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准确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显著特点,以及对国家生态安全造成的危害。
⑵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或实地调查,深入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实际效果。
⑶结合典型实例,清晰阐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2.思想方法目标
⑴学会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入手,剖析生态退化的成因。
⑵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总结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生态保护措施的特点。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宏观视角,深刻认识不同区域生态退化问题的独特性与关联性,理解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⑵综合思维:通过对生态退化成因、危害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等多方面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⑶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活动,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⑷人地协调观: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以及设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三第三章第三节。教材首先介绍了生态退化问题,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案例,呈现其表现形式、特点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退化问题的严重性。接着阐述了实施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以及我国的相关生态修复工程,让学生了解应对生态退化的重要措施。最后讲解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划分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等内容,强调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教材通过大量的案例、图片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本节课内容是对前面章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奠定基础。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②实施生态修复的方式和效果,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生态退化如何逐步演变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问题。
②分析不同生态保护措施在不同区域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对生态退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对于生态退化与国家安全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以及如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生态保护措施,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变迁的视频。展示塞罕坝今昔对比的图片。
同时,展示乌干达的土地沙化、贵州的石漠化、印尼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美国亚利桑那州鲍威尔湖萎缩等生态退化的图片资料。
提问学生: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大家能直观地感受到什么?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如生态环境的变化巨大,生态退化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破坏生态平衡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态退化及其影响的思考,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2.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问题清单,问题如下:
生态退化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不同区域的生态退化有什么特点?
生态退化是如何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
什么是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有哪些类型?
我国实施了哪些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如何?
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部是如何划分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国家生态安全有什么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教材的能力。
3.新知探究(一)——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0 分钟)
⑴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成因(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的景观图片。
结合图片讲解生态退化的概念,即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使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或失衡状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态退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导致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原有的平衡。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回答生态退化的成因,如人类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有更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⑵生态退化的特点(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乌干达土地沙化、贵州石漠化、印尼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美国亚利桑那州鲍威尔湖萎缩等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案例资料,分析每个案例中生态退化的特点。
一、乌干达土地沙化:农业扩张下的脆弱生态失衡
退化表现:
土地表层细颗粒流失、土壤粗化沙化,保水保肥能力骤降。年均气温22.3℃,降水1100mm但季节分配不均,雨季集中冲刷加速表土流失。
核心驱动:
咖啡种植过度开垦导致原生植被破坏,加之传统烧荒耕作,地表裸露化。乌干达作为非洲咖啡主产区,农业用地扩张挤占生态空间,形成“红色荒漠化”趋势(陡坡开垦后基岩裸露)。
社会影响:
土壤肥力下降威胁粮食安全,小农经济陷入“越垦越贫”循环,需依赖生态移民缓解生存压力。
二、贵州石漠化:喀斯特区的不可逆土地丧失
退化表现:
土壤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岩石荒漠”。全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9万km (占国土20.39%),其中强度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不足10%。
关键机制:
自然脆弱性叠加人为超载:
地质基础:喀斯特地貌土层薄(普遍<30cm),岩溶缝隙发育,雨水易下渗难蓄留;
人为压力:陡坡垦殖(玉米种植)、樵采薪柴,如黔西南州垦殖率达40%以上。
连锁效应:
水源涵养功能丧失,45万人因缺水需生态移民;石漠化严重县与贫困县高度重叠(如六盘水、毕节)。
三、印尼加里曼丹岛:雨林破坏引发系统性生态崩溃
退化特点:
生物多样性骤减与碳循环失衡:
雨林覆盖率下降导致苏门答腊虎、红毛猩猩栖息地碎片化;
泥炭地焚烧释放巨量CO (2019年火灾日均PM2.5超500μg/m ),形成区域性雾霾。
人为动力:
油棕和橡胶种植驱动企业化毁林:近十年雨林面积缩减15%,新垦区多位于泥炭湿地(持碳能力是普通土壤10倍)。
水文响应:
地表径流增加30%→河流含沙量上升,下游洪涝频发;林区空气湿度下降5%~8%,旱季延长。
四、美国鲍威尔湖萎缩:气候变暖下的水资源危机
退化表征:
水库容量不可逆衰减:2022年水位降至1074米(历史最低),较2000年下降46米;库容损失7%(沉积物淤积主因)。
核心诱因:
气候变暖主导的水循环紊乱:
落基山积雪减少40%,入湖径流锐减;
高温蒸发加剧(年均温升1.5℃),叠加西南部持续干旱。
临界风险:
水位逼近“死库容”(1062米),威胁4000万人供水、220万公顷灌溉区,2022年联邦首次启动跨州强制限水。
五、对比分析:退化类型与治理关键点
下表概括四类生态退化的核心差异及治理方向:
退化类型 自然脆弱性 人为压力源 恢复难度 优先治理措施
乌干达沙化 干湿季交替,表土疏松 咖啡种植扩张、烧荒耕作 中等 推行等高线耕作,发展混农林系统
贵州石漠化 喀斯特薄土、降水集中 陡坡垦殖、能源短缺 极高 封山育林+沼气替代能源
加里曼丹雨林 泥炭地易燃 油棕企业毁林 高 泥炭湿地禁排,强化火点监控
鲍威尔湖萎缩 干旱区蒸发强 城市与农业超量取水 极难(依赖气候) 跨州水权重组,节水灌溉技术
结论:全球生态退化的共性启示
人为活动是退化加速器:四案例中人类生产需求(咖啡、橡胶、水电、油棕)均超越生态阈值;
自然本底决定退化形式:喀斯特区→石漠化、干旱区→水库萎缩,地理背景塑造退化路径;
系统性治理需跨尺度联动:从贵州“封育退耕”到科罗拉多河流域水权改革,需耦合政策调整与技术革新。
总结生态退化的特点: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这是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不同所致。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资料,对比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差异,理解生态退化的长期渐进性和区域差异性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退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⑶生态退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影响(4 分钟)
教师活动:讲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包括供给服务功能(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调节服务功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支撑服务功能(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文化服务功能(提供美丽的风景,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结合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分析生态退化如何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如森林破坏导致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引发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率与强度增加;土地荒漠化导致供给服务功能降低,造成可再生资源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进一步阐述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如生态退化可能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内涵,思考生态退化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生态退化还可能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讲解和生态退化影响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退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4.深度学习(一)—— 生态退化危及国家安全的层面(5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基础、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长久稳定三个层面深入分析生态退化危及国家安全的表现。在自然环境基础层面,生态退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资源减少、生态功能下降,威胁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在人民福祉方面,生态退化引发的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降低人民的幸福感;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角度,生态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如因资源争夺导致的冲突等。结合具体案例,如某地区因土地荒漠化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 “生态退化对本地可能产生哪些危及国家安全的影响”,要求每个小组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结合案例思考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生态退化在自然环境、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本地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等。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退化危及国家安全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新知探究(二)—— 实施生态修复(8 分钟)
⑸生态修复的概念(2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在解决生态退化问题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出生态修复的概念,即利用自然环境自身的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强调生态修复是应对生态退化的重要手段。
学生活动:回顾自己提出的措施,理解生态修复的概念,思考生态修复与之前所学生态保护措施的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引出生态修复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⑹生态修复的分类(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草原的围栏封育、山地的封山育林、河道清淤等生态修复的图片资料。
讲解生态修复的分类。自然修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例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人工修复则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如河道清淤、建设生态护坡等工程措施。引导学生对比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理解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方式和特点,思考在不同的生态退化情况下,应如何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在森林破坏较轻的地区可以采用自然修复的方式,而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能需要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修复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措施。
⑹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3 分钟)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之一,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或两者相结合的重要生态工程,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展示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分布的地图。
讲解各个工程的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例,介绍该工程涉及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林区,其主要目标是保护和培育天然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学生活动:观看地图和图片,了解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分布和实施情况,分析我国实施这些生态修复工程的原因和意义,思考这些工程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态保护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生态保护措施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态修复与国家生态安全关系的理解。
6.深度学习(二)——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选择和实施(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生态退化场景的案例资料,包括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等。
提出问题:针对这些不同的生态退化情况,应如何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资料,小组内讨论分析不同生态退化场景下生态修复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要点。例如,对于森林退化,可以选择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树种的选择、种植密度以及后期的管护等问题;对于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种草固沙、设置沙障等措施,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类活动强度等。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选择和实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生态修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7.新知探究(三)—— 建立自然保护区(5 分钟)
⑴自然保护区的概念(1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著名自然保护区的图片,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引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即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强调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教师讲解,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思考自然保护区与一般区域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自然保护区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引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⑵自然保护区的划分(2 分钟)
教师活动:讲解自然保护区内部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的区域,主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周围,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只允许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起到缓冲外界干扰的作用;实验区可以进行科研实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是将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区域。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区域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理解自然保护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管理规定,思考这种划分方式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展相关活动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划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合理划分区域对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⑶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意义(2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地图。
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从数量上看,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超过 2700 处,覆盖了我国陆地面积的约18%、海域面积的约 4.1%,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从分布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都有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西南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讲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了重要场所,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思考自然保护区在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方面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规模,认识到我国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保护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8.深度学习(三)——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矛盾与协调(4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矛盾?例如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与居民生活的矛盾等。展示相关案例资料,如某自然保护区因严格的保护措施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或者因保护野生动物而使得当地农作物受损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协调这些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学生活动:阅读案例资料,小组内讨论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思考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或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而受到损失的居民进行补偿等。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9.当堂应用(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道高考题目: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 200 km2缩小至400 km2左右,盐尘暴(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艾比湖面积严重萎缩,会导致( )
A.入湖河流的流程总体增长 B.入湖河流数量减少
C.日温差变大,湖陆风增强 D.湖区流域面积缩小
2.当地盐尘暴的来源地主要位于湖泊的( )
A.东南部 B.西北部
C.西南部 D.东北部
3.为防治艾比湖盐尘暴,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植被覆盖 B.加强湿地保护,减少湖滩裸露
C.大力植树造林,削减极端大风 D.河床压砂覆盖,减少盐尘来源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题目,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生态退化、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等知识,结合题目中的具体情况,制定生态保护与恢复方案。教师适当讲解:
第1题,湖泊面积减少,使入湖的河流流程变长才能流入湖泊中,A正确;艾比湖是咸水湖,入湖河流减少会导致艾比湖面积萎缩而不是面积萎缩导致入湖河流减少,因果倒置,B错误;日温差变大,但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故湖陆风减弱,C错误;湖区的流域面积与分水岭有关,不会因为湖泊面积变化而变化,D错误。
第2题,艾比湖为咸水湖,盐尘暴的盐类物质来源主要是裸露的湖床,由图2可知,西北部水位下降最快,湖泊萎缩最严重,湖床裸露,盐分积累,成为盐尘暴的来源地,B正确。
第3题,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致使艾比湖的湖岸裸露面积增大,盐渍化区域面积扩大,使艾比湖盐尘暴加剧,A错误;加强湿地保护,减少艾比湖湖岸裸露有利于减少盐渍化区域面积,会使盐尘暴有所减少,B正确;当地气候干旱,不适宜植树造林,C错误;盐尘主要来源于出露的湖滩,河床压砂覆盖不能有效防治盐尘暴,D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应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10.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实施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和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划分、分布和意义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有哪些影响?生态修复有哪些类型?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什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1.拓展提升(4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全球生态保护的热点问题和国际合作案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国际组织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项目等。提出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保护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我们青少年可以为生态保护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参与讨论,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如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许多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努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青少年可以为生态保护做的事情,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宣传生态保护知识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让学生将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全球,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全球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板书设计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表现形式: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特点:长期渐进、区域差异
3.影响: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二、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利用自然恢复能力或人工措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2.分类:自然修复、人工修复
3.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概念:对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区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2.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数量多,意义重大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
⑴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⑵绘制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生态修复的分类、自然保护区的划分等知识的思维导图。
2.提高层
⑴收集一个关于生态退化及其治理的案例,分析该案例中生态退化的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和效果。
⑵结合本地实际,调查当地是否存在生态退化问题,若存在,提出一些可行的生态保护建议。
3.拓展层
⑴撰写一篇关于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保护。
⑵关注国际上生态保护的热点问题和合作项目,分析国际合作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导学、新知探究、深度学习、当堂应用、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但在部分小组讨论中,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今后需要更好地引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当堂应用环节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知识运用不熟练的情况,今后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分层作业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作业的反馈和评价方面,还需要更加及时和细致,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总体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