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及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而欠缺冷静与深入,因此考虑问题会片面、不严谨.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启发式.
三、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与你作一笔交易:一个月30天算,我每天给你5000元,而你只需第1天给我1分钱,第2天给我2分钱,第3天给我4分钱,第4天给我8分钱,由此类推,这样的交易期为一个月,这笔交易你做吗?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吗?(15万元)。而你又要付给我多少钱吗?引导学生写出总钱数 .观察数字特征,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事件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3.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①提出探究问题一:如何求
②解决情境问题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求和的方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提出探究问题二:
设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如何求前项和?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叫一名学生演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在学生推到完成后,我再问:由得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5、知识运用,熟悉公式
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相应等比数列的前项和。
练习2.判断是非
( )
( )
(3)若且,则 ( )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掌握公式的选择及特征,以及q=1情况的讨论,为后面灵活运用公式打下基础.
6.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例:等比数列,前多少项的和是?
变式1、等比数列,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变式2、等比数列,求前2n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设计意图:本例由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一题多解及变式,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梯度。
7.反思拓广
(一)本节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二)思考与探究
.还有其它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从知识归纳进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提炼,把数学的学习作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8.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61习题2.5 A组1、2
选作:
思考题:(1)求和:
(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四、板书设计
课 题
问题分析2、公式推导 3、例题分析变式1变式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