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5: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目录
学习目标
文章概述
课后练习
内容解析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学习目标
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导入新课
红星照耀中国



西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1905年出生在 美国 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1928年来华,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 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合照
1936在陕西保安拍摄毛泽东戴八角帽照片
第二章
文章概述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的谈话,搜集了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对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回到北平,过几个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写作经历
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评价
第三章
内容解析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
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品是按照
"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的。
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读书方法指导
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专题探究
一、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
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
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 倾经济政策
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 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
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
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先向西,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三 , 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四 ,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面临的困难
1、四渡赤水
2、巧渡金沙江
3、强渡大渡河
4、飞夺泸定桥
5、爬雪山
6、过草地
长征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
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
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2、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
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
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
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3、长征结束了"左” 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
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
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长征的历史价值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长征精神的内涵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
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当代青少年如何继承长征精神
第四章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