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透镜和视觉(第四课时)
一、选择题
1.在人脑获得的全部外界信息中,约有95%以上来自视觉,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下列关于眼与视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瞳孔的大小由虹膜的扩张或缩小所控制,人从光下走到黑暗处,瞳孔变小
B.无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
C.感光细胞存在于眼球的视网膜上
D.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玩手机容易引发近视
2.人体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平面镜
3.在下列结构中,形成物像和视觉的分别是( )
A.角膜和晶状体 B.晶状体和视网膜
C.晶状体和视觉中枢 D.视网膜和视觉中枢
4.如图是眼睛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
B.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②
C.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④
D.近视眼的眼球前后径过短,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5.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符合题意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了研究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方法,小明用凸透镜、凹透镜和光屏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使像恰好成在光屏上。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去掉凹透镜,则像会( )
A.成像在光屏左边
B.成像在光屏右边
C.无法成像
D.成像在光屏上
7.正常人的眼睛在水中看物体会一片模糊,因为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就明显减小,关于在水中看清物体,有下列说法:
①高度远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②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眼观察远处物体时,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
B.甲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C.乙图为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D.乙图为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
9.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 )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
10.如图甲是用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具模拟人体眼球成像原理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眼球模型,晶状体相当于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当人从看清近处物体渐渐转为看清远处物体时,折光能力渐渐变弱,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实验中蜡烛从两倍焦距处逐步靠近凸透镜时,此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更换焦距更大的凸透镜
B.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
C.将光屏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D.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
二、填空题
11.当人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瞳孔就变 ,以减少光量;当人从阳光下走到暗室时,瞳孔就会变 。(选填“大”或“小”)
12.如图所示是眼球的结构模型,角膜、房水、玻璃体等组成了眼球折光系统,相当于 镜。用眼观察物体时,物体离眼睛越近,则晶状体的焦距越 。
13.物体在眼球中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或“倒”)立的。如下图所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是其中的 (选填“A”或“B”),可能的病因是晶状体过 (选填“厚”或“薄”),可以通过佩戴 (选填“凹”或“凸”)透镜来进行矫正。
14.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15.如图,某校学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李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李老师的眼睛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他佩戴的眼镜是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6.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人通过眼获取了总量 80%以上的信息。如图为眼的纵切示意图。
(1)由看近到望远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 )] 的曲度。
(2)某同学经常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导致患上近视眼。该同学看物体时,外界物体的像落在[④]视网膜的 (选填“前”或“后”)方,可佩戴 (选填“凸透镜” 或“凹透镜”)矫正,从而在 形成视觉 。
17.“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18.近视眼究竟是怎么回事?小科进行了图甲所示实验: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使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拿开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请观察眼球结构(如图乙所示)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
(1)矫正近视眼要佩戴的眼镜镜片应该是 (填“丙”或“丁”);
(2)图甲中拿开眼镜后,为了再次呈现出清晰的像,光屏应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3)为预防近视眼,我校提倡课间同学们远眺。在由近及远的远眺过程中,晶状体凸度将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5透镜和视觉(第四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D A C A A B
1.A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当人从光下走到黑暗处时,外界光线变弱,为了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虹膜内的平滑肌会收缩,使瞳孔扩大,而不是变小,A错误。
B.眼的折光系统主要由无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B正确。
C.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处,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在白天或明亮环境中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对弱光敏感,在夜间或暗环境中起主要作用。所以感光细胞存在于眼球的视网膜上,C正确。
D.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玩手机时,眼睛需要持续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近处的物体。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晶状体就会始终保持较凸的状态,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扁平程度,导致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从而引发近视,D正确。
故选A。
2.C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详解】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可以把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D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形成物像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题图中,①角膜,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
【详解】A.角膜无色透明,光线易于通过。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就是①角膜,A不符合题意。
B.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的结构是②晶状体,B不符合题意。
C.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眼球的④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底片,C不符合题意。
D.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D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的矫正,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去掉凹透镜,就如同近视的人摘掉眼镜,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即成像在光屏左边,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高度近视的人是因为他的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强,因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明显减小,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正常人在水中就成远视眼了,应戴高度老花眼镜,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综上所述
故选C。
8.A
【详解】A.正常的眼睛,晶状体比较薄,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清晰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正确;
BC.甲图中,眼球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近视眼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校正,故B错误,D正确;
D.乙图,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远视眼,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的,故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由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当实验中蜡烛从两倍焦距外逐步靠近凸透镜,此时物距减小,物近像远像变大;为模拟眼球看清物体的成像原理,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凸透镜焦距变小,缩小像距,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小 大
【分析】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
【详解】瞳孔能够调节进入眼球中光线的多少,当从暗室走到阳光下,瞳孔会变小,光线进入减少;而从阳光下走到暗室时会变大,进入光线较多。
12. 凸透 短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 眼球的折光系统是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眼球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倒像。因此,眼球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人的眼睛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用眼观察物体时,物体离眼睛越近,则晶状体的焦距越短,这样才能在视网膜形成清晰的物像。
13. 倒 B 薄 凸
【详解】[1]由于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距离凸透镜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距离凸透镜近,即物远像近,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3]由图A可知,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由图B可知,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其原因是由于B的晶状体太薄,焦距太大,折光能力太弱。
[4]图B中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要配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14. 前 小于 丙
【详解】[1][2][3]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如图丙所示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15. 远视眼 凸透镜
【详解】[1][2]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16. ① 晶状体 前 凹透镜 大脑
【详解】(1)[1][2]由图知道,由看近到望远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即图中的①。
(2)[3][4][5]某同学经常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导致患上近视眼。该同学看物体时,外界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即图中④的前方,可佩戴凹透镜矫正,从而在大脑形成视觉。
17. 视网膜 小于 凹透镜
【详解】(1)[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的原理,使像能成在视网膜上;
[2]由图甲可知,当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即焦距变小,故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3]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8. 丁 靠近 变小
【详解】(1)[1]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当看物体时会将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即丁,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2]拿开眼镜后,像会提前会聚,为了再次呈现出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
(3)[3]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人在由近及远的远眺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发生的变化是由大变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