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语文考点(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语文考点(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7:22:44

文档简介

【新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公开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
标识可用于各地区各部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及相关外事活动用品制作。
【考点分析】
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
【试题练习】
1.下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3日公开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本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数字之外的任何两个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答案:示例:
①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力量,代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固防线和不屈精神。
②橄榄枝:寓意和平,体现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契合反法西斯战争捍卫和平的主旨。
③光辉(弧形元素):象征胜利的光芒,寓意铭记抗战胜利的荣耀,彰显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历程。
解析:首先明确标识中的所有非数字元素,即长城、橄榄枝、光辉这三个元素。然后选择其中任意两个要素进行描述,确保语意简明且句子通顺。
【新闻内容】
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
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浴血奋战 民族壮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点燃法西斯在世界扩张的第一把战火。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行径采取纵容退让的绥靖政策时,中国最先举起反侵略的旗帜,并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面对日本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采用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壮举,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罪恶图谋,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一寸山河一寸血。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下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军民顽强抗战,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消耗了日本大量军力和国力;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投降日军的总和。在这背后,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在其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中指出:“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梦想,也承载着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它的成败不仅决定着中国的走向,也决定着世界的走向。
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持久抗战,不仅为苏联、美国、英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还为同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战场牢牢捆住了日军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沼无法抽身,有力遏止了日军“北进”的企图,严重迟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使轴心国在二战期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支援与配合,对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减轻战争压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积极配合了美英盟军在欧洲作战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斯大林盛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极大困难条件下,不仅坚持对日本军国主义艰苦作战,还应英方的请求,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以6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沉重打击了日军,直接支援配合了盟军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对朝鲜抗日力量给予经济和政治支持,还将朝鲜抗日武装力量编入中国军队序列作战,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抗战减轻了日军对越南等国的军事压力,为越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支持,使越南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人民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中心和旗帜,不仅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斗争与民族解放给予了积极支持,形成的抗战精神也激励着遭受侵略的国家不畏强敌、抵抗侵略,极大鼓舞着这些国家抗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命运与共 共创未来
全世界人民并肩战斗、团结合作,凝聚起战胜法西斯的强大力量,二战后各国携手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7年3月,毛泽东同志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道,“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积极号召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和战胜法西斯,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强力推动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同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印度、印尼、菲律宾、缅甸、泰国、朝鲜、越南等国代表出席了大会。1942年1月,中、美、英、苏领衔,世界26个与法西斯斗争的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加快战争胜利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对构建战后和平与安全机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早在1939年,中国就提出要为战后“建立一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而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多次召开首脑会议,颁布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为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始终是这些重要国际会议的主要参与国。在筹建联合国和制定《联合国宪章》过程中,中国积极争取实现公平正义、民族解放和国家平等,多项建议写进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80年前的浩劫警示人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会把人类推向深渊,穷兵黩武和强权独霸只能带领人类走向黑暗。80年后的今天,二战硝烟早已散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根除,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甚嚣尘上,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捍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这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好纪念,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遭受过外敌蹂躏、经历过战争磨难的人们,更懂得正义的价值、和平的珍贵。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如何更好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应对百年变局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公理、维护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推进者、捍卫者。
大事记
评说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毛泽东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经过战争的那一代人知道,纪念那些没有从战争中归来的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伊丽莎白二世
如果没有历史的指引,我们将迷失未来的方向。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建造一个进步、自由的世界,并由他们延续下去。
——希拉克
人们应对二战的可怕后果保持清醒记忆,正视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责任,致力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安全。
——施罗德
【考点分析】
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面对日本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下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80年前的浩劫警示人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会把人类推向深渊,穷兵黩武和强权独霸只能带领人类走向黑暗。80年后的今天,二战硝烟早已散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公理、维护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推进者、捍卫者。
【试题练习】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网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了“红色云展厅”项目,以AI技术为核心对文物展出进行智慧升级。②在“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上,该项目对抗战文物的活化展示备受瞩目。③通过AI技术复原,让锈迹斑斑的抬杆枪以动态影像重现当年【甲】的战斗场景。④通过多模态交互动态叙事,让静卧在飞虎队遗址公园的C-47A运输机“重返”峥嵘岁月里的驼峰航线。⑤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呈现方式使红色故事传递出【乙】的力量,重建了当代观众与历史记忆的情感连接。⑥从烽火连天到数字时代,技术赋能让历史变得【丙】。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画线句有语病。 B.②句中的“备受”使用得当。
C.③④两句中的“让”应该删除。 D.⑥句中的“烽火连天”运用恰当。
答案:D
解析:A.正确。①句:结构混乱。“是”与“之际”句式杂糅,应改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B.正确。“备受”意为“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或礼遇”,在②句中表示“抗战文物的活化展示”在“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用词恰当。
C.正确。③④句“通过AI技术复原,让……”“通过多模态交互,让……”中“通过”与“让”搭配导致主语残缺,删除“让”可恢复主语。
D.“运用恰当”错误。“烽火连天”形容战争激烈,战火蔓延至整个天空。在⑥句中,它与“数字时代”形成对比,表示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技术变迁,但用于修饰“从……到……”的时空跨越时,需搭配具体名词(如“烽火连天的岁月”)。此处用法不当。故选D。
3.下列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 )
A.【甲】触目惊心 【乙】跃然纸上 【丙】震撼人心
B.【甲】感人肺腑 【乙】扣人心弦 【丙】沁人心脾
C.【甲】惊心动魄 【乙】直抵人心 【丙】可触可感
D.【甲】直抵人心 【乙】惊心动魄 【丙】感人肺腑
答案:C
解析:【甲】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震动(侧重视觉冲击与强烈反差,含一定负面或惨烈色彩,如“事故现场触目惊心”。
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侧重情感共鸣,如“故事感人肺腑”)。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侧重场景或经历的紧张、震撼,如“惊心动魄的战斗”)。
直抵人心:直接抵达内心深处(侧重情感或道理的直击性,如“话语直抵人心”)。
甲处修饰“战斗场景”,需体现战争的激烈与震撼。“触目惊心”偏惨烈,“感人肺腑”“直抵人心”侧重情感而非场景,均不匹配,“惊心动魄”最贴合“动态影像重现战斗”的紧张画面感,应填“惊心动魄”。
【乙】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生动逼真,仿佛出现在纸上(限于文字或艺术表现,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侧重情节或情感的吸引力,如“剧情扣人心弦”)。
直抵人心:同上。
惊心动魄:同上。
乙处形容红色故事传递的“力量”,需体现其跨越时空、直击当代人内心的特质。“直抵人心”强调情感直达内心,与“重建情感连接”呼应;“跃然纸上”限于文字,“扣人心弦”侧重吸引力,均不如“直抵人心”精准。应填“直抵人心”。
【丙】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极大(侧重强烈冲击,如“场面震撼人心”)。
沁人心脾:形容清新、舒适的感觉(多与气味、环境相关,如“花香沁人心脾”)。
可触可感: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形容事物具体真实,能被切实体会,如“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感人肺腑:同上。
丙处呼应“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呈现”需体现技术让历史从抽象变得具体。“可触可感”强调具体可感知,与“数字化使历史具象化”的语境契合;“震撼人心”较抽象,“沁人心脾”“感人肺腑”均不贴合“技术赋能”的具体效果。应填“可触可感”。
故选C。
4.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生会将联合校广播站举办“铭记历史,传颂英雄”的主题朗诵活动。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动员同学们踊跃参加。要求:语言简练,有号召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校学生会与广播站将举办主题朗诵活动。用声音回溯往昔,以朗诵缅怀先烈。期待同学们踊跃参与,讲述英雄故事,传承伟大精神,让英雄的光芒照亮青春!
学生会、校广播站
2025年×月×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支援英军保卫滇缅公路。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出发前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不仅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材料三:
1942年元月九日
晨起率官佐晨操后,即往金鸡村看X团,到后巡视三温泉,拜谒武侯点将台,不禁低徊仰止。相传保山为汉时永昌府,孟获造反,首围永昌,而永昌吕凯协助防守,迨武侯军到,始解其围,而吕凯即金鸡村人,武侯亦遂驻于此,点将遗迹,想为阅兵及分配任务之处所耳。武侯武功,震耀西南至今犹多神迹,缅人畏之更甚,甚有魏武侯还在者,一想武侯则目怵心悸。反观我国抗战四年有半,而尚未使倭寇帖耳,真愧对武侯矣。
(摘编自《戴安澜将军日记》)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其胜利彻底终结了列强侵华历史。
B.材料一列举杨靖宇、戴安澜等英雄,意在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必胜信念和社会动员广度均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D.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答案:D
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安澜通过组织官兵背诵《满江红》《过零丁洋》,将爱国精神融入军事训练,激发官兵斗志。
B.戴安澜与《自由报》记者宗祺仁的交往体现了他摒弃党派偏见、团结爱国人士的抗战理念。
C.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因英军撤离、援军未至而孤军奋战,最终率部成功突围撤回国内。
D.史迪威评价戴安澜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第一人”,侧面印证其卓越军事贡献。
答案:C
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论述与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为政论性文字,高度概括抗战的历史意义,并将戴安澜等英雄置于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中。
B.材料二以传记笔法详述戴安澜的抗战事迹,突出其爱国精神与军事才能,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
C.材料三引用戴安澜日记,通过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自省,展现其以历史为镜、矢志报国的情怀。
D.三则材料均以戴安澜为核心展开,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评价,材料二重事迹,材料三重心理。
答案:D
8.周恩来总理题词称赞戴安澜将军是“民族之雄”,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戴安澜将军被视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答案:①炽热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②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功。
③超越党派的团结意识。
④国际视野与历史责任感。
⑤以身殉国的崇高牺牲。
解析:戴安澜通过组织官兵诵读经典、以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激励将士,并立誓“宁战死不苟生”,彰显精忠报国的信念,体现了“炽热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东瓜保卫战中以少抗多、重创日军,获史迪威“立功异域第一人”赞誉,日军亦叹服其顽强斗志,凸显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功”;主动团结宗祺仁等爱国人士,践行国共合作抗日理念,体现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襟,体现了“超越党派的团结意识”;远征缅甸时以“扬威国外,藉伸正义”为志,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中的英雄传统,体现了“国际视野与历史责任感”;重伤弥留之际仍心系部队回国路线,最终以生命践行“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的誓言,感动国内外,付出了“以身殉国的崇高牺牲”。
9.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将于8月召开,大会主席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发言,请结合以上材料拟写发言提纲。
答案:结论:中国抗战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从两者关系来看,中国抗战做为东部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展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
②从过程来看,中国抗战对法西斯战争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牵制作用。
③从影响来看,中国抗战将领得到国际认可与高度历史评价。
④从意义来看,抗战是为维护人类正义的战争;抗战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华文化传统与抗战意志彰显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的精神觉醒与民族凝聚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从结果来看,中国抗战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的组成部分。
解析:①“规模最大”,中国是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战历时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牺牲最多”,军民伤亡超3500万,远超欧洲战场。②戴安澜率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支援英军保卫滇缅公路,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牵制其主力无法全力投入太平洋战场。③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史迪威称其“近代立功异域第一人”,日军战后承认其部队“战斗意志旺盛”,毛泽东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国共两党及国际社会共同认可其贡献。④戴安澜以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激励官兵,以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自勉,材料一指出抗战“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铸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无名烈士墓前的碑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仍在诉说着这段历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让历史的记忆不褪色,让精神的火炬永相传,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铭记与传承:历史的刻痕与精神的丰碑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声名,不为大众熟知,但其事迹与精神却是民族之魂,不可磨灭。在岁月的流转里,我们需铭记,有些名字可以被遗忘,但英烈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永远不可遗忘。
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记录着民族的荣光与伤痛。董存瑞在隆化战斗中,面对敌人的暗堡,毫不犹豫地用身体作支架,托起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索,以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的壮举,是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坚定追求。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珍贵财富。同样,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将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杨靖宇将军在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震撼人心的事实,彰显了英烈们对民族的忠诚与担当。铭记这些历史,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传承精神,是为了铸就民族的脊梁。英烈们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号角。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那“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还有雷锋,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传承这些精神,我们能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缅怀先烈,是为了明确肩负的使命。先烈们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与幸福。在新时代,我们应以先烈为榜样,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英烈精神,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在各自的领域中,像英烈们一样,勇于担当,敢于奉献。面对困难与挑战,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被遗忘的或许只是名字,但不可遗忘的是英烈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让我们以铭记历史为墨,以传承精神为笔,以缅怀先烈为纸,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让英烈们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解析:【审题立意】
被遗忘的名字背后是不可遗忘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记忆是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在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让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被铭记,传承文明的火种。【新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公开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
标识可用于各地区各部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环境布置、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及相关外事活动用品制作。
【考点分析】
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
【试题练习】
1.下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3日公开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本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数字之外的任何两个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新闻内容】
东方主战场的巨大贡献
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浴血奋战 民族壮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点燃法西斯在世界扩张的第一把战火。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行径采取纵容退让的绥靖政策时,中国最先举起反侵略的旗帜,并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大规模战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面对日本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采用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壮举,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罪恶图谋,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一寸山河一寸血。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下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军民顽强抗战,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消耗了日本大量军力和国力;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投降日军的总和。在这背后,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在其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中指出:“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梦想,也承载着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它的成败不仅决定着中国的走向,也决定着世界的走向。
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持久抗战,不仅为苏联、美国、英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还为同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战场牢牢捆住了日军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沼无法抽身,有力遏止了日军“北进”的企图,严重迟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使轴心国在二战期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支援与配合,对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减轻战争压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积极配合了美英盟军在欧洲作战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斯大林盛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极大困难条件下,不仅坚持对日本军国主义艰苦作战,还应英方的请求,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以6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沉重打击了日军,直接支援配合了盟军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对朝鲜抗日力量给予经济和政治支持,还将朝鲜抗日武装力量编入中国军队序列作战,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抗战减轻了日军对越南等国的军事压力,为越南人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支持,使越南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人民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中心和旗帜,不仅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斗争与民族解放给予了积极支持,形成的抗战精神也激励着遭受侵略的国家不畏强敌、抵抗侵略,极大鼓舞着这些国家抗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命运与共 共创未来
全世界人民并肩战斗、团结合作,凝聚起战胜法西斯的强大力量,二战后各国携手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7年3月,毛泽东同志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道,“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积极号召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和战胜法西斯,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强力推动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同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印度、印尼、菲律宾、缅甸、泰国、朝鲜、越南等国代表出席了大会。1942年1月,中、美、英、苏领衔,世界26个与法西斯斗争的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加快战争胜利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对构建战后和平与安全机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早在1939年,中国就提出要为战后“建立一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而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多次召开首脑会议,颁布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为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始终是这些重要国际会议的主要参与国。在筹建联合国和制定《联合国宪章》过程中,中国积极争取实现公平正义、民族解放和国家平等,多项建议写进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80年前的浩劫警示人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会把人类推向深渊,穷兵黩武和强权独霸只能带领人类走向黑暗。80年后的今天,二战硝烟早已散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根除,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甚嚣尘上,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捍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这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好纪念,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遭受过外敌蹂躏、经历过战争磨难的人们,更懂得正义的价值、和平的珍贵。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如何更好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应对百年变局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主张,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公理、维护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推进者、捍卫者。
大事记
评说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毛泽东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时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经过战争的那一代人知道,纪念那些没有从战争中归来的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伊丽莎白二世
如果没有历史的指引,我们将迷失未来的方向。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建造一个进步、自由的世界,并由他们延续下去。
——希拉克
人们应对二战的可怕后果保持清醒记忆,正视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责任,致力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安全。
——施罗德
【考点分析】
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我们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面对日本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下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80年前的浩劫警示人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会把人类推向深渊,穷兵黩武和强权独霸只能带领人类走向黑暗。80年后的今天,二战硝烟早已散去,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国际公理、维护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推进者、捍卫者。
【试题练习】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网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了“红色云展厅”项目,以AI技术为核心对文物展出进行智慧升级。②在“人机共创·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上,该项目对抗战文物的活化展示备受瞩目。③通过AI技术复原,让锈迹斑斑的抬杆枪以动态影像重现当年【甲】的战斗场景。④通过多模态交互动态叙事,让静卧在飞虎队遗址公园的C-47A运输机“重返”峥嵘岁月里的驼峰航线。⑤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呈现方式使红色故事传递出【乙】的力量,重建了当代观众与历史记忆的情感连接。⑥从烽火连天到数字时代,技术赋能让历史变得【丙】。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画线句有语病。 B.②句中的“备受”使用得当。
C.③④两句中的“让”应该删除。 D.⑥句中的“烽火连天”运用恰当。
3.下列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 )
A.【甲】触目惊心 【乙】跃然纸上 【丙】震撼人心
B.【甲】感人肺腑 【乙】扣人心弦 【丙】沁人心脾
C.【甲】惊心动魄 【乙】直抵人心 【丙】可触可感
D.【甲】直抵人心 【乙】惊心动魄 【丙】感人肺腑
4.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生会将联合校广播站举办“铭记历史,传颂英雄”的主题朗诵活动。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动员同学们踊跃参加。要求:语言简练,有号召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支援英军保卫滇缅公路。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出发前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不仅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材料三:
1942年元月九日
晨起率官佐晨操后,即往金鸡村看X团,到后巡视三温泉,拜谒武侯点将台,不禁低徊仰止。相传保山为汉时永昌府,孟获造反,首围永昌,而永昌吕凯协助防守,迨武侯军到,始解其围,而吕凯即金鸡村人,武侯亦遂驻于此,点将遗迹,想为阅兵及分配任务之处所耳。武侯武功,震耀西南至今犹多神迹,缅人畏之更甚,甚有魏武侯还在者,一想武侯则目怵心悸。反观我国抗战四年有半,而尚未使倭寇帖耳,真愧对武侯矣。
(摘编自《戴安澜将军日记》)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其胜利彻底终结了列强侵华历史。
B.材料一列举杨靖宇、戴安澜等英雄,意在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抗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必胜信念和社会动员广度均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D.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安澜通过组织官兵背诵《满江红》《过零丁洋》,将爱国精神融入军事训练,激发官兵斗志。
B.戴安澜与《自由报》记者宗祺仁的交往体现了他摒弃党派偏见、团结爱国人士的抗战理念。
C.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因英军撤离、援军未至而孤军奋战,最终率部成功突围撤回国内。
D.史迪威评价戴安澜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第一人”,侧面印证其卓越军事贡献。
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论述与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为政论性文字,高度概括抗战的历史意义,并将戴安澜等英雄置于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中。
B.材料二以传记笔法详述戴安澜的抗战事迹,突出其爱国精神与军事才能,兼具史料性与文学性。
C.材料三引用戴安澜日记,通过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自省,展现其以历史为镜、矢志报国的情怀。
D.三则材料均以戴安澜为核心展开,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评价,材料二重事迹,材料三重心理。
8.周恩来总理题词称赞戴安澜将军是“民族之雄”,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戴安澜将军被视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9.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将于8月召开,大会主席邀请你作为中国代表,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发言,请结合以上材料拟写发言提纲。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铸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无名烈士墓前的碑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仍在诉说着这段历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让历史的记忆不褪色,让精神的火炬永相传,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