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第一课,包括四个子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涉及史事繁多,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从宏观层面,中古时期对古典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前提,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又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即,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从中观层面,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上承新航路开辟,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微观层面,本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个部分,子目之间层层递进,形成一条思想解放的链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初中及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对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知识已有初步认知。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比较丰富,学生对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易于接受。但高一学生对史料的辨别分析的能力尚有欠缺;受选科走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本学期计划不选历史,学历史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本课采用历史与美术学科跨学科教学的方式,通过绘画作品,在欣赏美的同时分析图片史料背后的历史,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联系新航路开辟等所学知识,分析在意大利首先发展文艺复兴的原因。
2.通过赏析名品名作、漫画等史料,学生自主探究,解读“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内涵。
3.通过角色扮演路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辩论,及解读各阶层的人物心理,把握宗教改革的斗争核心,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
四、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难点: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你知道欧洲文明的起源吗?那么首先我们来观看一组图片,来了解一下欧洲文明的起源。
【学习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图片中,我们看到在雅典的广场上每个公民都可以充分地参政议政,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柏拉图学园里,这些博学的人或在沉思、或在探讨,都在积极的探索真理;不管是雕塑还是建筑物,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这个时代的成就,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对,那是一个文化繁荣,充分彰显自我的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中世纪的欧洲仿佛完全换了一副模样,请大家看下面材料:
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提倡禁欲主义,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的幸福。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的罪孽就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上帝主宰一切,人是毫无价值的,是上帝的奴仆,是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神的摆布。
——摘编自阿奎那《神学大全》
教师讲述:你该如何形容这个时代呢?
这一时期,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生活,这是一个人性被极度贬低和压抑的时代!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不前,14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通过这些革命,“人”一步步地从“神”的迷信中、从专制与愚昧的迷信当中解放出来。
教师讲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文艺复兴。首先,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思考1:什么是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含义: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后扩展到整个欧洲。
原因:经济根源:城市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阶级条件: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与推动;
文化环境:欧洲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深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人才因素: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美术三杰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教师讲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三杰和美术三杰,一起来感受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人文主义的内涵。
任务一:走近文学三杰,感受并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读一下人文主义的内涵,请你告诉我,文艺复兴只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再生”吗?为何如此?
思考2:文艺复兴只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再生”吗?为何如此?
实质:文艺复兴是以复兴人文主义为武器的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目标是破除基督教禁锢人性的精神统治,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文化的运动。
原因:1、天主教会垄断文化,势力强大;
2、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3、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教师讲述:所以,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天主教会的权威产生质疑,对于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感到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了。请大家观看视频。
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教师讲述:同学们,假如你是下面角色的一种,你对马丁路德的改革会采取什么行动?为什么?
任务三:假如你是下面角色的一种,你对马丁路德的改革会采取什么行动?为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那么此时,自我真的解放了吗?
启蒙运动背景:
经济: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思想: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阶级: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教师讲述: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启蒙运动应运而生。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个穿越时空的访谈:请同学们任选一位启蒙思想家,请他谈一谈他心目中理想王国的样子。
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大旗,提出了新的主张,深刻影响了欧洲及世界。
【板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之觉醒与解放
一、文艺复兴:“人”之价值重塑
二、宗教改革:“人”之信仰重塑
三、科学革命:“人”之认知重塑
四、启蒙运动:“人”之精神重塑
【教学反思】
本课引用史料较多且思想主张较为抽象,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更加生动的讲解并配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图片;此外史料过多易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学生思考时间不够老师就直接讲解,教学设计里的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在课堂上贯彻落实。主要集中在老师讲述,学生回答部分较少。鉴于本课容量极大,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应摘取重点讲解,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