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说出阿长的性格特点;
2、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3、把握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提高通过细节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会通过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和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难点: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一、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去看看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二、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
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几件事?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摆“大”字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的故事
(6)谋害“我”的隐鼠(可忽略)
(7)给“我”买《山海经》
2、上述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征?
(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地位低下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饶舌多事
(3)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有太多的繁文缛节
(5)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6)谋害“我”的隐鼠
(7)给“我”买《山海经》
——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3、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
事件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
喜欢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不大佩服
先抑后扬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有太多的繁文缛节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空前的敬意
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消失
给“我”买《山海经》
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新的敬意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深切怀念
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几乎都在数落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她,但是结尾却希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先抑后扬的写法,把普通生活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保姆写得栩栩如生,尽管阿长有好多缺点,但正是这样一个人,才显得真实、亲切、自然。我们才能从中看出不虚华的、纯朴直率的美。
4、依据“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第二部分(3-18)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第一层(3—5)写“我”讨厌阿长
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
第二层(6—12)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
第三层(13—18)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
第三部分(19—29)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第四部分(30—31)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5、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
渴望读《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
”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四、具体探究
19-29:买《山海经》
1、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2、课文用了“渴慕”一词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山海经》在儿童心里的地位之高。
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3、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连……也……”强调我着迷了、天天唠叨、日思夜想,以至知道这事的人很多。
“我”想“他并非学者,说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但……也……”表现了对她的态度,不抱希望。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4、“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分析语言描写。
“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在她的知识范围内是不能发现自己这种错误的。作者这样写,不但富有情趣,更强调了阿长不识字,却做到了识字的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强调她的“伟大的神力”
5、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却偏偏是她给“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里,这就是有“伟大的神力”了。很富有儿童情趣。也是我发自内心的赞叹。
这句话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这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伟大的神力”是来自于长妈妈“伟大的母爱”,其实所谓神力就是朴素的母爱啊。她是把我当自己孩子一样来关爱的。
7、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
前一次带有调侃的意味,第二次却含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颂的意味。
8、“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9、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一个广阔空间,想象他是怎样打听的,她怎样跑书店书摊,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写远方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却有伟大神力”。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
( http: / / www.21cnjy.com )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总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30、31段:
1、“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为什么补充交代不放在文首?
通过长妈妈买《山海经》的故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
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
( http: / / www.21cnjy.com )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具有双重眼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憎恶”、“讨厌”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在具体描写中流露着同情与怀念,这是含蓄的。作者透露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有时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作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3、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文章的题目其实已表明文章用了抑笔。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言行多用抑笔,诸如“不大佩服她”、“讨厌”、“不耐烦”、“麻烦”等若用“妈妈”,与内容不符;“阿长”与《山海经》连接,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粗”与“雅”怎么联系,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用“阿”又有亲昵的意味。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事,刻画了一位粗俗,迷信,守旧,愚昧但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通过写阿长的特点,表达对当时妇女阶层愚昧无知的同情。
五、写作特色分析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2、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敬重’”的意思呢?
六、布置作业
用三件事写一个人,注意详略得当。
补充资料:
“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
( http: / / www.21cnjy.com )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