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自主招生考试试卷
1.(2025·宁波会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挫折(cuò) 蹿升(cuān) 文绉绉(zhōu) 强颜欢笑(qiǎng)
B.扛鼎(gāng) 艾灸(jiǔ) 混凝土(hún) 掎角之势(jǐ)
C.顷刻(qǐng) 憎恨(zēng) 压轴戏(zhòu) 钻燧取火(zuàn)
D.逮捕(dài) 穴位(xué) 刽子手(kuài) 咬文嚼字(jiáo)
2.(2025·宁波会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搏,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B.“爱国爱澳,薪火相传。”网友们的跟贴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澳门的欣欣向荣,更看到了澳门蓬勃图景背后的力量。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个不同,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D.乡下姑娘穿红戴绿,跑三四里路到邻村去看草台戏。村上的纨绔少年,恣意的卖弄他们的风情。
3.(2025·宁波会考)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预赛输给叙利亚之后,足协的官方公告写道:“世界杯预选赛过去两场比赛,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歉意!”
B.冯骥才认为,年味淡论者,只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人文内涵。
C.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D.大学生真实的就业率并没有那么高,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也被统计进了就业群体里面,从而产生了“被就业”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4.(2025·宁波会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B.因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走红,在海内外圈粉无数。
C.新高考改革下,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但怎么选,选什么,将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D.几十年来,春晚舞台上的歌曲从喜庆到温情,这似乎投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更印证着春晚调性的变化。
5.(2025·宁波会考)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A.此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的代名词,令人顿生离忧。
B.“凄凄”“袅袅”两个叠词,以景衬情,前者形容秋景的萧瑟,后者形容内心的愁苦。
C.第三句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D.“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真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6.(2025·宁波会考)专题整理填诗文。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习近平语)这力量体现在“(1) ,(2) ”(范仲淹《岳阳楼记》)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情怀里,也体现在“(3) ,(4) ”(杨炯《从军行》)中投笔从戎、无悔无怨的激情里,更体现在“(5) ,(6) ”(文天祥《过零丁洋》)对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感召里。
7.(2025·宁波会考)语言表达。
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不含文字和数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90个字。(注:标志颜色由红、黄两色构成)
(2025·宁波会考)阅读。
材料一:
“我不是只鸟,也没有关在笼中。我是自由的,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下定决心走开。”我又努力一挣,终于自由了,挣脱了他的怀抱,昂然地站在他面前,“那么,你也运用你的独立意志来决定你的命运吧。”他说,“我向你伸出我的手,奉献出我的心和我的全部财产和分享权。”
材料二:
它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
——英国作家毛姆
它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
——英国作家司各特
8.材料一所引语段的作者是 ,该小说中女主人公最擅长的技能是 。材料二两位作家评论的同一部作品是长篇讽刺小说《 》。
9.曾经的热播剧《庆余年》题目出自《红楼梦》 (人物)的判词《留余庆》,判词中“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中的恩人指的是刘姥姥。同列“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出了很多歇后语,比如 (人物)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人物)骂宋江——过后赔不是,这都足见名著影响之深远。
(2025·宁波会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吃白食
[德国]黑贝尔
①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
②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一进门便叫老板尽他所有的钱给他来一份美味的肉汤。接下去又要了一块牛肉和一盘蔬菜,还是尽他所有的钱。老板毕恭毕敬地问,他是否还乐意喝一杯葡萄酒呢?
③“呵,那敢情好,我是尽自己所有的钱享用一些好东西。”客人回答。
④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①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
⑤老板说:“这是什么话?难道您不该付给我一个塔勒②吗?”
⑥“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
⑦要说嘛,客人这主意也并非多么高明;需要的只是脸皮厚,能横下心;管他的,吃完再扯嘛。然而,精彩的却在后头。
⑧“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③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
⑨正是:____________。不过,要是他俩能从此吸取教训,和睦相处,倒也应该好好感谢那位狡猾的客人才是。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
【注释】①芬尼:德国货币,1芬尼=0.046232元人民币。②塔勒(Taler):15世纪末以来主要铸造和流通于德意志等中欧地区的一系列大型银币的总称。③克罗采(kreutzer):旧时德国和奥地利的十字币。
10.请解说第①段和第⑧段两处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第①段:
第⑧段:
11.根据语境,在第⑨段空格处填写一个八字成语。
12.本小说在译法上吸纳了中国传统小说(古典小说)的特点,请举例分析,并指出其作用。
13.小说标题“吃白食”,有的译本将其译为“合算的午餐”,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分析。
(2025·宁波会考)文言文阅读。
苏轼文二则
其一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其二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已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俱也。
(有删减)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②庶几其一惧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新样二红饭也 皆布衣之士也
B.余既闻而异之 朝而往,暮而归
C.俟其惧也 门人弟子填其室
D.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属予作文以记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东坡”点出本文写于苏轼贬居于黄州时期,简述了吃大麦与“二红饭”两事。
B.第一则描写了苏轼一家苦中作乐的生活片段,从中可以窥见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情。
C.第二则通过写人不怕虎的故事,体现了苏轼倔强的性格和不苟时俗,不畏权贵的精神。
D.两则故事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豪健,善用比喻,表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风。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
19.(2025·宁波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土
附着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
诗中的“土”的两种形态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按要求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4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全部正确;
B:混凝土(hún)的“混”应读:hùn,故不完全正确;
C:钻燧取火(zuàn)的“钻”应读:zuān,故不完全正确;
D:刽子手(kuài)的“刽”应读:guì,故不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赌搏应写作:赌博,意思:指用财物作注,通过特定方式比输赢的行为。不能写成“睹搏”;
B:跟贴应写作:跟帖,意思:网络词语,指在论坛、社交平台等发表的帖子后追加回复的行为,不能写成“跟贴”;
C:自出新裁应写作:自出心裁,意思: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不能写成“自出新裁”;
D: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由“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可知,中国男足的表现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与“差强人意”的意思不符,运用不正确;
B: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此处用来形容传统年俗的逐渐衰落,运用正确;
C: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处“老旧钟表”本身就是老王家的宝贝,不能说“如数家珍”,因为这些就是他自己的东西,并非像数别人家的珍宝一样,运用不正确;
D:有失:后面一般接褒义词,如“有失风度”“有失水准”等;“失之”后面一般接贬义词,如“失之偏颇”。在“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中,“偏颇”是贬义词,应该用“失之”,运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的理解分析。首先分析词语的本义及语境义。分析时可以结合词性、词语的感彩,并结合文章上下文内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词语的本义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动作、语言等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景物的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词语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了……情感。
4.【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因”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因”;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将“投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与“印证着春晚调性的变化”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A:前两句意思: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故:此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的代名词,令人顿生离忧,理解分析恰当;
B:“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意为: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凄凄”在这里形容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而不是秋景的萧瑟;“袅袅”则是用来形容西风,描绘出秋风萧瑟的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离别的氛围。故:“凄凄”“袅袅”两个叠词,以景衬情,前者形容秋景的萧瑟,后者形容内心的愁苦,理解分析不恰当;
C:第3句意思: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第三句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理解分析恰当;
D:“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故:“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真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分析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6.【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2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情怀,“忧”不要写成“犹、优”;
第3、4空,立即性默写,提示语:“宁”不要写成“柠”;“百夫”不要写成“白夫”;“书生"不要写成“书声”;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丹心”不要写成“舟心”;“汗青”不要写成“汉青”。
故答案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7.【答案】①标志由红、黄两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②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③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情,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④图形整体如“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写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这个图表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标志,颜色由红色、黄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标志上半部分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图形下半部分“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觉,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标志上半部分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图形下半部分“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既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承,也是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体现。示例:构图要素:由寓意连胜的“VVV”和“笑脸”组成,形似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寓意:象征志愿者携手服务冬奥的热情,表达“奉献、爱与微笑”主题,传承奥运精神。
故答案为:①标志由红、黄两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②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③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情,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④图形整体如“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写出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徽标解说及寓意分析。徽标是用文字、符号构成的能够代表某个集体或活动的象征性图案,通常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蕴含丰富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观察徽标,抓住特点 :有序观察徽标上的文字和符号,注意中英文字母的大小写、首字母缩写和变体;然后 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从图案、文字、字母、寓意几方面分析,注意图案的变形和夸张,尤其是主题或地点的字母或英文的字头;再此基础上 分析寓意 :结合徽标所属行业特点、职能和主办地地域特点来思考创作者的愿望及创作意图。最后 文质兼美写出答案 :按一定顺序,如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解答;语言表述要准确规范得体。
【答案】8.夏洛蒂 勃朗特;绘画;格列佛游记
9.巧姐;林冲;李逵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歇后语;《水浒传》;《简·爱》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内容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人物绰号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第1、2空,材料一的语句出自《简 爱》,作者是夏洛蒂 勃朗特。《简 爱》通过简 爱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女性形象,材料中的语句“我是自由的,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那么,你也运用你的独立意志来决定你的命运吧”很典型地体现了简 爱追求自由和独立意志的性格特点。《简 爱》的女主人公简 爱最擅长的技能之一是绘画。在小说中,有多处提到简 爱对绘画的热爱和她在绘画方面的才能,这也是她展现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第3空,根据材料二中两位作家的评论,由 “机智和讽刺”“以讽刺揭露荒诞” 等特点,可以判断出他们评论的作品是《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描写,对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故答案为: 夏洛蒂 勃朗特 ;绘画; 格列佛游记
9.第1空,热播剧《庆余年》的题目灵感来源于《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 。在《红楼梦》里,巧姐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其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判词《留余庆》全文为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 这一标题寓意深刻,“余庆” 意为先辈遗留下来的福泽。在《红楼梦》故事中,贾府历经繁华后走向衰败,巧姐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这份善举在关键时刻得到回报。贾府败落后,巧姐被 “狠舅奸兄” 算计,几乎陷入绝境,幸得刘姥姥仗义相救,才避免了流落烟花巷的悲惨命运。这正应了判词中 “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积得阴功”,表明王熙凤昔日积下的阴德,在关键时刻为女儿巧姐带来生机,使其得以保全。
第2空,在《水浒传》中,是林冲误闯白虎堂。林冲被高俅设计陷害,带刀进入白虎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林冲误闯白虎堂 —— 单刀直入” 这个歇后语也由此而来,形容人直接进入某个危险或关键的情境。
第3空,在《水浒传》中,李逵性格鲁莽直率,经常与宋江发生冲突,曾多次骂宋江,但事后又往往因为自己的冲动而赔不是,所以有 “李逵骂宋江 —— 过后赔不是” 这个歇后语,体现了李逵的直爽和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巧姐;林冲;李逵
【答案】10.表示话题的转换。;表示解释说明。
11.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采用说书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故事,生动幽默;小说语言大量运用成语、古语和俗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小说人物塑造上借鉴传统小说的典型性的特点,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小说情节上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小说吸纳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作者在首尾直接点出小说讽喻、训诫的主题。
13.示例:我认为译为“吃白食”更好,“吃白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突出人物无赖的特点,契合了文中商人之间的无良竞争的基调,从而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
【知识点】小说
【解析】(1)本题考查对破折号作用的分析理解。破折号的作用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话未说完。破折号在占位上是占两格。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也就是要搞清楚要补写处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明确要补写的是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句还是总结句,然后根据上下语境,合理推导,要注意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最后再次检验补后的内容,以确保语意连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观察文章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以及作者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式;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中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修辞手法。注意文章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构安排。检查文章是否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等结构安排;选材剪裁。评估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语言运用。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10.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可知,文章开头先引用古语“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这是一个关于为人处世道理的表述。接着破折号后面的内容直接转到了对某镇“狮子”饭店老板的故事描述,从讲述古语这个话题转换到了对具体饭店老板事情的叙述。由此可知,第1段的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话题的转换。
由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可知,前面“狮子”饭店老板对客人说让客人去隔壁“大熊”饭店做同样吃白食的事情,破折号后面的内容“‘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是对“狮子”饭店老板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做同样事情这一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由此可知,第8段的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故答案为: 表示话题的转换。 表示解释说明。
11.由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狮子”饭店老板和“大熊”饭店老板因为抢生意而彼此失了和气,都想通过让客人去对方饭店吃白食的方式来整对方,这就如同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而狡猾的客人却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两家饭店都吃了白食还得到了钱,就像渔翁在鹬蚌相争时坐收渔翁之利一样。由此可知,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况很恰当,符合文章中两个饭店老板相争而客人获利的情境。
故答案为: 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以及文中“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等表述可知,文章以一种类似说书人讲故事的口吻,开篇引用古语引出故事,接着用“话说”这样的说书常用语展开叙述,在讲述过程中对人物的对话、行为等进行生动描述。由此可知,这种说书的形式使故事的讲述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让读者仿佛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体现出了生动幽默的特点。
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和第9段句子:“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等内容可知,文中引用古语“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来引出故事,结尾又用俗语“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来点明道理。这些成语、古语和俗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具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由此可知,它们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同时这些人们熟悉的语句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
由第4段句子:“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和第6段句子:“‘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以及第8段句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吃白食”的客人在吃完后不慌不忙地拿出很少的钱,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面对饭店老板的要求也从容应对,并且在两个饭店老板之间周旋时表现得潇洒自如。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了其“吃白食”的典型特征,就像传统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由此可知,小说借鉴了传统小说人物塑造典型性的特点,成功地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
由第2-6段句子:“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以及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先是客人来“狮子”饭店吃白食,这是一个情节发展;接着“狮子”饭店老板想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吃白食来整对方,情节进一步发展;最后客人却说出是“大熊”饭店老板让他来“狮子”饭店的,情节出现反转。整个情节充满了意外和变化,富有传奇色彩。由此可知,小说情节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和第9段句子:“不过,要是他俩能从此吸取教训,和睦相处,倒也应该好好感谢那位狡猾的客人才是。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可知,文章开头引用古语暗示了害人者终害己的道理,结尾直接点明“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的道理,对两个饭店老板之间的不和进行讽喻,对读者起到训诫的作用。由此可知,小说吸纳了中国古典文学“文以载道”的特点,通过在首尾点明主题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故答案为:采用说书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故事,生动幽默;小说语言大量运用成语、古语和俗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小说人物塑造上借鉴传统小说的典型性的特点,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小说情节上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小说吸纳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作者在首尾直接点出小说讽喻、训诫的主题。
13.由第2段句子:“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一进门便叫老板尽他所有的钱给他来一份美味的肉汤……还是尽他所有的钱”以及第4段句子:“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可知,客人在饭店点餐时要求尽自己所有的钱上菜,吃完却只拿出极少的钱,这一行为正是“吃白食”,所以“吃白食”精准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由第6段客人狡辩“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 ,这凸显出客人的无赖,“吃白食”一词也把这种无赖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第8段句子:“‘狮子’饭店老板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吃白食整对方”可知,商人之间无良竞争,“吃白食”行为贯穿其中,契合这种不良竞争基调。最终,因两人的不和被客人利用,也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所以“吃白食”这个标题更好。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译为“吃白食”更好,“吃白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突出人物无赖的特点,契合了文中商人之间的无良竞争的基调,从而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
【答案】14.以前;希望
15.B
16.D
17.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家里的米正好吃完,所以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饭。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也、而、其、以”的用法意义的分析理解。“也”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也可表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还可以用在句中表肯定感叹;“而”的用法主要有表承接,可译为“就、才”,也可不译,表转折,译成可是、然而,表修饰;表并列;“其”作副词时一般都是表示语气作用,初中阶段学过的有:表示加强诘责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此之谓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表示选择语气,是……还是……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以”的用法有:做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做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靠,按照,依照,把;做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附参考译文】
其:(苏东坡)今年在东坡收获大麦二十余石,出售价格非常便宜,正好家里的粳米吃光了,于是他便督促奴婢日以继夜地将大麦捣去皮壳充粳米做饭吃。大麦饭嚼在嘴中啧啧有声,所以小孩子们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但到中午肚子饿了,将这些大麦米饭用开水或米汤泡一泡,还觉得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这日苏东坡又让厨师将小红豆和大麦米掺和在一起做成饭,吃起来特别有味,他的年老妻子大笑着说:“这是新样二红饭啊”。
其二: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以前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
14.①句意:我以前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曩:从前。
②句意: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庶几:希望。
故答案为:以前;希望
15.A:前,句意:这是新样二红饭啊;后,句意:都是平民中的有识之士。“也”都是句末语气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或确认的语气,故意义用法相同;
B:前,句意: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而:连词,表并列,并且;后,句意:早上前往,傍晚回家,而:连词,表修饰,不译,故意义用法不相同;
C:前,句意:等他害怕;后,句意: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其”都是作为代词使用,他;故意义用法相同;
D:前,句意: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后,句意:嘱咐我写文章来记下他。“以”都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来。故意义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B
16.A:第一则写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两个小故事:吃大麦和二红饭。故:第一则“东坡”点出本文写于苏轼贬居于黄州时期,简述了吃大麦与“二红饭”两事,概括赏析正确;
B:第一则通过写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两个小故事:吃大麦和二红饭,表现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情。故: 第一则描写了苏轼一家苦中作乐的生活片段,从中可以窥见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情 ,概括赏析正确;
C: 第二则通过写人不怕虎的故事,体现了苏轼倔强的性格和不苟时俗,不畏权贵的精神 ,概括赏析正确;
D:这两则短文中,并没有明显的“善用比喻”的表现。第一则主要描述生活琐事,语言朴实,第二则通过叙事探讨人与虎的关系,更多是叙事和议论,而非比喻。因此,解析中将“善用比喻”作为苏轼文风的体现,与文本实际内容不符,显得牵强,故概括赏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7.这句话意思是: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意虎之食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老虎吃人的意图,此处应停顿。“必先被之以威”是进一步解释老虎吃人之前的行为,即先用威势震慑,此处应停顿。“而不惧之人”指的是那些不害怕的人,与前文形成对比,此处应停顿。故断句: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故答案为: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而:连词,表转折;适:正好;尽:完;故:所以;课:规定任务,派人劳役;以:把;为:做。
故答案为: 家里的米正好吃完,所以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饭。
19.【答案】例文:
位置决定价值
“土,附着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仅仅是位置的不同,土的价值便有着天壤之别。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个人的价值实现是何等重要。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热爱绘画的年轻人,毕业后一心想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的作品却无人问津。在生活的重压下,他陷入了迷茫与自我怀疑。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对插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现力,便尝试将绘画技能运用到商业插画领域。在这个新的位置上,他如鱼得水,作品深受客户喜爱,逐渐在插画界崭露头角。从无人问津的“尘埃”,到备受认可的“土壤”,正是位置的转变,让他的价值得以彰显。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也处处体现着位置与价值的关系。学校的文艺汇演中,那些擅长唱歌、跳舞的同学,在舞台上尽情展示才艺,成为舞台上的焦点,为演出增添光彩;而那些在幕后默默准备道具、布置场地的同学,虽然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同样为演出的成功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和爱心,培育着祖国的未来;环卫工人在大街小巷中,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整洁与美丽……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然而,找准位置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同时,也需要我们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
土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人亦如此。让我们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实现人生的价值。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材料是富有哲理的一首小诗《土》。通过“土”“附着大地” 和“沉浮空间”两种状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与形象。土附着大地成为土壤,滋养万物,这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沉浮空间沦为尘埃,毫无价值。可立意为:人要找准位置,扎根实干,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样是土,所处环境不同,性质和作用不同。这说明环境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也会受环境左右,应选择积极的环境来塑造自己。可立意: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土的本质不变,但形态和被认知的状态不同,启示人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在形态迷惑。可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在形态迷惑。或者立意:要脚踏实地地做土壤,不做漂浮的尘埃。等等
选材构思:
适合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时,要精心构思,选准角度,把握主题,言之有物,不可泛泛而谈,切忌盲目感慨、空发议论。写议论文,可以以“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等为论点,展开论述。写记叙文可记叙身边的平凡人的故事,表达扎根生活,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实现价值的主题。
记叙文可以这样:开头:通过回忆引出对“土”的思考。中间: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如爷爷一生扎根农村,辛勤耕耘土地,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土地在爷爷的照料下产出丰富的粮食,养活了一家人,还为村里做出贡献,就像附着大地的土壤。而村里有个年轻人,好高骛远,不愿踏实劳作,外出闯荡却一事无成,像沉浮在空间的尘埃。通过对比,突出找准位置、踏实做事的重要性。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结尾:从这次经历中感悟到土的两种形态对人生的启示,表达扎根生活,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实现价值的主题。
议论文可以这样:开头:引用诗歌,提出中心论点,如“人只有找准位置,脚踏实地,才能如附着大地的土壤般实现自身价值”。中间:设置多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分论点一“找准位置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列举鲁迅弃医从文,找准文学救国的位置,成为一代文豪的事例;分论点二“脚踏实地是实现价值的关键”,以袁隆平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为例;分论点三“抵制浮躁,坚守位置”,批判一些人盲目跟风、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呼吁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像土壤一样,找准位置,踏实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比如,题目:定准“我”的坐标
第一段: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俯身大地,成为一方沃土,才能宁静致远仰观万里长空
第二段:俯身大地,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
第三段:君子的高贵就在于甘于俯下身去,在广袤的大地上仰望星空
第四段:自古以来,凡俯身于大地者,终将会在大地上崛起
第五段:俯下身去,化身为土壤,才能永存于世界
第六段:只有俯下身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坐标,才能安然地仰望满天繁星。
【点评】本文中心论点明确,立意深刻且积极,内容充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合理(个人-校园-社会)。过渡自然。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方法运用恰当、有效。个人事例典型,说服力强。社会事例列举得当。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有一定文采。结尾部分可尝试更有个人特色或更具思想冲击力的收尾,文章会更新颖。
1 /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自主招生考试试卷
1.(2025·宁波会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挫折(cuò) 蹿升(cuān) 文绉绉(zhōu) 强颜欢笑(qiǎng)
B.扛鼎(gāng) 艾灸(jiǔ) 混凝土(hún) 掎角之势(jǐ)
C.顷刻(qǐng) 憎恨(zēng) 压轴戏(zhòu) 钻燧取火(zuàn)
D.逮捕(dài) 穴位(xué) 刽子手(kuài) 咬文嚼字(jiáo)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全部正确;
B:混凝土(hún)的“混”应读:hùn,故不完全正确;
C:钻燧取火(zuàn)的“钻”应读:zuān,故不完全正确;
D:刽子手(kuài)的“刽”应读:guì,故不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汉语里有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容易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
2.(2025·宁波会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搏,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B.“爱国爱澳,薪火相传。”网友们的跟贴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澳门的欣欣向荣,更看到了澳门蓬勃图景背后的力量。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个不同,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D.乡下姑娘穿红戴绿,跑三四里路到邻村去看草台戏。村上的纨绔少年,恣意的卖弄他们的风情。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赌搏应写作:赌博,意思:指用财物作注,通过特定方式比输赢的行为。不能写成“睹搏”;
B:跟贴应写作:跟帖,意思:网络词语,指在论坛、社交平台等发表的帖子后追加回复的行为,不能写成“跟贴”;
C:自出新裁应写作:自出心裁,意思: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不能写成“自出新裁”;
D: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
3.(2025·宁波会考)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预赛输给叙利亚之后,足协的官方公告写道:“世界杯预选赛过去两场比赛,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歉意!”
B.冯骥才认为,年味淡论者,只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人文内涵。
C.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D.大学生真实的就业率并没有那么高,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也被统计进了就业群体里面,从而产生了“被就业”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由“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可知,中国男足的表现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与“差强人意”的意思不符,运用不正确;
B: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此处用来形容传统年俗的逐渐衰落,运用正确;
C: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处“老旧钟表”本身就是老王家的宝贝,不能说“如数家珍”,因为这些就是他自己的东西,并非像数别人家的珍宝一样,运用不正确;
D:有失:后面一般接褒义词,如“有失风度”“有失水准”等;“失之”后面一般接贬义词,如“失之偏颇”。在“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中,“偏颇”是贬义词,应该用“失之”,运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的理解分析。首先分析词语的本义及语境义。分析时可以结合词性、词语的感彩,并结合文章上下文内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词语的本义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动作、语言等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景物的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词语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了……情感。
4.(2025·宁波会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过去几年春运情况显示,除夕前三天将进入乘客返乡高峰期,因此春运抢票也将迎来高峰期。
B.因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拍摄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等内容走红,在海内外圈粉无数。
C.新高考改革下,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但怎么选,选什么,将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D.几十年来,春晚舞台上的歌曲从喜庆到温情,这似乎投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更印证着春晚调性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因”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因”;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将“投射出我们时代的变迁”与“印证着春晚调性的变化”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2025·宁波会考)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A.此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的代名词,令人顿生离忧。
B.“凄凄”“袅袅”两个叠词,以景衬情,前者形容秋景的萧瑟,后者形容内心的愁苦。
C.第三句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D.“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真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A:前两句意思: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故:此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的代名词,令人顿生离忧,理解分析恰当;
B:“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意为: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凄凄”在这里形容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而不是秋景的萧瑟;“袅袅”则是用来形容西风,描绘出秋风萧瑟的景象,以景衬情,烘托出离别的氛围。故:“凄凄”“袅袅”两个叠词,以景衬情,前者形容秋景的萧瑟,后者形容内心的愁苦,理解分析不恰当;
C:第3句意思: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第三句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理解分析恰当;
D:“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故:“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真切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分析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6.(2025·宁波会考)专题整理填诗文。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习近平语)这力量体现在“(1) ,(2) ”(范仲淹《岳阳楼记》)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情怀里,也体现在“(3) ,(4) ”(杨炯《从军行》)中投笔从戎、无悔无怨的激情里,更体现在“(5) ,(6) ”(文天祥《过零丁洋》)对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感召里。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2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情怀,“忧”不要写成“犹、优”;
第3、4空,立即性默写,提示语:“宁”不要写成“柠”;“百夫”不要写成“白夫”;“书生"不要写成“书声”;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丹心”不要写成“舟心”;“汗青”不要写成“汉青”。
故答案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7.(2025·宁波会考)语言表达。
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主体部分(不含文字和数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90个字。(注:标志颜色由红、黄两色构成)
【答案】①标志由红、黄两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②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③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情,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④图形整体如“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写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这个图表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标志,颜色由红色、黄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标志上半部分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图形下半部分“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觉,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标志上半部分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图形下半部分“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既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传承,也是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体现。示例:构图要素:由寓意连胜的“VVV”和“笑脸”组成,形似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寓意:象征志愿者携手服务冬奥的热情,表达“奉献、爱与微笑”主题,传承奥运精神。
故答案为:①标志由红、黄两色组成,代表热情和欢迎。图形采用国际通用手势“我爱你”,体现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②图形由寓意连胜的“VVV”组成,象征志愿者“手拉手”参与冬奥服务冬奥的热情。③通过飘逸、动感的飘带形式,表达“心动”的感情,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愿景。④图形整体如“笑脸”,表达了“奉献、爱与微笑”的主题。(写出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徽标解说及寓意分析。徽标是用文字、符号构成的能够代表某个集体或活动的象征性图案,通常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蕴含丰富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观察徽标,抓住特点 :有序观察徽标上的文字和符号,注意中英文字母的大小写、首字母缩写和变体;然后 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从图案、文字、字母、寓意几方面分析,注意图案的变形和夸张,尤其是主题或地点的字母或英文的字头;再此基础上 分析寓意 :结合徽标所属行业特点、职能和主办地地域特点来思考创作者的愿望及创作意图。最后 文质兼美写出答案 :按一定顺序,如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解答;语言表述要准确规范得体。
(2025·宁波会考)阅读。
材料一:
“我不是只鸟,也没有关在笼中。我是自由的,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下定决心走开。”我又努力一挣,终于自由了,挣脱了他的怀抱,昂然地站在他面前,“那么,你也运用你的独立意志来决定你的命运吧。”他说,“我向你伸出我的手,奉献出我的心和我的全部财产和分享权。”
材料二:
它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
——英国作家毛姆
它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
——英国作家司各特
8.材料一所引语段的作者是 ,该小说中女主人公最擅长的技能是 。材料二两位作家评论的同一部作品是长篇讽刺小说《 》。
9.曾经的热播剧《庆余年》题目出自《红楼梦》 (人物)的判词《留余庆》,判词中“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中的恩人指的是刘姥姥。同列“四大名著”的《水浒传》出了很多歇后语,比如 (人物)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人物)骂宋江——过后赔不是,这都足见名著影响之深远。
【答案】8.夏洛蒂 勃朗特;绘画;格列佛游记
9.巧姐;林冲;李逵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歇后语;《水浒传》;《简·爱》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内容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人物绰号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第1、2空,材料一的语句出自《简 爱》,作者是夏洛蒂 勃朗特。《简 爱》通过简 爱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女性形象,材料中的语句“我是自由的,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那么,你也运用你的独立意志来决定你的命运吧”很典型地体现了简 爱追求自由和独立意志的性格特点。《简 爱》的女主人公简 爱最擅长的技能之一是绘画。在小说中,有多处提到简 爱对绘画的热爱和她在绘画方面的才能,这也是她展现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第3空,根据材料二中两位作家的评论,由 “机智和讽刺”“以讽刺揭露荒诞” 等特点,可以判断出他们评论的作品是《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描写,对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故答案为: 夏洛蒂 勃朗特 ;绘画; 格列佛游记
9.第1空,热播剧《庆余年》的题目灵感来源于《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 。在《红楼梦》里,巧姐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其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判词《留余庆》全文为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 这一标题寓意深刻,“余庆” 意为先辈遗留下来的福泽。在《红楼梦》故事中,贾府历经繁华后走向衰败,巧姐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这份善举在关键时刻得到回报。贾府败落后,巧姐被 “狠舅奸兄” 算计,几乎陷入绝境,幸得刘姥姥仗义相救,才避免了流落烟花巷的悲惨命运。这正应了判词中 “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积得阴功”,表明王熙凤昔日积下的阴德,在关键时刻为女儿巧姐带来生机,使其得以保全。
第2空,在《水浒传》中,是林冲误闯白虎堂。林冲被高俅设计陷害,带刀进入白虎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林冲误闯白虎堂 —— 单刀直入” 这个歇后语也由此而来,形容人直接进入某个危险或关键的情境。
第3空,在《水浒传》中,李逵性格鲁莽直率,经常与宋江发生冲突,曾多次骂宋江,但事后又往往因为自己的冲动而赔不是,所以有 “李逵骂宋江 —— 过后赔不是” 这个歇后语,体现了李逵的直爽和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巧姐;林冲;李逵
(2025·宁波会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吃白食
[德国]黑贝尔
①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
②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一进门便叫老板尽他所有的钱给他来一份美味的肉汤。接下去又要了一块牛肉和一盘蔬菜,还是尽他所有的钱。老板毕恭毕敬地问,他是否还乐意喝一杯葡萄酒呢?
③“呵,那敢情好,我是尽自己所有的钱享用一些好东西。”客人回答。
④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①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
⑤老板说:“这是什么话?难道您不该付给我一个塔勒②吗?”
⑥“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
⑦要说嘛,客人这主意也并非多么高明;需要的只是脸皮厚,能横下心;管他的,吃完再扯嘛。然而,精彩的却在后头。
⑧“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③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
⑨正是:____________。不过,要是他俩能从此吸取教训,和睦相处,倒也应该好好感谢那位狡猾的客人才是。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
【注释】①芬尼:德国货币,1芬尼=0.046232元人民币。②塔勒(Taler):15世纪末以来主要铸造和流通于德意志等中欧地区的一系列大型银币的总称。③克罗采(kreutzer):旧时德国和奥地利的十字币。
10.请解说第①段和第⑧段两处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第①段:
第⑧段:
11.根据语境,在第⑨段空格处填写一个八字成语。
12.本小说在译法上吸纳了中国传统小说(古典小说)的特点,请举例分析,并指出其作用。
13.小说标题“吃白食”,有的译本将其译为“合算的午餐”,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分析。
【答案】10.表示话题的转换。;表示解释说明。
11.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采用说书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故事,生动幽默;小说语言大量运用成语、古语和俗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小说人物塑造上借鉴传统小说的典型性的特点,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小说情节上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小说吸纳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作者在首尾直接点出小说讽喻、训诫的主题。
13.示例:我认为译为“吃白食”更好,“吃白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突出人物无赖的特点,契合了文中商人之间的无良竞争的基调,从而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
【知识点】小说
【解析】(1)本题考查对破折号作用的分析理解。破折号的作用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话未说完。破折号在占位上是占两格。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也就是要搞清楚要补写处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明确要补写的是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句还是总结句,然后根据上下语境,合理推导,要注意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最后再次检验补后的内容,以确保语意连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观察文章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以及作者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式;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中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修辞手法。注意文章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构安排。检查文章是否有特色的开头和结尾,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等结构安排;选材剪裁。评估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语言运用。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
10.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可知,文章开头先引用古语“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这是一个关于为人处世道理的表述。接着破折号后面的内容直接转到了对某镇“狮子”饭店老板的故事描述,从讲述古语这个话题转换到了对具体饭店老板事情的叙述。由此可知,第1段的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话题的转换。
由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可知,前面“狮子”饭店老板对客人说让客人去隔壁“大熊”饭店做同样吃白食的事情,破折号后面的内容“‘狮子’饭店的老板这么干,是因为他与自己的邻居‘大熊’饭店的老板抢生意,彼此失了和气,一个钉子一个眼儿,都想方设法地要整对方”是对“狮子”饭店老板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做同样事情这一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由此可知,第8段的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故答案为: 表示话题的转换。 表示解释说明。
11.由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狮子”饭店老板和“大熊”饭店老板因为抢生意而彼此失了和气,都想通过让客人去对方饭店吃白食的方式来整对方,这就如同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而狡猾的客人却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在两家饭店都吃了白食还得到了钱,就像渔翁在鹬蚌相争时坐收渔翁之利一样。由此可知,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况很恰当,符合文章中两个饭店老板相争而客人获利的情境。
故答案为: 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以及文中“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等表述可知,文章以一种类似说书人讲故事的口吻,开篇引用古语引出故事,接着用“话说”这样的说书常用语展开叙述,在讲述过程中对人物的对话、行为等进行生动描述。由此可知,这种说书的形式使故事的讲述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让读者仿佛在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体现出了生动幽默的特点。
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和第9段句子:“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等内容可知,文中引用古语“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来引出故事,结尾又用俗语“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来点明道理。这些成语、古语和俗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具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由此可知,它们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同时这些人们熟悉的语句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
由第4段句子:“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和第6段句子:“‘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以及第8段句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吃白食”的客人在吃完后不慌不忙地拿出很少的钱,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面对饭店老板的要求也从容应对,并且在两个饭店老板之间周旋时表现得潇洒自如。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了其“吃白食”的典型特征,就像传统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一样,具有鲜明的特点。由此可知,小说借鉴了传统小说人物塑造典型性的特点,成功地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
由第2-6段句子:“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客人回答,‘喏,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再多一个子儿也没有。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以及第8段句子:“‘您可真算个老滑头!’老板说,‘本来是便宜不了您的,可眼下这顿午饭咱白送您吃了,这儿再给您一枚二十四克罗采的钱。您呢,只需要悄悄地,到咱隔壁的‘大熊’饭店去,对那老板也照样来这么一下子。’……而狡猾的客人呢?却笑眯眯地一只手伸过去接钱,另一只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开门去了,他向老板道了一声‘晚安’,然后说:‘您邻居大熊,饭店老板那儿我已去过啦,而且让我来光顾您的并非别人,正是这位老板啰’”可知,先是客人来“狮子”饭店吃白食,这是一个情节发展;接着“狮子”饭店老板想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吃白食来整对方,情节进一步发展;最后客人却说出是“大熊”饭店老板让他来“狮子”饭店的,情节出现反转。整个情节充满了意外和变化,富有传奇色彩。由此可知,小说情节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第1段句子:“古语说:‘挖坑害人者,必自掉下坑。’——某镇有家‘狮子’饭店,这饭店的老板在还没挖好陷人坑之前,自己就已经掉进去啦”和第9段句子:“不过,要是他俩能从此吸取教训,和睦相处,倒也应该好好感谢那位狡猾的客人才是。须知,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可知,文章开头引用古语暗示了害人者终害己的道理,结尾直接点明“和气能生财,不和遭损害”的道理,对两个饭店老板之间的不和进行讽喻,对读者起到训诫的作用。由此可知,小说吸纳了中国古典文学“文以载道”的特点,通过在首尾点明主题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故答案为:采用说书的形式来讲述这一故事,生动幽默;小说语言大量运用成语、古语和俗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小说人物塑造上借鉴传统小说的典型性的特点,写出了“吃白食”者的从容、潇洒;小说情节上具有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小说吸纳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作者在首尾直接点出小说讽喻、训诫的主题。
13.由第2段句子:“话说有一天,店里来了位衣着讲究的客人,一进门便叫老板尽他所有的钱给他来一份美味的肉汤……还是尽他所有的钱”以及第4段句子:“等他把一切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以后,他才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得光光的六芬尼的硬币来,说道:‘老板,这就是我所有的钱’”可知,客人在饭店点餐时要求尽自己所有的钱上菜,吃完却只拿出极少的钱,这一行为正是“吃白食”,所以“吃白食”精准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由第6段客人狡辩“我可没有向您要一个塔勒的菜,我只是讲,尽我所有的钱……要是您多给我吃了,那是您自己的错” ,这凸显出客人的无赖,“吃白食”一词也把这种无赖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第8段句子:“‘狮子’饭店老板让客人去‘大熊’饭店吃白食整对方”可知,商人之间无良竞争,“吃白食”行为贯穿其中,契合这种不良竞争基调。最终,因两人的不和被客人利用,也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所以“吃白食”这个标题更好。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译为“吃白食”更好,“吃白食”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突出人物无赖的特点,契合了文中商人之间的无良竞争的基调,从而揭示了“和气生财”的主题。
(2025·宁波会考)文言文阅读。
苏轼文二则
其一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其二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已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俱也。
(有删减)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②庶几其一惧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新样二红饭也 皆布衣之士也
B.余既闻而异之 朝而往,暮而归
C.俟其惧也 门人弟子填其室
D.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属予作文以记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东坡”点出本文写于苏轼贬居于黄州时期,简述了吃大麦与“二红饭”两事。
B.第一则描写了苏轼一家苦中作乐的生活片段,从中可以窥见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情。
C.第二则通过写人不怕虎的故事,体现了苏轼倔强的性格和不苟时俗,不畏权贵的精神。
D.两则故事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豪健,善用比喻,表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风。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
【答案】14.以前;希望
15.B
16.D
17.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家里的米正好吃完,所以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饭。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也、而、其、以”的用法意义的分析理解。“也”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也可表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还可以用在句中表肯定感叹;“而”的用法主要有表承接,可译为“就、才”,也可不译,表转折,译成可是、然而,表修饰;表并列;“其”作副词时一般都是表示语气作用,初中阶段学过的有:表示加强诘责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此之谓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表示选择语气,是……还是……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以”的用法有:做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做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靠,按照,依照,把;做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附参考译文】
其:(苏东坡)今年在东坡收获大麦二十余石,出售价格非常便宜,正好家里的粳米吃光了,于是他便督促奴婢日以继夜地将大麦捣去皮壳充粳米做饭吃。大麦饭嚼在嘴中啧啧有声,所以小孩子们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但到中午肚子饿了,将这些大麦米饭用开水或米汤泡一泡,还觉得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这日苏东坡又让厨师将小红豆和大麦米掺和在一起做成饭,吃起来特别有味,他的年老妻子大笑着说:“这是新样二红饭啊”。
其二: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以前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
14.①句意:我以前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曩:从前。
②句意: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庶几:希望。
故答案为:以前;希望
15.A:前,句意:这是新样二红饭啊;后,句意:都是平民中的有识之士。“也”都是句末语气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或确认的语气,故意义用法相同;
B:前,句意: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而:连词,表并列,并且;后,句意:早上前往,傍晚回家,而:连词,表修饰,不译,故意义用法不相同;
C:前,句意:等他害怕;后,句意: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其”都是作为代词使用,他;故意义用法相同;
D:前,句意: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后,句意:嘱咐我写文章来记下他。“以”都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来。故意义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B
16.A:第一则写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两个小故事:吃大麦和二红饭。故:第一则“东坡”点出本文写于苏轼贬居于黄州时期,简述了吃大麦与“二红饭”两事,概括赏析正确;
B:第一则通过写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两个小故事:吃大麦和二红饭,表现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情。故: 第一则描写了苏轼一家苦中作乐的生活片段,从中可以窥见苏轼乐观开朗的性情 ,概括赏析正确;
C: 第二则通过写人不怕虎的故事,体现了苏轼倔强的性格和不苟时俗,不畏权贵的精神 ,概括赏析正确;
D:这两则短文中,并没有明显的“善用比喻”的表现。第一则主要描述生活琐事,语言朴实,第二则通过叙事探讨人与虎的关系,更多是叙事和议论,而非比喻。因此,解析中将“善用比喻”作为苏轼文风的体现,与文本实际内容不符,显得牵强,故概括赏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7.这句话意思是: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意虎之食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老虎吃人的意图,此处应停顿。“必先被之以威”是进一步解释老虎吃人之前的行为,即先用威势震慑,此处应停顿。“而不惧之人”指的是那些不害怕的人,与前文形成对比,此处应停顿。故断句: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故答案为: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8.而:连词,表转折;适:正好;尽:完;故:所以;课:规定任务,派人劳役;以:把;为:做。
故答案为: 家里的米正好吃完,所以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饭。
19.(2025·宁波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土
附着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
诗中的“土”的两种形态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按要求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4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位置决定价值
“土,附着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仅仅是位置的不同,土的价值便有着天壤之别。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个人的价值实现是何等重要。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热爱绘画的年轻人,毕业后一心想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的作品却无人问津。在生活的重压下,他陷入了迷茫与自我怀疑。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对插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现力,便尝试将绘画技能运用到商业插画领域。在这个新的位置上,他如鱼得水,作品深受客户喜爱,逐渐在插画界崭露头角。从无人问津的“尘埃”,到备受认可的“土壤”,正是位置的转变,让他的价值得以彰显。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也处处体现着位置与价值的关系。学校的文艺汇演中,那些擅长唱歌、跳舞的同学,在舞台上尽情展示才艺,成为舞台上的焦点,为演出增添光彩;而那些在幕后默默准备道具、布置场地的同学,虽然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却同样为演出的成功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共同成就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和爱心,培育着祖国的未来;环卫工人在大街小巷中,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整洁与美丽……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然而,找准位置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同时,也需要我们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
土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人亦如此。让我们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实现人生的价值。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材料是富有哲理的一首小诗《土》。通过“土”“附着大地” 和“沉浮空间”两种状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与形象。土附着大地成为土壤,滋养万物,这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沉浮空间沦为尘埃,毫无价值。可立意为:人要找准位置,扎根实干,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样是土,所处环境不同,性质和作用不同。这说明环境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也会受环境左右,应选择积极的环境来塑造自己。可立意: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土的本质不变,但形态和被认知的状态不同,启示人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在形态迷惑。可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在形态迷惑。或者立意:要脚踏实地地做土壤,不做漂浮的尘埃。等等
选材构思:
适合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时,要精心构思,选准角度,把握主题,言之有物,不可泛泛而谈,切忌盲目感慨、空发议论。写议论文,可以以“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等为论点,展开论述。写记叙文可记叙身边的平凡人的故事,表达扎根生活,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实现价值的主题。
记叙文可以这样:开头:通过回忆引出对“土”的思考。中间: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如爷爷一生扎根农村,辛勤耕耘土地,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土地在爷爷的照料下产出丰富的粮食,养活了一家人,还为村里做出贡献,就像附着大地的土壤。而村里有个年轻人,好高骛远,不愿踏实劳作,外出闯荡却一事无成,像沉浮在空间的尘埃。通过对比,突出找准位置、踏实做事的重要性。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结尾:从这次经历中感悟到土的两种形态对人生的启示,表达扎根生活,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实现价值的主题。
议论文可以这样:开头:引用诗歌,提出中心论点,如“人只有找准位置,脚踏实地,才能如附着大地的土壤般实现自身价值”。中间:设置多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分论点一“找准位置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列举鲁迅弃医从文,找准文学救国的位置,成为一代文豪的事例;分论点二“脚踏实地是实现价值的关键”,以袁隆平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为例;分论点三“抵制浮躁,坚守位置”,批判一些人盲目跟风、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呼吁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像土壤一样,找准位置,踏实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比如,题目:定准“我”的坐标
第一段: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俯身大地,成为一方沃土,才能宁静致远仰观万里长空
第二段:俯身大地,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
第三段:君子的高贵就在于甘于俯下身去,在广袤的大地上仰望星空
第四段:自古以来,凡俯身于大地者,终将会在大地上崛起
第五段:俯下身去,化身为土壤,才能永存于世界
第六段:只有俯下身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坐标,才能安然地仰望满天繁星。
【点评】本文中心论点明确,立意深刻且积极,内容充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合理(个人-校园-社会)。过渡自然。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方法运用恰当、有效。个人事例典型,说服力强。社会事例列举得当。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有一定文采。结尾部分可尝试更有个人特色或更具思想冲击力的收尾,文章会更新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