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3课《项羽之死》 (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新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教学课件:第3课《项羽之死》 (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4 16: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导入新课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项羽之死迁马司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重点:
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难点:?
体味司马迁情感内涵,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项羽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史记·项羽本纪》世出名门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男儿志四方
岂久困泥沙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扛鼎图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 《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意气如飞熊,
腰间宝剑双白虹。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分析归纳:1.第一段写什么?2.主要情节是什么?慷慨悲歌文本研读安徽省灵壁县垓下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3.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4.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末到伤心处!一代英豪,西楚霸王,此刻豪啕大哭,泪人一般,除了表明他大丈夫亦情绵绵外,也说明他们到了人生最低谷时,陷入了绝境!
5.“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这样写为了表现和衬托:
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

比较:“巨鹿之战”一节,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莫敢”与“莫能”虞姬和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分析归纳:1.第二段写什么?垓下突围被困东城2.突围结果怎样?决意快战3.从第2段中可见项羽怎样的性格?自负 勇武4.哪写到他的自负了?如此惨败,不是己错。天要亡我,事实可佐。战无不胜,那就是我。5.哪写到他的勇武了?身陷东城重围中,到处尽是汉家兵。二十八骑毫不惧,三胜劲敌多轻松!此人若非勇武者,早就钻进耗子洞。难点置疑:田父为何故意给其指错路?A.田父是刘邦的人B.田父被吓蒙了,说错方位C.项羽不被人民拥戴D.纯属偶然,并无深意E.天欲亡项,非人力可为C,本文虽表现了作者对项羽的敬意,但作者也委婉地表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东城快战分析归纳:1.第三段写什么?2.写了几次行动?怎样写的,欲表现什么? —— 皆披靡第一次:项羽 ——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 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 羽 ——嗔目叱之赤泉侯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作者是怎样写人的?表现了项羽的什么?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目的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③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有什么作用吗? 3.快战是不是为了胜利? 能不能改成“决战”? 无关胜利,不为结果。斩将、刈旗,再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快战”,痛快地为保住一世英名而战。如果改成“决战”,就是鱼死网破的味道,那种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4.如何理解“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提示:
“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其实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申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天命还是人为?
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残暴、贪婪、骄傲自满、 心胸狭窄等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项羽最得意之战: 项羽召黥(qí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残忍暴戾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所过无不残破。成败史迹回顾 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会:
坐失良机放虎归山,埋下悲剧种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慷慨悲怆乌江自刎拒渡
赠马
赐头知耻重义重情重义
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王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相互踩踏争抢项羽的尸体,相杀者数十人。相互拼死的有好几十人。到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争得一肢体。[补充]乌江峡谷乌江腾龙峡写作 · 特色本文写人有哪些特色?1.描写人物细腻传神2.通过对比和衬托描写人物3.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人物4.融个人爱憎寓含蓄叙事之中——春秋笔法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1.名人大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或许还有希望分析入手。杜牧身处晚唐,却想要挽回盛唐气势。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王安石身处北宋,看到社会积贫积弱现实对北宋收复中原不抱希望,借以讽刺朝廷不思恢复的本质。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仰。反映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唯物史观。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是真正的爷们!即使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厄运,项羽仍然是是“硬汉子”,是失败的英雄。她始终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胡曾认为:
项羽面对一败涂地的局势,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只是羞耻之心让他死了重起兵之念。指出了项羽沽名钓誉、徒有虚名的虚荣心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当时形势所迷惑。项王三尺剑,千古共英风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列传》)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作者的观点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列传》)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夸)功伐(功绩)”导致了他的悲剧。2.你能否看出作者对项羽是憎呢,还是恶呢? 司马迁曾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作者的观点总 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