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初升高历史统编版教材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12)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初升高历史统编版教材衔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4 09: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衔接: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推翻了元朝。
2.政治制度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为加强皇权。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①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职责:明成祖设立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皇帝拥有“批红”权。
③地位:秘书机构。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影响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倭寇骚扰
(1)背景: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解决: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3.欧洲殖民者东来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①背景: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
②表现:鞑靼和瓦剌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③解决: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清朝崛起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他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其子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朝灭亡
①原因: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②过程: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①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习题衔接:
1.《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
2.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康熙帝也曾在谈话中抱怨“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枢决策机构的弱化 B.对商人生活的向往
C.官僚集团的怠政 D.对帝王生活的厌倦
3.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
A.彰显皇权独尊 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
C.统一服饰文化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北方的军事防御 B.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D.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
5.明初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权,官阶为正一品,内阁有时凌驾于六部(正二品)之上,有的大学士被比喻为宰相。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内阁拥有了决策权 B.内阁侵权皇权旁落
C.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D.皇权专制得到强化
6.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郑和船队( )
A.开创了东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线 B.表明海外贸易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C.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体现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
7.从明朝正德时期焦芳起,阁臣开始兼有吏部尚书之例,至隆庆年间高拱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竟达三年,直接侵夺部权。此间虽然内阁的地位渐隆,但六部仍然受到皇帝的眷顾,有时在参与机要上竟获得比内阁更多的信任。由是内阁、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这( )
A.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B.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加剧了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
8.“钦差”是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钦差的派遣(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 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 D.缓解了朝廷内部矛盾
9.明中后期,基于地域平衡理念,吏部各司的司官每省各有定额,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后来这一现象逐渐蔓延至巡抚、提学、科道、翰林、部属等官缺,各省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逐渐增强。该现象( )
A.适应了科举分地定额取士的现实 B.体现了官僚政治生态的恶化
C.表明中央政府政治权威逐渐衰落 D.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10.嘉靖中期,俞大猷因倭乱向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必责巡海道来驻漳州,令能干府官一员亲诣沿海乡村挨门报丁。……一家为非,罪连一甲,一甲为非,罪连一乡;一甲有难,一乡救之,一乡有难,邻乡救之”。这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治安形势严峻 B.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混乱
C.士人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朝贡体系主导地位受冲击
11.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频发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材料说明( )
A.明朝政府对东南沿海的治理能力下降
B.明朝政府根据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
C.日本武士的入侵加剧了沿海倭患程度
D.海禁严重影响了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
12.明代卫所根据各地防卫和战略需要而设置,有的设在未有正式行政区划的地域,有的则在府州县境内。卫所军士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卫所官。这表明,卫所的设置( )
A.确保了明朝的长期稳定 B.扩大了农耕区域的范围
C.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3.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满清官修史书《明史》记载张献忠“屠蜀”“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千里如烟,空如大漠”。近年来有学者运用了大量地方志史料、民间实录等史料得出结论,张献忠“屠蜀”是重大历史冤案,是清朝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和博取民心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罪。由此可知,下列选项中合理的是( )
A.历史真相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 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争议性
C.地方志史料比官修史书更可靠 D.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甄别与运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行使宰相的职权,讨论国家政事。同时,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工作开展、各项审议和批准工作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就促进了皇权的强化,利于最大限度控制政令失误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裴海鑫《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思考》
材料二 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摘编自胡春根《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废相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看法。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即文莱,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即大葛兰,明史误为两国,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琐里、琐里(即西洋琐里,明史误为两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境内)、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马尔代夫群岛)、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与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东北岸索马里境内)、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摘自《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历史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中某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以明清两位皇帝的感叹设置学习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运用明清政治制度变化的相关内容解答。从材料来看,两则材料都体现的是皇帝对繁重政务工作的抱怨和无奈,这在之前的历史时期是比较少见的,那么此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中枢机构职能的弱化,明太祖时期废除实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皇帝的政务工作成倍增加,而六部等承担具体事务的部门是无权参与决策的,中枢决策制度缺失,皇帝负担激增。清朝皇帝以乾纲独断为家法,以勤政著称,将一切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中枢决策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内阁等中枢秘书机制被架空,因此选择A项。
3.答案:B
解析: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对不同群体的服饰进行了规定,尤其禁止与蒙古等少数民族相关的服饰、语言、发型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恢复华夏文化凸显其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角色,树立政权的合法性,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皇帝在服饰方面的与众不同,所以不能说其做法的目的是彰显皇权独尊,排除A项;统一服饰与统一服饰文化不等同,且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恢复汉族的冠服,减少蒙古族服饰和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区,地理位置更有利于应对北方和西北方向游牧民族的威胁,加强对北边的军事防御,从而更有效地维持国家的安全,A项正确;明朝南方经济地位是全国经济重心,不会因为迁都北京而削弱南方经济地位,排除B项;北京是华北平原内陆地区,与海上贸易无关,排除C项;迁都北京不是民族的迁徙,而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军事威胁,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并不能改变民族分布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权,官阶为正一品,内阁有时凌驾于六部(正二品)之上,有的大学士被比喻为宰相。”可知,材料主要讲内阁大学士官品升高,实际权力变大,内阁权势变大,实质是皇权专制的加强,内阁依附于皇权,D项正确;内阁是秘书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排除A项;内阁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实质是皇权的加强,并非皇权旁落,排除B项;明朝废除了丞相,排除C。故选:D。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郑和船队规模大,船只数量多,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体现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故选D项。郑和船队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线,排除A项;郑和船队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C项;明朝海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
7.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由于内阁和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会影响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A,D两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钦差较多,不仅派往地方,也派往京城,这说明明代重视钦差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钦差秉承皇命,能够快速的决断事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钦差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不是正式官名,因此不是官员上升的通道,排除A项;C项表述中,“中枢机构的异化”材料无法体现,钦差不属于中枢机构,排除C项;明代有派遣至地方的钦差,因此其并非为了解决朝廷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各省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逐渐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增强了官僚群体中的小集体意识,易出现结党营私现象,不同官僚集体之间的矛盾也易被激化,是官僚政治生态恶化的表现,B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材料,俞大猷向朱纨建议在漳州府实行保甲法,以应对倭乱问题。从俞大猷提出要实施保甲法来看,这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确实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倭寇的侵扰,使得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和控制,A项正确;题目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内部的社会秩序状况,排除B项;俞大猷等官员对于海防的关注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重视,但这并不是题目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朝贡体系指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题目并没有提到关于朝贡体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年,为防范倭寇与东南沿海反明势力勾结,朱元璋下诏实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对鞑靼部落进犯和倭患双重打击,为增加财政收入,明穆宗放宽对沿海民间贸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据实际统治需要调整海洋政策,B项正确;明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力减弱与“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等不符,排除A项;日本武士入侵加剧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C项;海禁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调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卫所将守备与屯田结合,军士轮流承担军事与生产任务,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保障军需,这种兵农结合、自给自足的模式直接体现了古代“寓兵于农”的军事思想,即士兵平时务农、战时作战,C项正确;“确保了明朝的长期稳定”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军士屯田,未涉及开拓新农耕区域,“扩大了农耕区域的范围”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卫所在地方权力膨胀至割据的隐患,且卫所是明代加强军事防卫的设置,与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对于张献忠“屠蜀”这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记载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表明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的别与运用,D项正确;历史真相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排除A项;不能说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争议性,有些历史事件虽然没有实物印证,但通过多种史料的相互印证和逻辑推理,也可以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排除B项:不能简单地认定地方志史料就一定比官修史书更可靠,不同类型的史料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需要综合分析和判断,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1)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封建官僚体系的完善;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决策。
(2)实质:皇权的加强。评析:材料二的看法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积极意义,认为宰相制度的废除,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没有看到其消极影响,如皇帝专权,容易造成决策偏差,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唐朝,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行使宰相的职权,讨论国家政事……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就促进了皇权的强化”可知,相权被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根据材料一“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可知,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封建官僚体系的完善;根据材料一“利于最大限度控制政令失误问题的出现”可知,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决策。
(2)实质:根据材料二“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枚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可知,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材料二只讲到了废除宰相对于加强皇权的积极意义,但是没提及废除宰相制度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故材料二的观点是片面的。评析:材料二的看法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积极意义,认为宰相制度的废除,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皇权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宰相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容易造成决策偏差,国家兴荣辱兴衰取决于皇帝个人素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皇帝统辖六部,皇帝的个人精力和专业素养有限,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处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等。
15.答案:(1)名称:郑和下西洋。特点: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为目的;后来未能持续;耗费巨大;起到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影响的作用。
(2)【示例】特点: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朝国力的增强;航海经验的积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奠基;朝廷的支持。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国”可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为郑和下西洋。特点:根据材料“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国”可知,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根据材料“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可知,耗费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郑和下西洋起到了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影响的作用。
(2)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明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家实力强大,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此外,明朝在航海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同时航海技术也不断进步,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条件。最后,明朝皇帝对远洋航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