合法性(基督教国教化/伊斯兰教法至上)。(任答一点得3分,共3分)
不同点(3分):①罗马侧重法律同化与文化输出(拉丁语普及),阿拉伯侧重学术翻译与知识创新;②罗马后期排斥异教,阿拉伯长期保持宗教宽容政策。(任答一点得3分,共3分)
18.【答案】(18分)
(1)(4分)
技术条件(2分):①航海技术进步(星盘定位、帆船设计);②地理知识积累(地圆说传播、海图绘制)。(每点1分,共2分)
非技术条件(2分):①王室/商业资本支持(如西班牙、葡萄牙王室资助);②宗教扩张动力(传播基督教);③奥斯曼垄断商路的危机(寻找新航路)。(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2)(8分)
经济影响(3分):①全球贸易网形成(白银一商品循环,推动资本主义萌芽);(2分)②欧洲价格革命(贵金属流入引发通货膨胀,资产阶级崛起)。(1分)
生态影响(3分):①物种大交换(玉米、马铃薯促进欧亚人口增长);(2分)②疾病传播(天花导致美洲人口灾难)。(1分)
社会影响(2分):①殖民压迫(土著人口锐减、强制劳动);(1分)②文化冲突(天主教强制推行与原住民信仰消亡)。(1分)(需分角度说明正反两面)
(3)(6分)
消极:“血腥代价”角度(3分):①殖民掠夺与种族灭绝(美洲原住民悲剧);②奴隶贸易的残酷性(非洲人口流失)。(任答一点得3分,共3分)
积极:①文明交流加速(技术、作物传播改善生活质量);②全球化进程不可逆(为现代世界体系奠基)。(任答一点得3分,共3分)(要求辩证分析,仅单方面论述最高得3分)
19.【答案】(16分)
评述要点(需结合具体史实):
我赞同材料中“光明与阴影同样刺眼”这一观点。(2分)
“光明”的体现:①经济变革:生产力飞跃(蒸汽机应用);技术革新(铁路与电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如珍妮纺纱机提升效率),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社会进步:城市化率上升(曼彻斯特人口激增),中产阶级崛起,教育普及;③全球化推动:蒸汽轮船与铁路网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如印度成为英国棉花产地);④思想进步: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任意一点2分,共6分)
“阴影”的体现:①阶级矛盾:工人贫困化(《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童工)、卢德运动爆发;②殖民压迫:印度孟加拉饥荒(与英国经济掠夺相关)、非洲资源被攫取;殖民扩张加剧(原料掠夺)③生态代价:伦敦“雾都”称号(19世纪50年代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泰晤士河鱼类灭绝);④疾病与犯罪等社会问题突出:英国盗匪肆虐,刑事犯罪激增。(任意一点2分,共6分)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世界联系加强,但是它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因此工业革命“光明与阴影同样刺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