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
主
题
新闻两则
主备人
总课时1
第
节
课
型
综合解决课
授课人
时
间
学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德育目标: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
点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难
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导
学方
法
文献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
圈点批注法
问
题
导
学
过
程
时间预设
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后第二大题,了解消息的结构。2、预习生字词,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疏通本则新闻结构,品味语言美,体会表达情感。4、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课前教师寄语:犹太哲学家斯皮尔格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
〉退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歼〈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
歼灭:溃退:封锁:
2110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检查预习结果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问
题
导
学
过
程
时间预设
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
要塞:锐不可当:
4、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消息的结构可以分为五部分即
、
、
、
、
。消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三、合作探究——导学读课文,按照新闻结构疏通本文结构。2、刚才我们在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的时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般气势最终占领了南京。下在我们来听一遍课文范读,注音自己还拿不准的音。此外,说说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新闻消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感情溢于字里行间,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品析。【举例说明】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3、找一位女同学学着播音员的语调,朗读这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闻,注意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般的胜利进军的气势。(其他同学注意点评她的朗读)四、巩固提高——导练:发放训练单五、课堂小结——导评:学生针对本节课予以归纳做出自我评价或者是小组评价。提示:可以多角度对本课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同伴的学习情况等给予评价。
10
自学要求: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圈点批注问题引领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巩固训练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
题
新闻两则
主备人
总课时2
第
节
课
型
综合解决课
授课人
时
间
学习
目
标
1、简单分析新闻主体部分报导顺序安排以及详略安排的原因。2、找出能体现新闻特点的语句,加以赏析。3、划出本文议论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用。4、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重
点
目标1
难
点
目标2
导
学方
法
品读法、
示例引导
合作探究法
圈点批注法
问
题
导
学
过
程
时间预设
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
课前教师寄语: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创设情境——导入:(由消息的知识反馈导入)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三、合作探究——导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详略安排的原因。
31725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检查预习结果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问题引领,精读课文,加以品味分析,在文中作出相应的圈点批注。
问
题
导
学
过
程
时间预设
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3、找出能体现新闻特点的语句,举例加以赏析。示例引导:“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准确性)划出本文议论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用。四、巩固提高——导练: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2、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
(消灭
歼灭)及
(击溃击败
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
(占领
占据
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把握攻下
控制)。我军前锋,业已
(控制
锋锁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五、课堂小结——导评: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予以归纳做出自我评价或者是小组评价。提示:可以多角度对本课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同伴的学习情况等给予评价。教师适时做出小结:
54
在分析欣赏的基础上总结自主完成反馈矫正
答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
( http: / / www.21cnjy.com )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导学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引领自主预习
抓住要点予以探究
当堂测评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