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25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25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4 08:20:40

文档简介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设计

课型
讲授新课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三
教材
版本
岳麓版 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扫盲教育的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3、科教兴国战略
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历史资料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观察比较建国初三幅图片的社会状况,探究扫盲教育的重要性
探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认识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联系
3、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
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义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科教兴国战略
教学
难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
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景再现法.
教学
手段
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一﹑新课导入(1分钟)
点击(幻灯片1、2)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过渡到本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脉络与知识框架,以突出学习目标。
师︰请思考: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讲授新课(44分钟)
﹙一﹚﹑扫盲教育的发展(7分钟)
师:探究一 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材料,结合教材第一、二段部分内容,总结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发展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生: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国家、社会、个人,对国家而言,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对社会而言,人民素质普遍低下;对个人而言,是基本的人权 。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层次明确,逻辑通顺。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的参考答案: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师︰展示幻灯片3提示引导,结合下图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怎样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
生:在田间地头、在家里。
师︰回答的很好。农民可以在田间参加扫盲教育,可以在农具仓库参加。
师︰展示幻灯片,4问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生: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5给出答案。我们来共同梳理展示“扫盲教育的努力和成果”
师︰义务教育事关国民的整体素质,是每个青少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二、义务教育的普及(8分钟)
师︰展示幻灯片6提出问题“阅读与思考: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个人展示)
生:
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措施体现: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师︰展示幻灯片7给出答案。 展示幻灯片8,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分组讨论,个人展示。)
生:略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8分钟)
师︰请认真观看下列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生︰1、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现行高校模式
2、“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
3、“文革”时:严重破坏
4、新时期:拨乱反正,快速发展、成就巨大
师:展示幻灯片9给出答案。我们一块展示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分组讨论,个人展示,言之有理即可。)
生:略
[过渡]:了解了建国以来扫盲、义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可见,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从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来讨论。
﹙四﹚﹑科教兴国战略(10分钟)
师︰探究三:请同学们阅读幻灯片10内容,探究思考: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人展示)
生: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个人展示)
师:展示幻灯片11,提出问题: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分组讨论,个人展示)
生: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三﹑小结(1分钟)
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经历了使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扫盲教育;“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的义务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高等教育;因此,我国政府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因此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四﹑课堂练习:(3分钟)
五﹑课后作业:自习时间独立完成学案“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一、扫盲教育
1.扫盲教育重要性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及效果
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体现: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现行高校模式
2、“大跃进”时:教育大革命
3、“文革”时:严重破坏
4、新时期:拨乱反正,快速发展、成就巨大
四、科教兴国战略
1.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当堂检测 】
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4、“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
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6、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7、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
答案:1D 2D 3B 4C 5A 6A 7B 8D
课件25张PPT。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初期实行的扫盲教育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
2、义务教育的实行,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3、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开展扫盲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请思考: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阅读与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扫盲教育篇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最基本的人权。农民在田间参加扫肓学习(50年代) 龙泉县建兴乡安和村的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
在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课(1957年)结合下图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扫盲教育者,你会怎样组织农民进行识字教育?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扫盲教育篇(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阅读与思考: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措施?成就如何?

■义务教育篇■义务教育篇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请多多支持希望工程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请认真观看下列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1953—1957年,教育在“必须彻底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的口号下,模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大跃进”时的“教育大革命”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我国大学建立起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该图为本人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念。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 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畅所欲言:
你如何看待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 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城,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长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长力的转变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探究思考: 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认识: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1、“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 B.电脑多媒体技术
C.电灯的使用 D.电话的普及
4、“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教育大革命” B、大学停止招生
C、“读书无用”论 D、大批专家、教授被批斗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就越多发展需要超前性
6、建国初期“扫盲”教育的中心是( )
A、识字 B、算数 C、生产知识 D、生活知识
7、对整个民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 )
A、学期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革”运动谢谢各位同学的认真聆听与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