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第07讲《儒林外史》自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第07讲《儒林外史》自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3: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透过士林群像,品味人生百态
第07讲一《儒林外史》自测试题
自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是《儒林外史》的中心人物,他把众多的故事连缀起来,表现出了普通士人的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塑造了很多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突出表现在对精彩情节的刻画上,范进中举就是其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D.《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
2.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B.沈琼枝才貌双全,能文能武。文能在南京立足,武能防卫自身。她持重老成,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如沈琼枝拜见杜娘子之时“沈琼枝上首,杜娘子主位”,体现了她不卑不亢。
C.《儒林外史)刻画了许多因为科举制度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意在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D.《儒林外史》中写的故事都发生在清代,讽刺的也是封建社会末期腐朽的科举制度,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并提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及整个社会风气,暴露了方方面面的黑暗和腐朽,显示出颇有深度的批判和嘲讽力量。
3.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有特点,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B.《儒林外史》中三名真儒贤士是杜少卿、王徳和王仁。
C.《儒林外史》中的“二严”指的是严贡生和严监生,两人是亲兄弟。
D.《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时知县听了翟买办回复王冕因病拒绝来赴约的说辞之后,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动,这段自然真实的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灵魂深处被权势、名利腐蚀的虚伪官吏形象。
4.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B.《儒林外史》中的汤知县为求升官,竞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C.《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中,季苇萧找到了萧金铉,和他一起刻书。
D.“我本赤贫之士,在南京来做了六七年博士,每年积几两俸金,只挣了三十担米的一块田。”这是虞博士的自述。
5.下列选项中不是评价《儒林外史》的一项是()
A.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
B.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
C.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D.老舍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6.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下面几个章节介绍了该人物的出场和
他人生的三次转折,请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②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③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
④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A. 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7.马二先生不愿在“评选”上署上蘧公孙的名字,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站封面亦非容易之事,就是马纯上自己,全亏几十年考校的高,有些虚名,所以他们来请。
B.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马纯上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作趋利。
C.如果把蘧公孙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蘧公孙,认为蘧公孙是个利徒。
D.若把蘧公孙写在第一名,马纯上这数十年虚名就都是假的了。
二、综合创新题
1.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请任选一
张,简要描述画面呈现的内容(20字以上)。
2.小雨对选文中周进的“哭”和“笑”产生了兴趣,于是设计了下表,请你帮他完善。
相关语句 “哭”和“笑”的缘由 探究人物性格及成因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众人帮助周进进考场,他觉得 自己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3.班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请你阅读下面两张读书卡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卡片一
语句摘抄:“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阅读感悟:本段通过语言描写,将说话者热衷科举、痴迷功名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虽未直接评价,但对此人的讽刺却人木三分。除了这类不露声色的描写外,对比、夸张等也是作者增强讽刺效果的常用手法。
读 书卡片二
语句摘抄:“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你哥是个混账人,你要到底敝重他,和奉事我的一样才是!”
(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阅读感悟:
(1)这两张读书卡片中摘抄的文字分别是 和 对匡超人的教导。
(2)读书卡片一中的“阅读感悟”是就作品讽刺艺术所做的点评,请你从原著中另选一人,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使用对比或夸张手法进行讽刺的。
(3)匡超人并没有听取读书卡片二中人物的教导,而是走向了另一面。请根据原
著内容简要概括匡超人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此卡片的“阅读感悟”。
三、语段阅读题
(-一)
[甲]小姐越发网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作个名士的 ”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 ”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乙]沈琼枝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那船是有家券的。沈琼枝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 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主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1.选文[甲]中的鲁小姐恼怒不乐的原因是 ;选文[乙]中的沈琼枝走离宋家的原因是
2.联系原著,说说沈琼枝和鲁小姐的异同之处。
3.联系原著和选文,探讨作者创作这两个人物的意图。
(二)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 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叫作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
主考周学道对范进的关照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周进在批阅范进卷子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 用哪句俗语可以概括当时读书人的这种人生追求
【答案】
一、
1.D
2.D(“《儒林外史》中写的故事都发生在清代”错。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
3. B(B有误,《儒林外史》中三名真儒贤士是虞育德、庄绍光和杜少卿)
4.C(C有误,《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中,题季恬逸找到了萧金铉,和他一起选书,选好之后让刻字匠来刻。季恬逸是南京状元境刻字店的老板)
5.D(D“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6.B(①是出自第十五回;②是出自第二十回;③是出自第十六回;④是出自第十八回。据此排序即可。故选B)
7.C(C“认为蘧公孙是个利徒”错误。应该是“认为马纯上是个利徒”)
二、
1.示例一:第一张,邮票描绘的是“两茎灯草”。画面中是一家人围坐在病危的严监生身边,病床上躺着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说不出话来。大家纷纷猜测两个手指的意思,最后赵氏会意严监生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取出一茎后,严监生才咽气。示例二:第二张,邮票描绘的是“王冕画荷”。画面中是从小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给别人家放牛的王冕,看到湖中荷花,自学绘画的情景,后来他终成一代名家。示例三:第三张,邮票描绘的是“范进中举”。画面中是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站在一个庙门口,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对面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胡屠户迎面给了他一巴掌。示例四:第四张,邮票描绘的是“杜少卿夫妇游山”。画面中是“平居豪举、仗义疏财”,胸怀坦荡、鄙
视陋俗的杜少卿,在那个社会里,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的情景。
2.(1)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2)苦读几十年书,秀才都没考中,看见贡院,触景生情,不觉伤心(3)因
为金有余的话又勾起了他的伤心事
(4)迂腐可笑,热衷功名富贵,穿苦无用的书呆子;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3.(1)马二先生匡太公
(2)示例:刻画范进时,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
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3)示例:大孝大善、忠厚大义的匡超人在社会的大染缸里逐步学会了权衡,学会了抉择,在权衡和抉择中参悟了利己,变得虚伪狡诈、自私冷漠。如曾经有恩于他的朋友潘三身陷牢狱,他却找借口拒绝探视,“自己替朝廷办事要严明赏罚”“怕被上司知道自己进监探视而成为一生官场之玷”。匡超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三、(一)
1.得知自己的夫婿不通制艺(八股文)不愿嫁给盐商宋为富做妾
2.相同点:①两人都是才貌双全的佳人;
②两人的婚姻都未能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③两人都有执着的追求,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同点:①鲁小姐一心艳羡功名富贵;沈琼枝追求做人的尊严、独立的人格,不慕功名富贵。②鲁小姐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恪守封建礼教,对命运有哀怨却又甘心顺从,是贤妻良母的典型;沈琼枝敢于反抗不合理的婚姻,与压在头上的恶势力做斗争,是冲破封建束缚的叛逆女性。③鲁小姐把自身的幸福寄托在丈夫和儿子能否考取功名上,是传统的依附男性的典型;沈琼枝摆脱了依附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
3.①作者借鲁小姐痴迷于八股举业,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八股科举选官制对世风、人心的异化之深,影响之广,讽刺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丑态,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腐朽。②作者借沈琼枝逃离宋家,独自到南京谋生,表现了作者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反映出作者对人格独立和尊重女性的追求,赞扬了不贪慕权势富贵、能够洁身自好的人物。
(二)
1.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进一种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2.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看完觉得有些意思;第三遍看完叹息,认为是天地间之至文。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3.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会改变一生。很多人读书虽然多年考不上,但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最艰难的道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