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源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模拟测试(三)
历 史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有学者认为,龙崇拜的原型是闪电崇拜,以中原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以闪电在隆冬过后的第一次出现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凤崇拜的原型是玄鸟崇拜,东部沿海和江南以家燕的到来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此后龙凤崇拜融合诞生了夏、商时代的文明。该学者意在强调
A.农业生产推动人类文明产生 B.图腾崇拜的交融催生早期国家
C.气候因素决定民族文化类型 D.不同区域文化发展与农业相关
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渊源 B.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
下图是唐代某一时期进士籍贯分布图,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唐代的进士籍贯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
南方发展后来居上
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江浙地区人才辈出
选官制度促进社会创新
《神童诗》是北宋孩童的启蒙教材,传为宋人汪洙所撰,尤其如其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这反映出北宋
A.政府较为重视文化教育 B.科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治国理念影响社会生活 D.理学日渐成为主流思潮
元代,市面上出现了花样繁复、种类齐全的各色蜜制面点、蜜制肉品、蜜酒、具有养生功效的诸品汤和消暑解渴之用的“渴水”。这些蜜制品备受社会各阶层青睐。这种“嗜蜜”风尚反映了元代
A.重视食品安全 B.高产作物引进
C.海外贸易昌盛 D.商品经济繁荣
明清之际,思想家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政治上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家庭伦理领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唐甄的思想
A.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
C.与儒家的意识形态相违背 D.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洋务,1861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1861年又设“三口通商大臣”办理天津、牛庄、登州三口通商事务,1870年又改称“北洋通商大臣”。洋务官职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清廷近代外交意识增强 B.列强对华侵略范围扩大
C.中国领土主权逐渐沦丧 D.洋务新政得到广泛支持
《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1898年)进《波兰分灭记》,言波兰被俄奥分灭之惨,士民受俄人荼毒之酷,国王被俄人控制之害,守旧党遏抑之深,后国王愤悔变法,俄使列兵禁制,不许变法,卒以割亡,哀痛言之。”康有为意在
A.学习波兰变法措施 B.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
C.广泛宣传维新思想 D.推动维新变法的实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货暂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发给国货证明书,并要求各地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各种展览会。为了扩大国货的影响,政府还将1933、1934、1935年分别定为“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上述举措意在
A.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B.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
C.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D.确立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1951年委有的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文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别重视工农干部学校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及相关的补习小学、函授学校列入学校系统。上述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C.适应一五计划的需要 D.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对农村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放弃除粮、棉、油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农业生产的范围,县级以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由农户自主选择种植有市场销路的作物。这一调整得益于
A.国家产业结构优化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法老会以免除修建者应缴纳的赋税为条件,组织大量农民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但建造期间每年集中用工的时期通常只持续三个月,一般都限定在尼罗河的“泛滥季”,全年性常备劳动力往往只是少数有技能的工匠。材料表明古埃及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
C.法老的统治权较为有限 D.政府的组织管理效能低下
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诏:“垦田依养老七年(723年)格,限满之后,依例收授。由是农夫怠倦,开地复荒。自今以后,(垦田)任为私财,无论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这一调整旨在
A.推动私有土地发展 B.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发展农业改善民生 D.增加税收巩固统治
有学者认为,俾斯麦在统一德国的活动中,扮演了自上而下革命的主角,用暴力摧毁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各种反动力量,不自觉地充当了l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遗嘱执行人”一说旨在强调
A.德意志王朝战争的暴力性 B.德国统一的客观进步性
C.无产阶级是统一的主力军 D.德国保留军国主义传统
下图漫画画面四周的几头狮子,象征着英国统治者,它们围观这个专心纺线的干瘪老者,却没有采取应对的措施。下列各项中,作为该漫画的主题最为合理的是
A.印度社会反英情绪不断高涨 B.甘地振兴印度经济的良好愿望
C.英国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无可奈何 D.“回到纺车去”为印度社会各界所接受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主要是由于
A.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继续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充分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其中“建溪官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建溪芽”之名。到了宋代,北苑贡茶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茶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国龙启元年(933 年),建州茶人张三公(张廷辉)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献给闽国,自此一直到1391年,当地便一直作为御茶园。北宋福建文人黄庭坚在《满庭芳》中赞道:“北苑贡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南宋时期,曾入闽任茶官陆游也写诗称:“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摘编自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福建省监察委员会《古人眼里的福建茶:廉美和敬 人间清欢》等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茶叶品种、种植、制作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一无所知,1833年,英国议会终止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政府组建的茶叶委员会领导了窃取中国茶叶品种,技术及建立阿萨姆茶叶试验场的工作。1838年,东印度公司将阿萨姆地区所谓的“荒地”全部收为已有, 1839年,伦敦有4家公司,(印度)加尔各答也有1家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申请收购阿萨姆茶园并垄断经营,但东印度公司以“鼓励和支持所有受人尊敬的资本家”“防止垄断、保护当地的利益”等理由予以拒绝。当时有一家伦敦媒体对此报道说,一家联合股份公司在本市成立……他们计划首先与印度最高政府达成条约,购买东印度公司在阿萨姆的种植园,然后进行茶树种植生产,并将茶叶运入英国。
——据罗龙新《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福建建溪(北苑)茶园和近代印度阿萨姆茶园种茶
业发展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福建建溪(北苑)和近代印度阿萨
姆种茶业发展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印种茶业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启示。(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梁启超早期反对保护贸易,主张自由贸易,但当他看到自由贸易理论无法解决而方列强向中国大规模倾销廉价商品及其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时,又转而主张实行保护贸易,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工价低廉,原料充足,只要能使用各种机器,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成本,“则不惟在内可以为守,抑且对外而可以为战,是奖励于所出之策可用也”。因而“今日如实行所谓重商主义者于中国,其劳资必愈少,而结果必愈良”,“重商主义若移植于今日之中国,则诚救时之不二法门也。”
——摘编自翁爱云《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日趋完善,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格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急、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
——摘编自尹智超、彭红枫《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贸易保护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53年到1870年在奥斯曼(1809—1891)市长主持下的对巴黎的彻底改造,被称为“宏大工程”,是巴黎进入“现代城市”的标志。在此期间,巴黎的各种道路总长度大幅度增加,道路也比以前拓宽了许多。城市主干道之外增加了人行道和林荫大道,道路旁设置了公共厕所、垃圾箱等。从1852年末到1859年末,巴黎市内有大量房屋被拆迁,大量新房屋被供应到市场上。巴黎还新建起大批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学校、教堂、医院等。下水管道总长也大幅度扩展。奥斯曼式的改造遍及法国各个城市,19世纪末的罗马、维也纳等也都纷纷效仿建设了奥斯曼式的大道。
——摘编自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
材料二
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1840—1902)于1877年发表了小说《小酒店》。作者描述到,小说主人公每天的清早,从某个三层楼房的旅馆望出去,便能够清晰地看到从城市的外部,如蒙马特和教堂大街的方向上,有汹涌的人流、物流等涌向这个茫茫大海似的巴黎之中,而“这里面……有因一时的障碍而拥挤在道路上的人群,有去上工的络绎不绝的工人队伍。”在背离巴黎的一座火车站的铁桥附近,有许多参差不齐的房子,墙上糊着大幅的、被机器吐出的烟煤熏黄了的广告。
——摘编自李麦产《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景象及城乡关系述略——基于外国文学的视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奥斯曼时期实施“宏大工程”的表现,分析其意义。
(6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史料价值。(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刚性体制是指统治者的治理体制本身是僵硬的,不容许有重大的改变,很难进行内部的制度调整,以确保制度的存在和延续。在刚性体制的统治之下,国家政治体制呈现出登记森严且世袭的特点;弹性体制是指在不违背统治者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容许制度的渐进改变,统治者以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统治,以确保制度的延续。在弹性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等级关系相对松弛,阶层之间不断流动。
——摘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选取中外政治史的某一段历史时期,论述这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弹性体制还是刚性体制。(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阐明理由,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5届河源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模拟测试(三)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B C D D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A D B C A
(1)同:规模较大;专业化种植;政府参与。异:北苑种茶业起源早,阿萨姆种茶业
起步晚;北苑茶种主要由当地培育,阿萨姆茶种自国外引入;北苑种茶业全部供
给宫廷,不进入市场,阿萨姆种茶业主要服务于英国进口市场;北苑种茶业由官
方垄断经营(设有茶官),阿萨姆种茶业引入私营企业竞争。
(2)中国:提高了贵族生活品质;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助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为民族交往和朝贡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撑(有利于边境茶马贸易的发展,保障“岁
币”“岁赐”的物资供应)。印度:降低了英国进口茶叶的成本;推动了印度阿
萨姆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
助推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的传播(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削弱了中国茶
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启示:挖掘历史渊源;发挥品牌效应;坚决捍卫经济主权;尊重经营主体权益;参
与国内外竞争;政府合理引导并扶持。
(1)梁启超贸易保护出发点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日
益严峻的民族危机。然而由于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自身阶级局限性,
依靠重商主义、发展国内经济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2)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共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党和政府正确领导;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表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如建设并拓宽了大批道路,为道路配套了人行道和林
荫大道、公共厕所等一系列设施;扩展城市下水管道。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如拆
除旧房屋建筑新房屋;建设市政厅、学校、教堂、医院等大批公共设施。意义:
推进巴黎城市化进程(巴黎成为现代城市);改善巴黎的人居环境;提高巴黎公
共健康水平;影响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
(2)材料二是与奥斯曼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属于文献史料,二手史
料。可用于研究奥斯曼实施“宏大工程”的背景:如,巴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
致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出现交通阻塞、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
况。左拉的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具有主观性,作为史料应用,应注意
谨慎鉴别,利用其他史料进行
示例:
观点:通过改革赋予制度以适当弹性,是维护制度本身的必要手段。(或从刚性体制逐步转入弹性体制,是维护制度本身的必要方式。
魏晋南北朝属于比较典型的刚性体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层固化,从长远上看不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发展;隋开创科举制,唐宋中国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容许阶层的流动;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适当的体制调整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