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1.“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2.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对下面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
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增长率分别为30%、25%、20%,而美英的钢、生铁、发电量增长率均低于10%),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5.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
A.有利于推动贸易的发展
B.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6.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建成一个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时间,毛泽东则认为“要保护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这一分歧最有可能发生在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7.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
A.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8.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
9.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 )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C.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
10.“个体小农业没有也很难使用大机器、无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抵御自然灾害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日益严重。”为此(
)
A.苏俄颁布了《土地法令》
B.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
11.王石的万科公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12.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13.中国某领导人在19
( http: / / www.21cnjy.com )57年初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计划的办法,应及时纠正,并且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使个体经营成为国家、集体经营的补充,使自由生产成为计划生产的补充,使自由市场成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位领导人认为
A.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
C.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14.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平表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
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中国总人口(万人)
中国城镇人口(万人)
中国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
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28.8
1960
66207
13073
19.7
33.9
1970
82992
14424
17.4
37.5
1980
98705
19140
19.4
38.2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16.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试卷答案
1.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1980年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始终是公有制,没有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农业劳动力,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使生产队过分集中的经营管理权分散到农户手中,使农民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的最终成果直接联系,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体现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2.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图片信息“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可判定应该是在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时期,“一五”计划进程中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表述与材料不符合,故B项错误;“大跃进”时期提出这样的口号,一时间全民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进行炼铁,激发了人民建设热情,故C项正确;“大跃进”大炼钢铁,运用土高炉,质量不高,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实现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故D项错误。
3.C
试题分析:把握材料“开放整个海岸”以及“35年来”的时间信息即可判断为1984年的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因而新中国成立前工业化基础相当薄弱;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极其恶劣的国际环境,为巩固国防,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经济就无从谈起,材料中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超同时期英美等国,是因为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故A项正确;B项信息材料中无从体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开始出现急躁冒进的势头,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排除。
5.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经济措施。由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对公私交易所有权度进行了规范,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
6.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分析: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才成立,当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经济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不太可能提到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故A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周恩来认为需要较长时间,而毛泽东则认为可以更快,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B
7.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题干中并未提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成熟,故D项错误。
C
8.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大改造是建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图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符,故A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建国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美国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材料现象的相应措施,故D项错误。
B
9.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做法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于农村改革并没有变更中国土地的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属于国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关于对农村改革的做法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于农村改革的做法确实能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
10.D
11.C
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可知南巡讲话是在1992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会打破思想僵化,推动创新精神,故C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这一时期青年创业较多主要是由于国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D项表述不是导致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2.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伟大的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这一时期,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阶段(1957年——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从中共八大开始,中共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等失误;第三阶段(1978年—1991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3.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分析:
该领导人认为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营、市场诸环节都需要适当的补充,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也只是说让自由市场成为补充而不是成为主力,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了个体经营和自由生产,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14.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材料讲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形式,没有讲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自主权,故A项错误;邓小平只是针对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提出要改变经济形式,看不出有没有彻底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可知,要调整农村经济形式,故C项正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C
15.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试题分析;
趋势1,据材料中“中国城镇人口所占百分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11.2”
到“19.4”得出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据材料从“19.7”到“17.4”得出1960—1970年发生逆转;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等角度回答。
趋势2,据材料中“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比”从“28.8”到“38.2”得出1950—198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断提高;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回答。
趋势3,据材料“中国城镇人口所占百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数据得出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1
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2分)1960—1970年发生逆转。(2分)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计划经济的执行;工业化进程加速;“三线”建设的促进;
(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答案示例2
趋势:1950—198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水平不断提高。4分
理由: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和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已实现工业化;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开启本国工业化;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美苏冷战下的相对和平稳定局面;科技革命推动;二战后机制化、制度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影响;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答案示例3
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分
理由: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全国范围内农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占绝对多数;政府控制严密、计划性强;忽略市场导向;错误经济政策影响;政局不稳定因素;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陆乡村都市化模式的缺陷。(任答4点,每点2分,8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6.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个信息,部分时段,但必须两个国家都包含。解答本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找出准确的发展信息,比如说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等,要概括出特征;二是要运用合理的史实进行说明,强调史实论证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