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备考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备考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备考指导
一、知识点梳理
1.地球的自转
⑴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⑶周期
①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 23 时 56 分 4 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 360°。
②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 24 小时,地球自转了 360°59′。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⑶速度
①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 15°/h。
②线速度:由于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 1670km/h;南北纬 60° 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 0。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航天发射基地一般选择在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这样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例如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其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卫星发射。
2.地球的公转
⑴概念: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⑶周期
①恒星年: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地球绕太阳公转了 360°。
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周期,时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⑷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这导致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天数(约 186 天)多于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的天数(约 179 天)。
⑷黄赤交角
①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度数约为 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②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23°26′N - 23°26′S)之间做回归运动。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余。黄赤交角若发生变化,会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的变化,从而影响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进而对全球的气候、生态等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①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②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 小时),这对调节地球表面温度、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且与太阳光线垂直。在日照图上,通过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与昼夜半球的分布关系,可准确确定晨线和昏线。
⑵地方时与区时
①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东边地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地点的地方时早(东早西晚)。在计算地方时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已知地方时的地点和所求地点的经度差,然后按照 “东加西减” 的原则进行计算。例如,已知 120°E 的地方时为 12 时,求 130°E 的地方时,130°E 位于 120°E 以东,经度差为 10°,地方时相差 40 分钟,所以 130°E 的地方时为 12 时 40 分。
②时区和区时: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在进行区时计算时,先计算时区差,然后按照 “东加西减” 的原则进行计算。例如,当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8 时,求东三区的区时,时区差为 5 个时区,东三区位于东八区以西,所以东三区的区时为 8 时 - 5 小时 = 3 时。
③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的经线,其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跨越自然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人为日界线:大致以 180° 经线为基础划定的 “国际日界线”,自西向东跨越人为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区分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以及它们对日期变更的影响。例如,当 180°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全球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各占一半;当 180°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24 时(0 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①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地转偏向力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如大气中的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等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判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时,可采用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拇指所指方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左岸堆积明显;在南半球则相反。
⑷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变化规律: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计算:昼长 = 昼弧所跨经度数 ÷15°,夜长 = 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 = (12 - 日出时间)×2 = (日落时间 - 12)×2,夜长 = 24 - 昼长。例如,某地日出时间为 5 时,则该地昼长 = (12 - 5)×2 = 14 小时,夜长 = 24 - 14 = 10 小时。
⑸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概念: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②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例如,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 90°)。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H = 90° - | 所求地纬度 - 太阳直射点纬度 |(同减异加)。例如,当太阳直射 20°N 时,求 30°N 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 |30° - 20°| = 80°。
⑹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①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一般把 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划分为夏季,9、10、11 月划分为秋季,12、1、2 月划分为冬季。
②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地区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黄赤交角等,这些是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例如,地球自转方向决定了昼夜交替的方向和地方时的早晚;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影响了四季的长短;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⑵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昼夜交替的原理和晨昏线的判读是重点,理解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于解决时间相关问题至关重要。在高考中,经常会出现根据日照图判断地方时、区时,以及进行日期变更计算的题目。
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核心,理解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对于解答有关季节判断、太阳高度角应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根据某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判断季节,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等。
2.难点
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其度数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四季、五带等产生复杂的影响。学生需要理解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之间的关系,以及黄赤交角变化后,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改变。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文结合、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②光照图的判读:光照图是考查地球运动知识的重要载体,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局部图等多种形式。判读光照图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的分布、昼夜半球的范围、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等。学生往往在判断光照图中的各种信息时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掌握光照图判读的方法和技巧。
三、易错点分析
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易错点
混淆恒星日和太阳日:学生容易忽视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参照点不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周期进行分析。例如,在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时,要用恒星日作为周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时间是基于太阳日。
对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理解不清: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快、远日点慢,但学生常常错误地认为公转速度是匀速的,或者不清楚公转速度变化对季节长短的影响。在分析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天数差异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公转速度变化与季节时长的关系。
2.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易错点
地方时和区时计算错误:在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学生容易出现经度差计算错误、“东加西减” 原则运用错误、时区判断错误等问题。例如,在计算跨日界线的时间时,没有正确处理日期的变更;在根据经度计算时区时,余数的处理不当。针对这些问题,要强化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应用错误:学生对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记忆模糊,在应用时容易出错。比如,在判断某地昼夜长短情况时,没有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时,公式中的纬度差计算错误。要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
光照图判读错误:光照图中信息繁多,学生在判读时容易顾此失彼,无法准确提取关键信息。例如,不能正确判断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而影响后续的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分析。要加强对光照图的专题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光照图的判读方法。 四、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近三年高考中,地球运动部分的题目注重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通过选择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公转轨道、速度变化等内容;通过综合题考查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这些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
2.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
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以航天发射、旅游出行、建筑设计、农业生产等为背景,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对航天发射的影响、不同地区时间差异对旅游行程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楼间距和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这种命题方式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考查形式多样,注重图表分析
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同时,非常注重对各种图表的考查,如日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景观图等。通过图表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日照图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半球的分布、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等;通过昼夜长短变化曲线图考查不同地区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图表分析能力,能够从图表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强调综合思维和学科素养
高考地球运动部分的题目强调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将地球运动知识与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等)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五、典型高考题举例
(一)选择题
(2024 年全国乙卷) 某摄影爱好者在北半球某地拍摄到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的照片(如下图),照片中太阳呈彩色光环状。拍摄该照片时,当地地方时最接近( )
A. 5 时 B. 9 时 C. 17 时 D. 21 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和地方时的知识。从照片中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可知,此时太阳处于日出或日落时刻。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若为日出,地方时应在 6 时之前;若为日落,地方时应在 18 时之后。结合选项,A 选项 5 时符合日出时间范围,B 选项 9 时、C 选项 17 时不符合日出或日落时间特征,D 选项 21 时在 18 时之后,但北半球一般不会出现 21 时日落的情况(特殊极昼区域除外,题目未提及相关信息) ,所以最接近的地方时是 5 时,答案选 A。该题通过景观图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和地方时关系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023 年全国甲卷) 2023 年 1 月 15 日,汤加海域火山喷发引发大范围海啸。中国某港口城市居民小明在电视中看到相关新闻后,想知道此时汤加的时间。已知该城市采用东八区区时,汤加采用东十二区区时。当小明所在城市时间为 1 月 15 日 12 时,汤加的时间是( ) A. 1 月 15 日 8 时 B. 1 月 15 日 16 时 C. 1 月 14 日 8 时 D. 1 月 16 日 8 时
解析: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已知小明所在城市采用东八区区时,汤加采用东十二区区时,东十二区与东八区相差 4 个时区,区时相差 4 小时。根据 “东加西减” 原则,汤加在东八区东边,所以汤加时间 = 12 时 + 4 小时 = 16 时,日期不变,仍为 1 月 15 日。答案选 B。该题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时计算方法的掌握,体现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综合题
(2022 年新高考 I 卷)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村庄的住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达 1 米左右。当地人们用 “土坯房,冬暖夏凉” 来形容当地传统民居。该村庄一般在夏季进行小麦收割,秋季播种冬小麦。 (1)分析该村庄传统民居 “土坯房,冬暖夏凉” 的地理原因。(8 分)
(2)该村庄小麦收割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4 分)
A. 10°N B. 15°S C. 20°N D. 23°26′N
(3)说明该村庄安排小麦收割和播种时间的合理性。(6 分)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从气候角度来看,当地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冬季,厚厚的土坯墙可以阻挡冷空气侵入,同时土坯墙比热容大,散热慢,能保持室内温度,起到保暖作用;夏季,土坯墙能阻挡外界热量传入,且墙体储存的热量少,室内温度相对较低,所以 “冬暖夏凉”。
(2)我国夏季收割小麦一般在 6 月份左右,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6 月份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对比选项,最接近的是 20°N,答案选 C。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季节,进而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
(3)夏季进行小麦收割,此时小麦成熟,且气温较高,降水相对较少,利于小麦的收割和晾晒;秋季播种冬小麦,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适中,有利于冬小麦发芽生长,且冬小麦经过冬季的低温,有利于提高小麦品质,同时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气候资源,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规律 。该题综合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六、2026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⑴强化核心概念理解: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核心概念,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等方式,避免概念混淆。例如,对比恒星日和太阳日、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让学生明确不同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⑵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地球运动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延伸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把握知识脉络。
2.注重能力培养,提升学科素养
⑴图表分析能力培养:地球运动部分的题目常以各种图表为载体,因此要加强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常见的日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等,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例如,学会从日照图中提取太阳直射点位置、晨昏线分布、昼夜半球范围等关键信息,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⑵综合思维能力提升: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地球运动知识与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等)进行综合运用。例如,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探讨地球运动与农业生产、建筑设计、能源利用等实际问题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培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如旅游出行中的时间安排、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的调整、楼间距的计算等,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或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中的地理信息,如航天发射、天文现象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3.加强真题训练,把握命题规律
⑴研究高考真题:组织学生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命题特点、题型设置、考点分布、难度梯度等,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风格和考查方式。通过对真题的研究,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把握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
⑵针对性练习:根据高考命题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练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练习题要涵盖各种题型和考点,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结合,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和新情境的创设。在练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定期进行模拟考试,让学生适应高考的考试时间和节奏,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4.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⑴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地理命题常常以时事热点为背景,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热点,如航天发射任务、天文观测活动、重大工程建设(涉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应用等)等。将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⑵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将地球运动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让学生计算当地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分析自家住宅的采光条件,探讨不同地区旅游行程中的时间安排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