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新课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三
教材
版本
岳麓版 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扫盲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3、科教兴国战略
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历史资料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观察比较建国初三幅图片的社会状况,探究扫盲教育的重要性
探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认识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联系
3、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
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义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科教兴国战略
教学
难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
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景再现法.
教学
手段
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1分钟)
点击(幻灯片1、2)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过渡到本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脉络与知识框架,以突出学习目标。
师︰请思考: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讲授新课(44分钟)
﹙一﹚﹑扫盲教育的发展(7分钟)
师:探究一 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材料,结合教材第一、二段部分内容,总结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发展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生: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国家、社会、个人,对国家而言,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对社会而言,人民素质普遍低下;对个人而言,是基本的人权 。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层次明确,逻辑通顺。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的参考答案: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师︰展示幻灯片3提示引导,结合下图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怎样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
生:在田间地头、在家里。
师︰回答的很好。农民可以在田间参加扫盲教育,可以在农具仓库参加。
师︰展示幻灯片,4问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生: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5给出答案。我们来共同梳理展示“扫盲教育的努力和成果”
师︰义务教育事关国民的整体素质,是每个青少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二、义务教育的普及(8分钟)
师︰展示幻灯片6提出问题“阅读与思考: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个人展示)
生:
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措施体现: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师︰展示幻灯片7给出答案。 展示幻灯片8,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分组讨论,个人展示。)
生:略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8分钟)
师︰请认真观看下列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生︰1、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现行高校模式
2、“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
3、“文革”时:严重破坏
4、新时期:拨乱反正,快速发展、成就巨大
师:展示幻灯片9给出答案。我们一块展示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分组讨论,个人展示,言之有理即可。)
生:略
[过渡]:了解了建国以来扫盲、义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可见,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从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来讨论。
﹙四﹚﹑科教兴国战略(10分钟)
师︰探究三: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10内容,探究思考: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人展示)
生: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个人展示)
师:展示幻灯片11,提出问题: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分组讨论,个人展示)
生: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三﹑小结(1分钟)
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经历了使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扫盲教育;“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的义务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高等教育;因此,我国政府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因此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四﹑课堂练习:(3分钟)
五﹑课后作业:自习时间独立完成学案“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一、扫盲教育
1.扫盲教育重要性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及效果
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体现: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现行高校模式
2、“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
3、“文革”时:严重破坏
4、新时期:拨乱反正,快速发展、成就巨大
四、科教兴国战略
1.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当堂检测 】
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4、“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
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6、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7、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
答案:1D 2D 3B 4C 5A 6A 7B 8D
课件25张PPT。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初期实行的扫盲教育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
2、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3、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开展扫盲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请思考: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阅读与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扫盲教育篇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农民在田间参加扫肓学习(50年代) 龙泉县建兴乡安和村的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
在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课(1957年)结合下图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怎样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扫盲教育篇(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阅读与思考: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
■义务教育篇■义务教育篇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请多多支持希望工程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请认真观看下列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1953—1957年,教育在“必须彻底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的口号下,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大跃进”时的“教育大革命”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我国大学建立起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该图为本人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念。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 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畅所欲言:
你如何看待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 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城,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长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长力的转变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探究思考: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认识: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4、“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6、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7、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谢谢各位同学的认真聆听与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