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 物 学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请先填写试卷密封线内(或答题卡)考生信息。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2。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分析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因子成对出现,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属于作出假设
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C.核心内容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
D.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2.二倍体动物(核DNA 相对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精巢中,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细胞中核DNA 相对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如图所示,在该细胞中不可能正在发生的过程是
A.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B.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C.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3.下列有关“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实践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B.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接
C.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构建一个含10个碱基对(其中A有2个)的DNA双链片段,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86个
D.两组同学选用相同数目和种类的碱基所制作的DNA 结构模型碱基序列可能不同
4.20世纪开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弗里用多种酶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时,利用“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
B.梅塞尔森等探究 DNA复制方式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沃森和克里克探索 DNA 结构过程中,构建了 DNA 的物理模型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基因流是指从同一物种的一个种群向另一个种群引入新的遗传物质,从而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邻近的种群间若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则不存在基因流
B.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不会影响新物种形成的概率
C.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基因流可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是遗传变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6. 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miRNA 与靶mRNA结合后,会导致靶mRNA更容易被降解,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iRNA 与靶 mRNA 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结合
B. miRNA 可能通过降解mRNA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C. miRNA与靶mRNA结合会减少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D. miRNA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种类与含量有显著差异
7.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育性偏低。GBSS基因(显隐性基因分别表示为G和g)在直链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产生直链淀粉。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比二倍体马铃薯,四倍体马铃薯的茎秆粗壮,块茎更大
B.若要获得单倍体马铃薯,可以采用花药(粉)离体培养的方式
C. Gggg个体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1个或2个G基因
D.若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则GGgg个体自交,子代中产生直链淀粉的个体占35/36
8.研究发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夏尔巴人的线粒体中G3745A 基因和T4216C 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耗氧量减少的同时,还提高了机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而位于常染色体上的EPAS1、EGLN1 等9个基因则通过适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进一步增强了机体的携氧能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G3745A 基因和T4216C 基因发生突变后,基因中的氢键均增加
B. G3745A 基因和T4216C 基因突变有利于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
C. EPAS1、EGLN1 基因发生甲基化不影响机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
D. EPAS1、EGLN1 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
9.炭疽杆菌引起的柿树炭疽病对柿子树生长及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可通过诱导细胞壁木质化抵御病原菌侵染。柿树利用光合作用产物苯丙氨酸合成木质素的部分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炭疽杆菌和柿树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B.该过程和豌豆皱粒形成机制中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不同
C.提高基因 PAL 和DkCAD1 的表达可提高柿树对炭疽病的抗性
D.基因 DkCAD1 的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 RNA 聚合酶参与
10. PcG蛋白是参与形成PRC1复合物的表观遗传因子,PcG失调导致细胞命运改变。研究表明,PRC1的短暂耗竭能促进果蝇幼虫眼盘中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这类癌症的发生完全由表观遗传修饰决定。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PRC1 的短暂耗竭可能抑制了果蝇眼盘发育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B.这类癌症的产生是由于细胞中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C.长期吸烟、特定的饮食也可能引起表观遗传变化而引发癌症
D.若将这类肿瘤细胞移植到成年果蝇的腹部,它们能持续生长且保持肿瘤细胞的特征
11.研究发现,雌猫在胚胎期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形成巴氏小体,雄猫中则没有巴氏小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来自父本和母本的X染色体都可能失活形成巴氏小体
B.无法通过检测细胞中的巴氏小体是否存在来判断猫胚胎的性别
C.基因型为XBX 的雌猫体细胞中基因 b均不表达
D.通过检查巴氏小体可以确定常染色体异常的雌猫
12.某雌雄异株植物的叶片有羽状浅裂和羽状深裂两种类型,雌株叶片都是羽状浅裂,叶形由基因A、a控制。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一F 中羽状浅裂雌株有3种基因型,且其中杂合子占1/2
B.实验二亲本雌株的基因型为 AA,亲本雄株的基因型为 aa
C.实验一F 雌株的基因型与实验二F 雌株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若要确定某羽状浅裂雌株的基因型,最适合选用羽状浅裂雄株与之杂交
13.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如图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遗传物质改变
B.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高发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C.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宜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作为调查对象
D.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图是某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一个系谱图。下列有关该遗传病的判断,正确的是
A.Ⅳ-2的患病风险是1/16
B.Ⅲ-2的X染色体来自Ⅰ-2的可能性是1/4
C.由于近亲婚配,Ⅳ-1患病风险比Ⅳ-2大
D.女性因有两条X染色体,比男性患病率低
15.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甲紫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需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
C.将洋葱先后两次放在冰箱冷藏室的目的是提高染色体变异的概率
D.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16.脊髓灰质炎病毒由RNA 和蛋白质构成,其侵染宿主细胞后,蛋白质外壳会留在细胞外。科研人员用 S和 P分别标记两组该病毒,然后分别让它们侵染未被标记的宿主细胞,经不同时间保温处理后搅拌、离心,并分别检测各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可以用 H或 C替代 S和 P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标记实验
B.用 S标记的该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其子代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含 S
C.曲线2可表示在“ P标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细胞实验”中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变化
D.在“ S标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细胞实验”中,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与保温时间有关
17.某种自花传粉植物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食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 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目是白花植株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 aabb个体所占比例是1/16
C.亲本产生的不育雄配子数目是可育雄配子数目的3倍
D.亲本产生含B可育雄配子与含 b可育雄配子数目相等
18.果蝇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只含一个B或b基因的个体不能成活。如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乙属于诱变过程中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
B.图中筛选①可用光学显微镜实现筛选目的
C. F 中有1/2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 F 中雌雄果蝇的体色理论上均为黑色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12分)科学家为探究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进行了以下实验,几种可能的离心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 N标记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 NH Cl的普通培养液中增殖两代,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离心后试管中DNA 的位置对应图中试管 。试管②所示的结果是DNA 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次后离心得到的。
(2)若让T2噬菌体侵染 N标记的大肠杆菌,并最终在噬菌体DNA中检测到 N,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3)大肠杆菌的一个S基因片段中共有2 000个碱基,若该基因片段的一条链中含有腺嘌呤200个,胸腺嘧啶120个,则以该链为模板链转录形成的mRNA中最多含有 个尿嘧啶。该基因片段复制3次,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个。
若用 P标记1个S基因片段后,让其在不含 P的环境中复制5次,则子代DNA分子中含有 P的有 个。
20.(10分)核基因 P53 是细胞的“基因组卫士”。当人体细胞DNA受损时,P53 基因被激活,通过图示相关途径最终修复或清除受损DNA,从而保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 过程,该过程通常包括 两个步骤,②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①过程涉及的 RNA有 。
(2)细胞中IncRNA是 酶催化的产物,IncRNA之所以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是因为它不能作为 的模板,但其在细胞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3)图中P53蛋白可启动修复酶系统,从而对受损伤的DNA 进行修复。据图分析,P53蛋白还具有 的功能。
21.(10分)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进化出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填“是”或“否”)。
(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 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 和 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
由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 水平的证据。
22.(14分)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蝴蝶的黑色翅和正常色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黑色翅雌性与正常色翅雄性个体杂交,F 的表型及比例为黑色翅雌性:正常色翅雌性:黑色翅雄性:正常色翅雄性=1:1:1:1,让F 中正常色翅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均表现为正常色翅。回答下列问题(以下问题均不考虑 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蝴蝶的翅色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 ,基因 A、a位于 (填“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
(2)该种蝴蝶的正常色翅有栗色和黄色两种突变类型,且栗色和黄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当黑色翅基因存在时,栗色和黄色这对等位基因不表达。两只黑色翅雌雄个体杂交,F 雄性个体中黑色翅:栗色翅=3:1,雌性个体中黑色翅:栗色翅:黄色翅=6:1:1。基因B、b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这两只亲本蝴蝶的基因型组合为 。
(3)实验小组在F 中偶然发现1只透明翅雌性突变体,研究发现,当突变基因c纯合时个体表现为透明翅,当基因C存在时个体表现为有色翅(黑色、栗色或黄色)。请完善下面实验方案以及预期结果,判断基因c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上。
①实验方案:
让该透明翅雌性突变体和有色翅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 ,让F 的雌雄个体杂交,观察F 的翅色。
②预期结果:
若 ,则基因c位于常染色体上;若 ,则基因c位于Z染色体上。
23.(13分)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为探索其致病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2箭头处C/T的含义为一个基因编码链该位点为C,另一个基因编码链该位点为T;C的含义为个体中两个基因的编码链该位点均为C
(1)图1为某不育女性家族系谱图,图2为家族成员该对等位基因的两条编码链部分测序结果。由图可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 ,Ⅱ-1卵母细胞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 。
(2)可判断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 性性状,依据是 。
(3)5号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
(4)遗传病的类型多种多样,如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 遗传病,它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是 ;若一个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和一个正常人结婚,假如21三体综合征的患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多余的一条21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一极,进而使减数分裂能够继续进行,其产生的配子均可正常参与受精作用。那么他们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