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4 16: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4张PPT。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今天让我们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导入新课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引发我们欣赏和探访的兴趣学习目标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大孤山:
在鄱pó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烽火矶澎浪矶 迎山而上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等十余处景点,每一景点都有其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其中山上启秀寺(始建于唐,重建于北宋)。 矶 jī
燧 suì
窦 dòu
潦 lǎo
巉 chán
上干云霄 gān
榭 xiè鹘 hú
抟 tuán
蠡 lǐ
葭 jiā
赪 chēng
湓 pén
汲 jí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样子 ……的样子 但是 这样 A、然
(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用 用 用 而且 因为 B、?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组词,的 代词,它 语音助词,无义 宾语前置倒装标志这 C、?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
(5)之二虫又何知罢了 表顺接 表并列 表转折 你、你的 D、而
(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晚:名作状 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上:向上,名作状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
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
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
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
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经过设置是,动词高耸抛锚动作形孔、洞不同红藤绿蔓覆盖缠绕镶嵌这很慢水位下降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大不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水位下降,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
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
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
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
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防守所有 这类名作动,闻名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直冲相比诚然、的确最优美的地方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防守的士兵。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扬名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向上直冲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
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
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
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
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只是太状语后置句
以楼观亭榭稍饰山水景色辉映山脚下写着曾经修葺美丽风景即使大概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来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加以修缮,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
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
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贩货的行商放荡传话的人于是说这样停靠天下着小雨时隐时现尽情享受优美的风景徘徊刚刚抓往东南守庙的人栖息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 于是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极尽登山临水(游览名胜)的美好,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雄健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
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
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
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
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第二天系上不一会儿晴泛舟才样子;
像虽然不可比很却茫茫无际奇观长江西路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大概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
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
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
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
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
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汲取澄清才划分界限混淆州府管辖是名作状,像墙壁一样红色今天被大风阻挡不能前进用逆流而上 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取饮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拉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船被风阻不能行进,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内容分析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第一段:写烽火矶一带的景物特色,是为了与下文的小孤山进行对比。
第二段:写从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的景物特色,把读者引入胜境。
第三段:第二天从彭蠡口至盆浦口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一带的景物特色。
本文的行文思路2.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另一方面,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如何描写烽火矶舟中远望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突兀而已” 陆游离乡入蜀,志在雪国耻,复中原。

作者饱览长江名胜风景的同时,还用战略眼光对长江沿岸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考察。
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因此长江沿岸留有不少历代战争的遗迹。在这些历代战争遗迹中,尤其是以峭壁临江的石矶最为突出。它们峭拔峥嵘,兀立于江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往往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或通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宋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他们南侵的野心,因而长江又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一些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都驻扎上南宋的军队。 3、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4、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5、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
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6、三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7、三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8、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9、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游 记景物2,议论抒情3,传说,前人诗句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A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多角度)B注意景点间的联系:均与江水晖映 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 体现作者的情趣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具有思想深度?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3、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4、勾画二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8、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9、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是写景。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游 记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烽火矶:峭石:小孤山:彭泽都昌:大孤山: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这些景物?游 记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烽火矶:峭石:小孤山:大孤山:点面结合 比喻比较 想象衬托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文章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色?游 记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C,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D,引用传说,前人诗句烽火矶:峭石:小孤山:彭泽都昌:大孤山:点面结合 比喻烘托比较 想象A,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B,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 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增强文化底蕴衬托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思情。 主旨《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名句 《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jiān)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课堂练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B、沙洲葭苇(jiā?)
?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C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B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抛江 嵌岩窦穴
迥异 如宝装屏风
潦缩 巉然孤起
上干云霄 信造化之尤物也
饰以楼观亭榭 与江山相发挥
西麓 舟人指点岸如赪
尝加营葺 徙倚久之而归
俄复开霁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每汲用 岸上赤而壁立 重点字词幸
(1)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5)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副词,幸而
动词,宠幸
副词,幸好
动词,希望
形容词,幸运,幸福信
(1)信造化之尤物也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也以信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的确
形容词,诚实
名词,信用
名词,信物
副词,随意胜
(1)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作名词,优美的景色
Sheng动词, 经得起
动词,胜过
形容词,优美,好
形容词,尽,完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用用而且因为 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语音助词,无义
无义 这而
(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罢了) (表顺接) (表并列)
(表转折)
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晚:名作状 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上:向上,名作状 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zhào)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huán),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
搀:参。
烟:远望迷濛之状。
鬟:本是妇女发髻的一种式样,这里用来比拟两山
峰峦的形象。
晓镜:指江水清而平。
估客:一作贾客,商人。 诗文有别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写作背景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