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显性的相对性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
比较项目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杂合子表型 显性性状 中间性状 显性+隐性
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中间性状∶隐性=1∶2∶1 显性∶(显性+隐性)∶隐性=1∶2∶1
1.萝卜的花色(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植株杂交,结果分别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白花个体基因型是aa,红花个体基因型是AA
B.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紫花个体
C.A/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一紫花个体连续自交3代,得到的子代中红花个体所占的比例是7/16
2.(2023·山东潍坊五校联考)镶嵌显性是在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的一种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下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异色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F2中的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
C.除去F2中的黑缘型,其他个体间随机交尾,F3中新类型占2/9
D.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多个。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
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3.(2021·湖北卷)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1.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但注意: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虽然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2.限性遗传
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的遗传现象。
4.(2023·湖南永州三模)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项目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B.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要想避免子代秃顶,选择生女孩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后代男孩和女孩均有可能为秃顶
5.(2024·安徽卷)某种昆虫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虫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雄虫只有黄色,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各类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力相同。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继续让F1自由交配,理论上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不可能是( )
A.1/2 B.3/4
C.15/16 D.1
母性效应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6.(2024·河北邢台一中月考)椎实螺的旋纹遗传为母性影响,即正反交情况下,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出现与母体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椎实螺为雌雄同体,既可异体受精又可自体受精。现有一只基因型为dd(♀)的左旋螺与基因型为DD(♂)的右旋螺进行异体受精,得到的F1均为左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F2,其表型全为右旋
B.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C.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F2自体受精得到F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3∶2∶3,表型及比例为左旋∶右旋=3∶1
D.一只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Dd
雄性不育
1.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
3.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7.(2024·全国甲卷)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粮食生产具有突出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用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子(甲)给某雄性不育水稻植株授粉,杂交子一代均表现雄性不育;杂交子一代与甲回交(回交是杂交后代与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子代均表现雄性不育;连续回交获得性状优良的雄性不育品系(乙)。由此推测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______________(填“细胞质”或“细胞核”)。
(2)将另一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子(丙)与乙杂交,F1均表现雄性可育,且长势与产量优势明显,F1即为优良的杂交水稻。丙的细胞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基因R表达过程中,以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肽链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F1自交子代中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
(3)以丙为父本与甲杂交(正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与育性有关的表型有______种。反交结果与正交结果不同,反交的F2中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现象
1.胚胎(或合子)致死
(1)若AA致死,子代Aa∶aa=2∶1;
(2)若aa致死,子代为AA和Aa,全为显性性状。
2.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如: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自交,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AA∶Aa=1∶1。
8.(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9.(2024·海淀区检测)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
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重瓣对单瓣为显性性状
B.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
C.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1.(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2.(2023·湖北卷)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 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3.(2024·贵州卷)已知小鼠毛皮的颜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现有甲(黄色短尾)、乙(黄色正常尾)、丙(鼠色短尾)、丁(黑色正常尾)4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若干,某研究小组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1、B2、B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其中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的小鼠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代毛皮颜色种类最多。
(3)小鼠短尾(D)和正常尾(d)是一对相对性状,短尾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小鼠毛皮颜色基因和尾形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选择丁个体与其杂交,选择丁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建议用时:30分钟;本套共10小题,共40分。第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8小题,每小题4分;第9小题9分;第10小题11分。)
1.(2023·广东茂名高三调研)某种牵牛花花色的遗传受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紫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让F1粉红色牵牛花自交,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紫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若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紫色牵牛花分别自交,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能是 ( )
A.红色∶粉红色∶紫色=1∶2∶1
B.红色∶粉红色∶紫色=1∶4∶1
C.紫色∶粉红色∶红色=3∶2∶1
D.紫色∶粉红色∶红色=4∶4∶1
2.已知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其他都表现为白色。若以白色和黄色的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
B.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只能是AA
D.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以是aa
3.(2020·海南卷)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4.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是由3个等位基因aD、a+、ad决定的,其中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aD基因决定雄性,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d基因决定雌性。若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该植物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
B.通过杂交的方法能获得纯合二倍体雄性植株
C.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直接获得纯合二倍体雄性植株
D.若子代中1/4是雌株,则母本一定是雌雄同株
5.(2020·江苏卷)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6.(2024·济宁一模)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不育
B.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D.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可育
7.(不定项)(2024·河北衡水高三期中)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项目 实验① 实验②
亲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实验①中亲代雌、雄基因型是Aa和Aa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
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②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
8.(不定项)(2024·长沙长郡中学一模)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从而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有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rr占1/8,F1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
B.R基因会使同株水稻1/3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
C.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
D.F2中R 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 配子的比例高
9 8 7 6 5 4 3 2 1 0 +0.5
9.(9分)(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考)老鼠的毛色有棕色和灰色之分,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该对基因的表达受性别影响。认真分析以下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
实验二:棕色雌鼠×灰色雄鼠,F1雌雄鼠均表现为棕色。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相应性状。
(2)实验一中亲代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如果实验一中的F1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灰色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如果实验二的F1中偶然出现一只灰色雄鼠,如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判断是基因突变(只考虑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从以上实验中选择亲本),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________,则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0.(11分)(2024·深圳调研)若能利用粳稻和籼稻之间的杂种优势,可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但杂交种育性下降,影响正常结籽。研究发现,在粳稻和籼稻12号染色体的特殊区段RSH12-j(简写“j”)或RSH12-i(简写“i”)存在控制育性的基因,如图1。为研究其机制,我国科学家进行了系列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使用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ji)分别作母本和父本与粳稻(jj)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据此可知杂交种产生含有______(填“j”或“i”)的大部分______(填“雌”或“雄”)配子致死。
杂交类型 子代及比例
ji(♀)×jj(♂) ji(49.1%) jj(50.9%)
ji(♂)×jj(♀) ji(91.2%) jj(8.8%)
(2)进一步研究发现,杂交种的j或i中存在5个基因(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可能与配子致死有关。将分别敲除这5个基因的杂交种自交,结果如下表:
敲除的基因 自交后代及比例 结论
Ⅰ ji∶ii=1∶1 Ⅰ与配子致死无关
Ⅱ ji∶ii=1∶1 Ⅱ与配子致死无关
Ⅲ ? 与配子致死有关
Ⅳ 无存活植株 Ⅳ可能编码解毒剂
Ⅴ ji∶ii=1∶1 Ⅴ与配子致死无关
敲除Ⅲ,配子育性恢复,自交后代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进一步证实:Ⅲ编码的毒素会使细胞致死,并将Ⅲ命名为“DUYAO”;科学家敲除Ⅳ后所得出的结论,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终,科学家确定在水稻中存在“DUYAO—JIEYAO”系统,杂交种(ji)在产生配子时,不含该系统的某种生殖细胞会致死,因此该系统存在于来自________(填“粳稻”或“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若将基因Ⅳ导入图2所示杂交种8号染色体中的一条上,则杂交种雄配子中j∶i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4)研究“DUYAO—JIEYAO”系统,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第19讲 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显性的相对性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
比较项目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杂合子表型 显性性状 中间性状 显性+隐性
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中间性状∶隐性=1∶2∶1 显性∶(显性+隐性)∶隐性=1∶2∶1
1.萝卜的花色(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植株杂交,结果分别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白花个体基因型是aa,红花个体基因型是AA
B.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紫花个体
C.A/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一紫花个体连续自交3代,得到的子代中红花个体所占的比例是7/16
A [从第三组的紫花和紫花的杂交结果可知,紫花植株为杂合子,红花和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但无法确定红花(白花)是隐性纯合还是显性纯合,A错误。]
2.(2023·山东潍坊五校联考)镶嵌显性是在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的一种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下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异色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F2中的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
C.除去F2中的黑缘型,其他个体间随机交尾,F3中新类型占2/9
D.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
C [异色瓢虫鞘翅斑纹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 A正确;SASE个体间自由交配, F2中应出现三种基因型, SASA∶SASE∶SESE=1∶2∶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黑缘型(SASA)与均色型(SESE)均为纯合子,B正确;除去F2中的黑缘型,新类型和均色型个体比例为SASE∶SESE=2∶1,个体间随机交尾,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SA∶SE=1∶2,F3中新类型占2×(2/3)×(1/3)=4/9,C错误;F1表现为鞘翅的前缘和后缘均有黑色斑,说明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D正确。]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多个。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
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3.(2021·湖北卷)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A [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则个体7的基因型为ii,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而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
(教师用书独具)
(2024·莱芜一中检测)某种小鼠的毛色有黄色、鼠色和灰色三种表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X、AY、A控制,已知AX、AY、A互为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AX>AY>A。用黄色小鼠与灰色小鼠交配,子一代出现黄色∶鼠色∶灰色=2∶1∶1的表型及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AX、AY、A的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B.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C.黄色、鼠色和灰色分别由基因AX、A、AY控制
D.子一代中黄色小鼠为杂合子的比例为2/3
D [基因AX、AY、A互为等位基因,根本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所以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B正确;由题意“显隐性关系为AX>AY>A”可知,黄色小鼠与灰色小鼠交配,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鼠色∶灰色=2∶1∶1,由此可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XA、AYA,因此黄色、鼠色和灰色分别由基因AX、A、AY控制,其中子一代黄色小鼠均为杂合子,C正确,D错误。]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1.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但注意: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虽然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2.限性遗传
限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的遗传现象。
4.(2023·湖南永州三模)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项目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B.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要想避免子代秃顶,选择生女孩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后代男孩和女孩均有可能为秃顶
B [秃顶的两人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bb、bb和bb,则后代女孩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其中bb为秃顶,A正确;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BB、BB和Bb,则后代女孩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不可能为秃顶,B错误;非秃顶男BB与秃顶女bb婚配,后代基因型为Bb,男孩都秃顶,女孩都非秃顶,因此应该选择生女孩,C正确;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两者婚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可能为BB、Bb、bb,因此后代男孩和女孩均有可能为秃顶,D正确。]
5.(2024·安徽卷)某种昆虫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虫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雄虫只有黄色,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各类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力相同。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雄性全为黄色。继续让F1自由交配,理论上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不可能是( )
A.1/2 B.3/4
C.15/16 D.1
A [由题意可知,控制白色的基因在雄虫中不表达,随机选取一只白色雌虫与一只黄色雄虫交配,F1雌性全为白色,假设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或Aa或aa。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1/2AA、1/2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9/16AA、6/16Aa、1/16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15/16;若黄色雄虫基因型为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1/4AA、1/2Aa、1/4aa,F2雌性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3/4。若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则亲代黄色雄虫基因型只能为AA,F1基因型为1/2AA、1/2Aa,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9/16AA、6/16Aa、1/16aa,F2雌虫表现为白色的比例为15/16,假设白色对黄色为隐性,则亲代白色雌虫基因型为aa,满足要求的亲代黄色雄虫的基因型只有aa,则F1基因型为aa,F1自由交配,F2雌虫表现为白色的概率为1。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母性效应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6.(2024·河北邢台一中月考)椎实螺的旋纹遗传为母性影响,即正反交情况下,由于母体中核基因的某些产物积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使子代表型不由自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出现与母体表型相同的遗传现象。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d)为显性。椎实螺为雌雄同体,既可异体受精又可自体受精。现有一只基因型为dd(♀)的左旋螺与基因型为DD(♂)的右旋螺进行异体受精,得到的F1均为左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F2,其表型全为右旋
B.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C.F1进行自体受精得到的F2,F2自体受精得到F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3∶2∶3,表型及比例为左旋∶右旋=3∶1
D.一只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Dd
C [F1的基因型为Dd,决定的是右旋螺,其自体受精得到F2,其表型全为右旋螺,A正确;F1的基因型为Dd,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B正确;F2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后代的表型是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的,所以F2自体受精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右旋∶左旋=3∶1,自体受精得到F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4+1/2×1/4)∶(1/2×1/2)∶(1/4+1/2×1/4)=3∶2∶3,C错误;表现为左旋螺的个体,说明其母本的基因型为dd,该左旋螺一定含有d基因,该左旋螺的自体受精后代全为右旋,说明有一个D基因,则该左旋螺的基因型一定为Dd,D正确。]
雄性不育
1.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
3.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7.(2024·全国甲卷)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粮食生产具有突出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用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子(甲)给某雄性不育水稻植株授粉,杂交子一代均表现雄性不育;杂交子一代与甲回交(回交是杂交后代与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子代均表现雄性不育;连续回交获得性状优良的雄性不育品系(乙)。由此推测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__________(填“细胞质”或“细胞核”)。
(2)将另一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子(丙)与乙杂交,F1均表现雄性可育,且长势与产量优势明显,F1即为优良的杂交水稻。丙的细胞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基因R表达过程中,以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肽链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F1自交子代中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
(3)以丙为父本与甲杂交(正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与育性有关的表型有______种。反交结果与正交结果不同,反交的F2中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解析] (1)由题意可知,雄性不育株在杂交过程中作母本,在与甲的多次杂交过程中,子代始终表现为雄性不育,即与母本表型相同,说明雄性不育为母系遗传,即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细胞质中。(2)以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肽链即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为核糖体。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细胞质中,基因R位于细胞核中,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则丙的基因型为A(RR)或a(RR),雄性不育乙的基因型为A(rr),子代细胞质来自母本,因此F1的基因型为A(Rr),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因此F1表现为雄性可育,F1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RR)∶A(Rr)∶A(rr)=1∶2∶1,因此子代中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数量比为3∶1。(3)丙为雄性可育基因型,为A(RR)或a(RR),甲也为雄性可育基因型为a(rr),以丙为父本与甲杂交(正交)得F1,F1基因型为a(Rr)雄性可育,F1自交的后代F2可育,即F2中与育性有关的表型有1种。反交结果与正交结果不同,则可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RR),甲的基因型为a(rr),反交时,丙为母本,F1的基因型为A(Rr),F2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RR)∶A(Rr)∶A(rr)=1∶2∶1,即F2中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型有3种。
[答案] (1)细胞质 (2)核糖体 3∶1 (3)1 3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现象
1.胚胎(或合子)致死
(1)若AA致死,子代Aa∶aa=2∶1;
(2)若aa致死,子代为AA和Aa,全为显性性状。
2.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如: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自交,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AA∶Aa=1∶1。
8.(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
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D [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且野生型个体(aa)占20%,匍匐型个体(Aa)占80%,则A的基因频率=80%×1/2=2/5,a的基因频率=20%+80%×1/2=3/5,F1中AA=2/5×2/5=4/25,Aa=2×2/5×3/5=12/25,aa=3/5×3/5=9/25,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F1中匍匐型个体(Aa)占12/25÷(12/25+9/25)=4/7,A错误;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即与F1相比,F2中A的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F1中Aa=4/7、aa=3/7,则产生的配子A=4/7×1/2=2/7、a=5/7,F2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F2中aa=25/49÷(1-4/49)=5/9,C错误;F2中aa=5/9、Aa=4/9,因此F2中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9.(2024·海淀区检测)紫罗兰单瓣花和重瓣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B、b决定。育种工作者利用野外发现的一株单瓣紫罗兰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据此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重瓣对单瓣为显性性状
B.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
C.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
D.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
D [由题图可知,P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F1)出现性状分离,故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性状,A错误;若紫罗兰单瓣基因纯合致死,则题中自交比例应为单瓣紫罗兰∶重瓣紫罗兰=2∶1,与题意不符,B错误;若缺少B基因的配子致死,则后代中只有单瓣紫罗兰出现,C错误;若含B基因的雄或雌配子不育,则亲本单瓣紫罗兰(Bb)自交,亲本之一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而另一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b),符合题意,D正确。]
1.(2023·全国甲卷)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A [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A2a交配,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
2.(2023·湖北卷)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A.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B [如果基因A、B、C位于X染色体上,则儿子和父亲的A、B、C基因成单存在,A错误;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由于儿子的基因型是A24A25B7B8C4C5,其中A24B8C5来自母亲,而母亲的基因型为A3A24B8B44C5C9,说明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基因型是A3B44C9,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根据儿子的基因型为A24A25B7B8C4C5推测,母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4B8C5和A3B44C9,父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5B7C4和A23B35C2,基因连锁遗传,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2C5,D错误。]
3.(2024·贵州卷)已知小鼠毛皮的颜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现有甲(黄色短尾)、乙(黄色正常尾)、丙(鼠色短尾)、丁(黑色正常尾)4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若干,某研究小组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B1、B2、B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其中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的小鼠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代毛皮颜色种类最多。
(3)小鼠短尾(D)和正常尾(d)是一对相对性状,短尾基因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期死亡。小鼠毛皮颜色基因和尾形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选择丁个体与其杂交,选择丁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图中实验①可知,B2对B3为显性,根据图中实验③可知,B1对B2为显性,再结合实验②,可知故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实验③中的子代比例说明了基因型为B1B1的个体死亡,且B2对B3为显性,其黄色子代的基因型是B1B2、B1B3。(2)根据(1)可知,小鼠群体中与毛皮颜色有关的基因型有B1B2、B1B3、B2B2、B2B3、B3B3,共有5种。其中B1B3和B2B3交配后代的毛色种类最多,共有黄色、鼠色和黑色3种。(3)根据题意,甲的基因型是B1B2Dd,则该基因型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正常尾∶鼠色短尾∶鼠色正常尾=4∶2∶2∶1。丙为鼠色短尾,其基因型表示为B2_Dd,为测定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即丁个体与其杂交,理由是丁是隐性纯合子B3B3dd。
[答案] (1) 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 基因型为B1B1的个体死亡,且B2对B3为显性 B1B2、B1B3 (2)5(或五) B1B3和B2B3 (3)黄色短尾∶黄色正常尾∶鼠色短尾∶鼠色正常尾=4∶2∶2∶1 丁是隐性纯合子B3B3dd
(教师用书独具)
(2023·海南卷)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C.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
D [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和②(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均为(P)dd,表现为雄性不育,A正确;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即表现为稳定遗传,B正确;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和③(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P)Dd,为杂交种,自交后代会表现出性状分离,因而需要年年制种,C正确;①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P)Dd,②和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H)Dd,若前者作父本,后者作母本,则二者杂交的后代为(H)__,均为雄性可育,不会出现雄性不育,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1.(2023·广东茂名高三调研)某种牵牛花花色的遗传受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紫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让F1粉红色牵牛花自交,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紫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若取F2中的粉红色牵牛花和紫色牵牛花分别自交,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可能是 ( )
A.红色∶粉红色∶紫色=1∶2∶1
B.红色∶粉红色∶紫色=1∶4∶1
C.紫色∶粉红色∶红色=3∶2∶1
D.紫色∶粉红色∶红色=4∶4∶1
C [假设这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根据题意可知,F1粉红色牵牛花基因型是Aa,F1自交后,F2中AA∶Aa∶aa=1∶2∶1,由F2的表型可判断,紫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或aa。若紫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F2中粉红色牵牛花、紫色牵牛花的比例为Aa∶AA=2∶1,分别进行自交,则1/3AA自交后代还是1/3AA,2/3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即2/3×(1/4AA+1/2Aa+1/4aa)=1/6AA+1/3Aa+1/6aa,则F2中粉红色牵牛花、紫色牵牛花分别进行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牵牛花AA(1/3+1/6)∶粉红色牵牛花Aa(1/3)∶红色牵牛花aa(1/6)=3∶2∶1;若纯合紫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纯合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牵牛花AA(1/6)∶粉红色牵牛花Aa(1/3)∶紫色牵牛花aa(1/3+1/6)=1∶2∶3。]
2.已知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其他都表现为白色。若以白色和黄色的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
B.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只能是AA
D.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以是aa
A [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可知,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A正确;若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B错误;若亲代雄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或aa,其子代的雄性均表现为黄色,C错误;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因为子代若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子代雄性中出现白色个体,与题干信息“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不符,D错误。]
3.(2020·海南卷)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D [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翻翅为显性性状,B正确;假设控制翻翅和直翅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2/3÷(2/3×2+1/3×2)=1/3,C正确;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的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4.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是由3个等位基因aD、a+、ad决定的,其中aD对a+、ad为显性,a+对ad为显性。aD基因决定雄性,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d基因决定雌性。若没有基因突变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该植物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
B.通过杂交的方法能获得纯合二倍体雄性植株
C.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直接获得纯合二倍体雄性植株
D.若子代中1/4是雌株,则母本一定是雌雄同株
D [因为没有aD卵细胞,因此该植物中没有aDaD基因型,该植物的基因型有aDa+、aDad、a+a+、a+ad、adad 5种,A、B错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直接获得单倍体,C错误;若子代中1/4是雌株,则亲本的基因型是或a+ad×a+ad,母本一定是雌雄同株,D正确。]
5.(2020·江苏卷)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D [亲本为橘红带黑斑品系,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2∶1,说明亲本品系为杂合子,A正确;子代中橘红带黑斑个体占2/3,说明子代中无橘红带黑斑纯合个体,即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可知,橘红带黑斑基因逐渐被淘汰,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橘红带黑斑性状易被淘汰,C正确;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无法通过多次回交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橘红带黑斑品系,D错误。]
6.(2024·济宁一模)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不育
B.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D.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可育
A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都是不育基因,因此雄性均为不育,A正确;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因此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C错误;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1/2为雄性可育,1/2为雄性不育,D错误。]
7.(不定项)(2024·河北衡水高三期中)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实验① 实验②
亲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子代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B.实验①中亲代雌、雄基因型是Aa和Aa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
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②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
BCD [由题干信息可知,某种昆虫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实验①子代中,灰身雄性∶黑身雄性=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雄性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为灰身,因此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错误,B正确;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2∶1,其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都为A∶a=1∶1,因此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AA∶Aa∶aa=1∶2∶1,由于灰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因此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C正确;实验②中黑身雄性的基因型为aa,后代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故亲本黑身雌性基因型为AA,则子代黑身雌性基因型为Aa,若用黑身雄性(aa)与实验②中子代黑身雌性(Aa)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D正确。]
8.(不定项)(2024·长沙长郡中学一模)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从而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有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rr占1/8,F1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
B.R基因会使同株水稻1/3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
C.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32
D.F2中R 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 配子的比例高
ACD [F1中rr=1/8=1/2×1/4,由于一定比例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但对于雌配子无影响,说明亲代产生的雌配子R∶r=1∶1,推知雄配子中R∶r=3∶1,亲代产生的r花粉有2/3死亡,故可进一步推知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故产生的雌配子R=3/8+1/2×4/8=5/8,雌配子r=1/8+1/2×4/8=3/8,即R∶r=5∶3,A正确,B错误;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自交,雌配子R=5/8,雌配子 r=3/8,基因型为Rr的植株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则雄配子R=5/8,雄配子r=1/8+1/3×1/2×4/8=5/24,有2/3×1/2×4/8=4/24的含r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因此雄配子R=3/4,雄配子r=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C正确;每一代都会有一部分含r基因的配子死亡,因此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即F2中R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配子的比例高,D正确。]
9.(9分)(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考)老鼠的毛色有棕色和灰色之分,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该对基因的表达受性别影响。认真分析以下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
实验二:棕色雌鼠×灰色雄鼠,F1雌雄鼠均表现为棕色。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相应性状。
(2)实验一中亲代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如果实验一中的F1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灰色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如果实验二的F1中偶然出现一只灰色雄鼠,如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判断是基因突变(只考虑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从以上实验中选择亲本),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________,则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如果后代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 (1)根据实验一:棕色雌鼠×棕色雄鼠,F1表现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亲本都为棕色,但雄性后代有灰色,可推知灰色为隐性性状,显性性状为棕色;并且雄性个体的表型出现3∶1的性状分离,因此实验一中棕色雌鼠和棕色雄鼠基因型为Dd和Dd,由此可进一步推测: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DD或Dd的个体为棕色,dd的个体为灰色,而雌性不管哪种基因型均表现为棕色,即基因型为dd的个体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出相应性状。(2)根据(1)可知,实验一中亲代棕色雌鼠的基因型为Dd;由分析可知,实验一中的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均为1/4DD、1/2Dd、1/4dd,该群体随机交配,后代仍然只有雄鼠会出现灰色,因此灰色鼠的比例=1/4×1/2=1/8。(3)①要判断该小鼠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应该让该灰色雄鼠与多只杂合棕色雌鼠(实验一亲本中棕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出现的性状和比例。②如果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4∶3∶1,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如果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雌鼠∶棕色雄鼠∶灰色雄鼠=2∶1∶1,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 (每空1.5分,共9分)(1)dd (2)Dd 1/8 (3)让该灰色雄鼠与多只杂合棕色雌鼠(实验一亲本中棕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出现的性状和比例 4∶3∶1 2∶1∶1
10.(11分)(2024·深圳调研)若能利用粳稻和籼稻之间的杂种优势,可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但杂交种育性下降,影响正常结籽。研究发现,在粳稻和籼稻12号染色体的特殊区段RSH12-j(简写“j”)或RSH12-i(简写“i”)存在控制育性的基因,如图1。为研究其机制,我国科学家进行了系列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使用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ji)分别作母本和父本与粳稻(jj)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据此可知杂交种产生含有______(填“j”或“i”)的大部分______(填“雌”或“雄”)配子致死。
杂交类型 子代及比例
ji(♀)×jj(♂) ji(49.1%) jj(50.9%)
ji(♂)×jj(♀) ji(91.2%) jj(8.8%)
(2)进一步研究发现,杂交种的j或i中存在5个基因(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可能与配子致死有关。将分别敲除这5个基因的杂交种自交,结果如下表:
敲除的基因 自交后代及比例 结论
Ⅰ ji∶ii=1∶1 Ⅰ与配子致死无关
Ⅱ ji∶ii=1∶1 Ⅱ与配子致死无关
Ⅲ ? 与配子致死有关
Ⅳ 无存活植株 Ⅳ可能编码解毒剂
Ⅴ ji∶ii=1∶1 Ⅴ与配子致死无关
敲除Ⅲ,配子育性恢复,自交后代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进一步证实:Ⅲ编码的毒素会使细胞致死,并将Ⅲ命名为“DUYAO”;科学家敲除Ⅳ后所得出的结论,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终,科学家确定在水稻中存在“DUYAO—JIEYAO”系统,杂交种(ji)在产生配子时,不含该系统的某种生殖细胞会致死,因此该系统存在于来自________(填“粳稻”或“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若将基因Ⅳ导入图2所示杂交种8号染色体中的一条上,则杂交种雄配子中j∶i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4)研究“DUYAO—JIEYAO”系统,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使用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ji)分别作母本和父本与粳稻(jj)进行杂交,均为测交实验类型,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取决于杂交种产生的配子及比例,由ji(♀)×jj(♂)产生的后代约为1∶1可知,杂交种作母本时产生的雌配子均正常,而由ji(♂)×jj(♀)产生的后代ji较多、jj较少可知,杂交种作父本时,产生的雄配子j大部分是致死的,导致后代jj较少。(2)Ⅲ与配子致死有关,敲除Ⅲ,配子育性恢复,杂交种(ji)产生的雌雄配子为1/2j、1/2i,育性均正常,因此自交后代及比例为1/4jj、1/2ji、1/4ii,即jj∶ji∶ii=1∶2∶1;同时含有Ⅲ、Ⅳ的细胞能存活,而敲除Ⅳ的细胞无法存活,说明Ⅲ编码的毒素会杀死细胞。(3)杂交种产生的雄配子j大部分是致死的,而j来自粳稻,不含“DUYAO—JIEYAO”系统的某种生殖细胞会致死,因此粳稻不含该系统,籼稻含该系统,故该系统存在于来自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杂交种产生的雄配子j∶i=1∶1,而含Ⅳ号解毒基因的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为1/2,因此存活的雄配子j为1/2×1/2=1/4,死去的雄配子j为1/2×1/2=1/4,雄配子i占1/2,均存活,故杂交种雄配子中j∶i的比例是1∶2。(4)解决粳稻和籼稻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杂种优势(如有更优良的性状等),可以实现增产。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j(1分) 雄(1分) (2)jj∶ji∶ii=1∶2∶1 Ⅲ编码的毒素会杀死细胞,同时含有Ⅲ、Ⅳ的细胞能存活,而敲除Ⅳ的细胞无法存活 (3)籼稻(1分) 1∶2 (4)解决粳稻和籼稻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杂种优势,实现增产
(教师用书独具)
1.(2023·山东潍坊五县联考)绵羊种群中,有角与无角由基因 H、h控制。HH 表现为有角,hh表现为无角,而雄性中Hh表现为有角,雌性中Hh表现为无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子代公羊均为有角,则至少有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HH
B.若子代母羊均为无角,则至少有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hh
C.有角母羊与无角公羊杂交,理论上子代中有角个体∶无角个体=1∶1
D.有角母羊与无角公羊杂交,子代中公羊有角的概率为50%
D [有角公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若亲本组合为HH×Hh或HH×hh或HH×HH,子代公羊均为有角,A正确;无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或hh,若亲本组合为HH×hh或Hh×hh或hh×hh,子代母羊均为无角,B正确;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无角公羊的基因型为hh,两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Hh,公羊为有角、母羊为无角,又因子代雌雄比例理论上为1∶1,故理论上子代中有角个体∶无角个体=1∶1,C正确;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为HH,无角公羊的基因型为hh,两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Hh,子代中公羊全为有角,D错误。]
2.(2024·湖北荆州模拟)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突变体品系(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均导致眼色隐性。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两两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此可分析A1、A2、A3 和突变型F1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A1、A2、A3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a1、a2、a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2与A3是同一位点基因向不同方向突变的结果
B.F1突变型相互交配后代眼色表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C.F1野生型相互交配后代眼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1∶2∶1
D.该实验表明存在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
C [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且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则A1的基因型为a1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a3a3,A2和A3杂交,后代都是突变型,说明a2和a3两个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所以A2与A3是同一位点基因向不同方向突变的结果,且突变型F1的基因型为a2a3,其相互交配后代眼色表型都为突变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B正确;A1的基因型为a1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a3a3,A1和A2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2两个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1与野生型基因以及a2与野生型基因都在一条染色体上,但位置不同,所以让F1野生型相互交配后代眼色表型有两种,野生型∶突变型=1∶1,C错误;由分析可知,该实验表明存在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D正确。]
16 / 21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1.C [假设这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根据题意可知,F1粉红色牵牛花基因型是Aa,F1自交后,F2中AA∶Aa∶aa=1∶2∶1,由F2的表型可判断,紫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或aa。若紫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F2中粉红色牵牛花、紫色牵牛花的比例为Aa∶AA=2∶1,分别进行自交,则1/3AA自交后代还是1/3AA,2/3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即2/3×(1/4AA+1/2Aa+1/4aa)=1/6AA+1/3Aa+1/6aa,则F2中粉红色牵牛花、紫色牵牛花分别进行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色牵牛花AA(1/3+1/6)∶粉红色牵牛花Aa(1/3)∶红色牵牛花aa(1/6)=3∶2∶1;若纯合紫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纯合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牵牛花AA(1/6)∶粉红色牵牛花Aa(1/3)∶紫色牵牛花aa(1/3+1/6)=1∶2∶3。]
2.A [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可知,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A正确;若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B错误;若亲代雄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或aa,其子代的雄性均表现为黄色,C错误;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因为子代若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子代雄性中出现白色个体,与题干信息“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不符,D错误。]
3.D [紫外线照射使果蝇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翻翅为显性性状,B正确;假设控制翻翅和直翅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F1中Aa占2/3,aa占1/3,A的基因频率为2/3÷(2/3×2+1/3×2)=1/3,C正确;F1中Aa占2/3,aa占1/3,则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2/3×1/2=1/3,a配子的概率为2/3,F2中aa为2/3×2/3=4/9,Aa为1/3×2/3×2=4/9,AA为1/3×1/3=1/9(死亡),因此直翅所占比例为1/2,D错误。]
4.D [因为没有aD卵细胞,因此该植物中没有aDaD基因型,该植物的基因型有aDa+、aDad、a+a+、a+ad、adad 5种,A、B错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直接获得单倍体,C错误;若子代中1/4是雌株,则亲本的基因型是或a+ad×a+ad,母本一定是雌雄同株,D正确。]
5.D [亲本为橘红带黑斑品系,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2∶1,说明亲本品系为杂合子,A正确;子代中橘红带黑斑个体占2/3,说明子代中无橘红带黑斑纯合个体,即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可知,橘红带黑斑基因逐渐被淘汰,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橘红带黑斑性状易被淘汰,C正确;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无法通过多次回交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橘红带黑斑品系,D错误。]
6.A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都是不育基因,因此雄性均为不育,A正确;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因此R、r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C错误;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1/2为雄性可育,1/2为雄性不育,D错误。]
7.BCD [由题干信息可知,某种昆虫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实验①子代中,灰身雄性∶黑身雄性=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雄性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为灰身,因此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错误,B正确;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A∶Aa∶aa=1∶2∶1,其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都为A∶a=1∶1,因此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AA∶Aa∶aa=1∶2∶1,由于灰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因此后代灰身个体比例为3/8,C正确;实验②中黑身雄性的基因型为aa,后代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故亲本黑身雌性基因型为AA,则子代黑身雌性基因型为Aa,若用黑身雄性(aa)与实验②中子代黑身雌性(Aa)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D正确。]
8.ACD [F1中rr=1/8=1/2×1/4,由于一定比例的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但对于雌配子无影响,说明亲代产生的雌配子R∶r=1∶1,推知雄配子中R∶r=3∶1,亲代产生的r花粉有2/3死亡,故可进一步推知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故产生的雌配子R=3/8+1/2×4/8=5/8,雌配子r=1/8+1/2×4/8=3/8,即R∶r=5∶3,A正确,B错误;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自交,雌配子R=5/8,雌配子 r=3/8,基因型为Rr的植株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R基因的花粉死亡,则雄配子R=5/8,雄配子r=1/8+1/3×1/2×4/8=5/24,有2/3×1/2×4/8=4/24的含r基因的雄配子死亡,因此雄配子R=3/4,雄配子r=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C正确;每一代都会有一部分含r基因的配子死亡,因此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即F2中R配子的比例比亲本中R配子的比例高,D正确。]
9.(每空1.5分,共9分)(1)dd (2)Dd 1/8 (3)让该灰色雄鼠与多只杂合棕色雌鼠(实验一亲本中棕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出现的性状和比例 4∶3∶1 2∶1∶1
1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j(1分) 雄(1分) (2)jj∶ji∶ii=1∶2∶1 Ⅲ编码的毒素会杀死细胞,同时含有Ⅲ、Ⅳ的细胞能存活,而敲除Ⅳ的细胞无法存活 (3)籼稻(1分) 1∶2 (4)解决粳稻和籼稻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杂种优势,实现增产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