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17: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材分析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中国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的题目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它分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子目。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历史是绵延时间最久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都有着重要地位。本课作为高中阶段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1)通过了解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进以及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形成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时空观念。(2)通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与考古遗存知道并归纳各时期文化内涵。家国情怀通过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产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形成的特征
教学难点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教学方法 (1)讲述法(2)讲解法(3)谈话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我】: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往往自称“炎黄子孙”,说起中国的历史,我们常说“上下五千年”。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炎黄”这一称呼的由来呢?“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我】:我们中华儿女至今仍然以炎黄子孙自居,最早有记载的历史除了神话故事里的女娲、伏羲神农之外,就是原始部落时期的蚩尤、轩辕黄帝和炎帝。自从黄帝炎帝联军打败蚩尤统一华夏之后,炎黄便成为中华的代名词,我们便也成为了炎黄子孙。
【我】:五千年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后2000多年到至今。整个历史的大致时间线如下: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多年的帝国时代,直到1911年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这里同学们注意一下,“上下五千年”的划分不是指一个时代,而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代称。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绵至今已经远超五千年了。
【我】: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的早期文明,其中我们的中华文明便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远古时期的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梭时空,回到远古时期,一起去探寻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有趣的历史小问题作为本课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第一课时)
【我】:请大家参考课本中的插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分布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如黄河、长江流域。
【我】:总结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河流域;中原地区比较集中,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核心地区。
【我】: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旧石器时代的概念及其社会情况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旧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我】:请同学们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学习新石器》学习新石器时代的具体知识。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③社会生活:黄河地区: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长江地区: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2-P4第一段内容结合我们刚刚所学的,自主归纳概括完成PPT上的表格。[要求:用铅笔在相应位置写提示词(如工具),圈关键词]
时代 代表 时间 地区 生产、生活、成果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 渔猎采集使用自然火
北京人 约17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渔猎采集人工取火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到7000-5000年 黄河中上游地区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约7000-5000年 黄河下游 种植栗、兼营畜牧
河姆渡文化 约7000-5000年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约5000年 黄河流域 蛋壳黑陶
红山文化 约5000年 辽河流域 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约5000年 长江下游 玉器、祭坛、神庙
【我】: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三)原始社会组织
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1)原始人群:狩猎、采集;迁徙不定
(2)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不平等;部落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权贵阶层
【我】: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设计意图:展示表格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和归纳出所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课后理解和记忆。
目标导学二:从部落到国家(第一课时)
【我】: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我们在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神话书也会看到关于“三皇五帝”的故事或者表述,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吗?
【学生讨论回答】: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一)炎黄传说到尧舜禹的“禅让”
(1)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禅让制: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
(3)国家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我】:众所周知,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成为联盟的首领。并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否又会效仿尧舜一样实行禅让制,把王位传给国家中有才能的人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夏王朝吧。
(二)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我】:从这里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禹并没有效仿尧舜把王位传给国家中有才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当时夏朝有才能有声望的是谁吗?对了,就是臯陶之子伯益。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
③社会:聚族而居。
(4)夏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5)建立意义:夏王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步步推进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将前后历史连贯起来,更好的梳理清楚从三皇五帝到夏朝建立的
历史发展脉络。
目标导学三:商和西周的政治(第二课时)
导入环节:【播放一个商讨伐夏桀的视频】揭开商朝的建立
【我】夏朝之后,商和西周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一)商
①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②盘庚迁殷: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③内服外服: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我】:思考一下商朝的势力范围包括哪些?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学生讨论回答】: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外服制推行原因: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我】:和前一个王朝夏桀一样,商王朝的纣生活腐败,荒淫无道,宠爱妲己,在他的不懈奋斗之下,商王朝最终迎来了它的土崩瓦解。
(二)西周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
代。周朝定都于镐(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②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分封的原因
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司马迁《史记》
清华简《系年》第十七至十八简讲到:“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方(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阅读两段史料思考一下,周代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黄回答】:为了拱卫王室,加强周代的统治......
【我补充】:谢谢小黄同学的回答,回答的也很好,我再来补充一下周公认识到夏商以王朝实力维系的外服制的地方社会治理方式存在
问题,与周初巩固政权的需要相悖,因此改革外服制度,实行分封诸侯。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
2)地区: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3)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4)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先代贵族(古方国)
5)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C、分封制的权利和义务
1)义务: 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2)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
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D、分封制的影响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柳宗元《封建论》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我】:分析两段史料总结出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起到拱卫王室,巩固统治的作用;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③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并根据所学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我进行补充】:
宗法制的特点:
1)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2)嫡长子继承制 3)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4)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3)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④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⑤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为逗褒姒一笑,点烽火台戏弄诸侯,最后不免落得的一个自己被杀,西周灭亡的悲惨结局。
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
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三)商和西周的经济
【我】:学习完商和西周的政治,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经济和文化吧。那么各位同学们,你知道商和西周有哪些显著的经济和文化吗?这里大家可以自行组队进行讨论,等会我来请小组代表来给我们讲讲。相信大家经过几分钟已经讨论好了,那么哪一小组来给讲讲?我们先来讲经济哦
【学生小红组】:西周的经济有青铜器,井田制,农业生产工具
【我】:小红同学这组回答的非常好,我再来补充一点,养蚕缫丝也是那时的一个重要经济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
兴盛于西周,因为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在前面,我们知道商周已经出现了青铜器,但是在当时比较珍贵,主要做礼器用。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再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有哪些显著的文化,有哪个小组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学生小青组】:西周显著的文化有甲骨文,青铜文化和天文历法
【我】:小青同学这组总结的非常全面。商朝时出现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朝的占卜记录,记录了商王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从夏朝至春秋末期,我国的青铜铸造艺术逐渐成熟,前后历时十五个世纪。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是在商朝,商朝改进了夏朝的历法,把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西周时期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制度——礼乐制。礼乐制主要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和封建制、宗法制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课后小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么时候?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作业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带领学生们从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学习到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跨度长,知识点较多,由于时间有限,上课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之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分配好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在对于史料的解读由于自己能力的限制,对史料的解释不够准确易懂,后续需要加强和提升自身对史料的积累和对史料阐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建立对本节课知识点的一个基本框架,以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养成自己对每个章节知识点的构建。
▲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王
诸侯
管理人民和土地,建立诸侯国
缴纳贡赋,服从调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