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透过士林群像,品味人生百态
第02讲一《儒林外史》基本知识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封建社会的照妖镜、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描写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的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出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鲁迅曾评价一人一书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约1701-约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也称“秦淮寓客”。中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逐渐败落。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移居南京,将自身的旗华、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都熔铸于《儒林外史》之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通过刻画这些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士人形象,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读书人。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
类。
★我来闯关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代(朝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X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 小说,全书共56回。封建社会里把“读书人”或
“士人”这一群体称为“ ”作品揭露了 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作品中 (人物名)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
【答案】
(1)吴敬梓 、清、
(2)长篇讽刺、儒林、科举、王冕
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我来闯关
讽刺是《懦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
答:
【答案】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穷困潦倒,甚至连母亲都不能养活。他是周国邻居的笑柄,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范进始终执迷科举,经常受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可以说是狼狈至极。后来,侥幸中举,范进喜极而疯。尽管是“疯了”,但周边人都对他敬若神明,邻居送米送面,胡屠户送钱,甚至一向趾高气扬
的张乡绅都来送钱送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范进中举后众人的阿谀逢迎,达到了极深刻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楔子(第一回)
第一回以王冕为中心人物,讲述了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情节。作者借王冕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
追求。
第一部分(第二~三十回)
以众多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主体,展开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连缀成文。描写了
科举盛行时期读书人生活中普遍的文化失范状态。
第二部分(第三十-~三十七回)
以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等一批真儒贤人为主要人物,重点描述了修祭泰伯祠之事。
第三部分(第三十八~五十五回)
一方面叙写儒家礼仪和道德理想在日常实践中的实施和挫败的过程;另一方面叙写社会风气日趋
恶劣,文人名士日趋堕落。以“市井四奇人”收尾,体现了吴敬梓对于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新探索。
结局(第五十六回)
皇帝下诏张榜,表彰《儒林外史》当中先后出场的九十一位主要人物,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而是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完成了群像的描辜,展现了世俗风貌,堪称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全景风俗画。其中既有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和名士,如周进、范进、严贡生、匡超人和王冕等;也有官吏、乡绅、盐商、衙役和书办,如向鼎、张敬斋、宋为富等;还有医生、侠客、和尚、道士和节妇,如陈和尚、王三小姐等。
>在结构安排上,《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到底的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小说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围绕这一点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如周进贡院撞号板、范进中举、严监生疾终正寝等,以“片断的叙述”贯穿全文,构成了整体结构,使得首尾呼应,浑然二体。
>在讽刺手法上,作者善用讽刺笔法塑造人物。运用夸张、变形、对比、白描、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展示人物的矛盾性与多面性,给予辛辣的嘲讽。如描写周进在贡院一头撞上号板,打滚大哭,夸张地展现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热衷功名的丑态;又如范进中举之后,一向看不起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跟在他身后替他扯了几十回衣裳后襟,这一细节描写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姓 名 范 进(13考)
形象特征 家境贫寒,缺衣少食,靠岳家接济,面黄 肌 瘦,花白胡须,头戴破毡 帽,身穿麻布直裰。
主要事迹 ①以童生身份去考秀才,被周进点为第一名。②骤闻中了举人,竟然疯了。后经岳丈胡屠夫掌掴才清醒过来。③巴结张乡绅,接受对方赠予的房和钱。④其母兴奋过度而亡。居丧期间,美酒美食照吃不误。⑤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人物评价 热衷功名、迂腐无能、圆滑世故。他深受封建教育毒害,追求功名,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中举后,虽然经济改善地位提高,但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
姓名 周进(7考)
形象特征 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头戴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有多处破洞,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主要事迹 ①在汶上县做西席,学生都成了秀才,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观音庵私塾中坐馆糊口。②不久丢了饭碗,替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的时候,被打了出来。悲从中来,嚎哭吐血。几个商人得知原委,凑钱让他纳监进场。③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后来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中举“喜极而疯”、拉拢巴结地主豪绅。
人物评价 本性不坏,醉心科举,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姓名 严监生(8考)
形象特征 严贡生的 胞弟,巨富,监生的头衔是买的,一个吝啬胆小的乡绅。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主要事迹 ①家财万贯非常抠门,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②惧怕兄长严贡生,但肯拿钱为他摆平官司。③虽然吝啬,但拿钱请操办扶妾为正的仪礼。4生了病,舍不得吃药。⑤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最后是有人猜中他是为了燃起的两根灯芯而不肯瞑目,直到挑掉一茎灯草,他才断气。
人物评价 他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形象,可以与葛朗台、阿巴贡等世界著名悭吝人相媲美。胆小怕事、看重亲情、贪财吝啬。
姓名 匡超人(7考)
形象特征 姓匡名迥,号超人二十二岁,家境贫寒,后就慢慢变成了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的人。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褴褛。
主要事迹 ①家寒失学后,流落城隍山为人拆字度日。②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伺候父母。③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提携中了秀才。④到杭州后,参加了“西湖诗会”与潘三勾结赌场行骗,拐卖妇女,伪造朱签。顶替童生金跃上考场,中了秀才,赚取钱财。⑥欺瞒发妻,骗婚新妻。少年时期孝顺父亲;后与杭州“名士”交游;结识潘三后与他狼狈为奸、弄虚作假。
人物评价 匡超人是一个反差特别大的人物,从淳朴少年最终变成一个忘恩负义、薄情寡恩、攀附权贵、虚伪狡诈的人。
姓名 王冕(11考)
形象特征 一个嵚崎磊落的人
主要事迹 不满二十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出身贫寒,在放牛空闲时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第一次时知县差翟买办去请王冕,王冕以“抱病”为由拒绝;第二次时知县屈尊来请,王冕提前躲到二十里路外吃酒去了,后与母亲辞别避走山东。他不愿结交乡绅,远走山东。后来为了奉养母亲回乡,与吴王(朱元璋)促膝长谈并劝他以仁义治天下。最后为躲朝廷征聘,归隐会稽山。
人物评价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性情孤傲、淡泊名利、心怀仁义
姓名 严贡生(4考)
形象特征 方巾調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
主要事迹 在弟弟严监生死后,过了多日才从省里回来,直到看见衣服和银子,才换了孝巾到灵前干号了几声在给儿子办亲事时,因为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了,以至于吹打手不愿意来,新娘也因此不发轿。①以纲常宗法的名义,侵吞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的家产的七成; 抢夺别人的猪,强要别人利钱;③故意让船家吃自己的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
人物评价 虚伪贪财、吝啬小气、贪婪、阴险狡诈、霸道无赖。
姓名 杜少卿(5考)
形象特征 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
主要事迹 热心帮助朋友,不惜散尽家财;装病婉拒出仕;拉着妻子的手游山,不顾他人眼光; 送沈琼枝诗、银两。
人物评价 热心仗义、淡泊名利、尊重女性、善良真诚
★我来闯关
一.“他便自造一项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文中“他”说的是谁 从中你看出他怎样的性格
答:
【答案】王冕 率性自然、天资聪颖
二.他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赵氏慌忙髯聱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这个人物是谁?他的性格特点是( )
【答案】严监生 吝啬
三、匡超人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人物,也是书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尤其是他的转变让人唏嘘。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请从下面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
相关回目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 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答案】
答案示例一:杭州诗会上,结识了一群斗方名士,受他们影响,洁名钓誉,逐渐丢掉了淳朴善良的心性。
示例二:在潘三的带领下伪造文书、替人代考,大把敛财,失格失德。
示的三:逼妻回乡,隐瞒婚史,进京别聚,拳附权贵,背信弃义,丧失做人底线。
示例四:潘三入狱。拒绝探望,薄情寡义,今人不齿。
四、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书中却写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有何作用 请结合原著内容进行探究。
答:
【答案】严监生花钱帮助严贡生了结官司,严监生死后严贡生霸占弟弟的家产。使人物形象更鲜眈,通过这种家庭矛盾讽刺了贪图钱财、六亲不认、心狠手辣的严贡生,讽刺意味更浓。更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批判了功名富贵、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五.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在此之前,范进、严监生等儒林中人已经登场,以杀猪为业的胡屠户也因为女婿得以亮相……当你初读这部小说,在那些可笑的身影之间看到“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时,内心或许有过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请重读这段文字,在范进、严监生、胡屠户中任选一人与这“两个挑粪桶人”作比较,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理解?请简述。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答案】示例一:范进中举之前,唯举业是问,不治生产,生活潦倒,精神紧张;中举后,因大喜过望外而发疯,上演了一出斯文扫地的闹剧;做官后,大肆敛财,干预词讼,可见其眼中只有名利。雨花台上的两个挑粪桶人,在完成一天的劳作后,相约喝茶、看落日,地位卑微却不失诗意。两者相比,挑粪桶人的存在更能折射出范进们的鄙陋和龌龊,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力。
示例二:严监生是守财奴,对人悭吝,对己也是吝啬异常:在病得饮食不进、骨瘦如柴时,仍然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临终时,又因灯盏里多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虽身处社会底层,但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尚且能想着喝茶、看落日,骨子里自有一股不俗之气。两者相比,更能见出作者对儒林中人的辛辣讽刺。
示例三:胡屠户是势利眼(市侩):范进才中了秀才,他就教训女婿凡事要有体统,不得与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平起平坐;范进向他借钱去参加乡试,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范进中举发疯,他不敢轻易答应打范进嘴巴以治其疯病;范进赏了他六两多银子,他又是千恩万谢。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在劳作之后相约喝茶、看落日,言行中有风雅脱俗的一面。他们和胡屠户虽同在社会底层,但内心世界迥异,是污浊社会中的一抹亮色。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片段中“两个挑粪桶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打算去“永宁泉吃一壶水”,“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他们的生活虽充斥着劳累沉重的劳作,但因他们有相契的友人,有吃水、看落日的生活情趣,而显得风雅别致,展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真实、惬意的生活之美;
范进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可见,范进是一个被生活和科举制度影响,眼中只有名利的人。相比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更能折射出范进们的鄙陋和龌龊,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力;
严监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的一面,又时有慷慨,不乏人情味。相比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严监生缺少了对生活的坦然接受;
胡屠户是一个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自大、趋炎附势的人: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辱骂他为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想中相公是癞虾蟆想食天鹅肉;范进中举后,他又称赞自己够眼光;范进中了秀才,他只拿一副大肠和一瓶酒道贺,自己吃得醉醮醮的走了,而范进中举后,他却备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范进清醒后回家,他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再度显出他的势利。相比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他们和胡屠户虽同在社会底层,但内心世界迥异,是污浊社会中的一抹亮色。综合上述内容回答及可。
六.班级围绕名著中“可笑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众评《儒林外史》。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同学乙:我笑①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同学丁:我敬杜少卿,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
【答案】(1) 严监生 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
①根据积累可知,“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是严监生。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盘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这一情节具体而形象地讽刺严监生的吝啬。
②根据积累可知,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此分析进行概括即可。
七.(1)填空。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 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中有些情节引人发笑又耐人寻味,如 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地情节,夸张地描写了士人醉心功名的丑态。
(2)下面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喜剧性与悲剧性高度和谐统一,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答案】(1) 吴敬梓 周进
(2)D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名著人物。
第一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
第二空:结合“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地情节”可知,人物是:周进。原著情节梗概:周进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2)D.“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有误,范进原是54岁的老童生,考上秀才后,应考,中了举人。中举后人生逆袭,彻底融入了坑害他肉体和精神的封建制度中,压榨百姓,榨取钱财,继续成为吃人的怪物。故选D。
王冕画荷(1考)
起因: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
经过: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迫害,王冕遂远走山东。后山东闹洪灾,因此回乡,奉养母亲
结果: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王冕归隐会稽山
周进撞号板(9考)
起因:宴会上,梅玖、王举人十分轻视周进,周进很受刺激
经过:后来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撞号板晕厥,醒来后大哭大闹
结果: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周进得以参加乡试,果然中举。后来周进
又考中进士,殿在三甲,三年后升了御史,任庁东学道
范进中举(5考)
起因:范进出身贫寒,应考二十余次未中。周进监考童生时,可怜范进苦志,取为第一名
经过:范进为考乡试向岳父胡屠户借钱,被痛骂并奚落了一番。后来范进瞒着岳父去考试,考中了举人
结果:范进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巴掌扇醒,胡屠户对范进态度大变
严监生疾终正寝(14考)
起因: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病亡,妾赵氏成为正妻
经过:严监生病入膏育,却因灯里点着两茎灯草,担心费油,伸着两根手指,不肯咽气
结果:等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才安心离世
★我来闯关
1.阅读锦囊:小说是虚构的故事。阅读时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写作手法等角度探究小说主题。阅读讽刺小说还要关注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请选择“阅读锦囊”中的一种讽刺手法,结合一本备选名著的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讽刺效果。
备选名著:A.《儒林外史》 B.《格列佛游记》 C.《镜花缘》
【答案】A.示例1: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画面,讽刺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示例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老丈人对他的称呼从先前的“癞虾蟆”到“贤婿”的变化,讽刺了老丈人势利的丑恶嘴脸<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社会风气)。
示例3: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的虔诚态度,讽刺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B.示例1: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小人国因改变鸡蛋的吃法而与邻国发生36个月的战争这一事件,讽刺了英法之间连年征战的现实。
示例2: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了小人国通过绳技选拔官员的场景,讽刺了英国政坛的腐败黑暗。
示例3: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了慧驷国中耶胡经常争抢闪光的石头,吃从别处抢来或偷来的东西的行为,批判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嫉妒。
C.示例1: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无肠国中富人将排泄物收藏给奴婢下顿再食的情节,讽刺了富人的刻薄吝啬。
示例2: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淑士国国人表面上的举止斯文与内心的酸腐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他们的表里不一。
示例3: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之洋在女儿国被迫入宫,缠足,穿耳洞,受尽折磨等遭遇,讽刺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写作手法分析。
“阅读锦囊”中,对小说的讽刺手法进行了提示,“阅读讽刺小说还要关注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讽刺手法,结合某本名著中的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如,选择《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作者在刻画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的讽刺手法。
①夸张。文中写到范进参加科举考试20多次,总也考不中,终于考中却高兴得疯了,可怜又可笑。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他的丑态,使他热衷于功名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既有喜剧效果,但又让人生出深深的悲凉。
②对比。范进中举后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屠户由之前看不起范进转变为变为奉承。作者用对比突出地表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
③细节描写。当范进在守孝之时,不使用银镶杯箸,甚至也不用磁杯和象牙箸,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这一细节描述就像一把利剑,将范进虚假面具击得粉碎,从而也深深地刻画出了受到封建礼教影响下的文人内心深处的虚伪。这一白描手法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展示其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2.在“阅读方法研讨”活动中,李明同学分享了借助“批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处批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原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批注】范进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来;周进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极喜生。
(1)同样是“不省人事”,但是一喜一悲。批注者为何认为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是“悲极喜生”?请你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回答。
(2)作者两次写“不省人事”有何用意?
【答案】(1)范进中举后狂喜至“不省人事”,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一下子勾起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有屡试不第的挫败,有忍饥挨饿的贫穷,有受尽冷眼的屈辱……这一切在他狂喜之时一齐涌上心头,因此说此时的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参观贡院时看到号板,悲从中来,撞板至“不省人事”,但由此却得到了几个商人的资助,并最终获取了功名,因此说周进是“悲极喜生”。
(2)刻画范进与周进热衷功名的丑态,以讽刺笔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
【详解】(1)考查名著情节。
联系相关情节分析即可。如:范进五十四岁才考中了秀才,同年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中举之前,受尽了屈辱,就连自己的岳父都认为他“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众位乡邻也多拿他取笑。得知自己中举,屡次不第的挫败、忍饥挨饿的贫穷、受尽冷眼的屈辱……这一切的情绪在中举之时一下子涌上心头,让他悲喜交加,喜极而疯。周进刚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却依然还是个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冷嘲热讽。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此时的他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所以,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几个商人又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因此说周进是“悲极喜生”。
(2)考查赏析作者写作意图。
范进名利熏心,拼命追求举人、进士,热衷做官为宦。他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但并未使他追求功名的热心减退。到了54岁的晚年,仍然以童生资格,在腊月寒风中,披着破烂的麻布直裰,冻得哆哆嗦嗦,去考秀才。家里穷得无钱买米,他还要到处借钱凑盘缠,去考举人。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对科举的痴迷,他才会演出了一场大闹贡院的丑剧。
作者借范进中举时的不省人事和周进闹贡院时的不省人事刻画了两人热衷功名的丑态,用辛辣的讽刺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
3.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请以《儒林外史》的某一情节为例,简要分析其所揭示的现实矛盾。
示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病危之际因家中点着两根灯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情节,揭示了一个守财奴临终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讽刺了当时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
【答案】示例:《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这一情节,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细腻地描绘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唯恐逢迎不及的画面。由此,作者深刻揭露出古代读书人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的不同形貌,对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示例:《儒林外史》中说,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同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挑粪工,委实悠闲,神态从容,自在风雅,用来对比那些一味追求功名利禄之人,讽刺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