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21:18:51

文档简介

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1.C(2分)【解析】由原文第五段前两句可知,《红楼梦》“着墨最吝啬,但其蕴含却最
丰厚”的是“空的世界”,而不是“色的世界”和“情的世界”。
2.D(2分)【解析】A项,由第二段可知,该书最初名为《石头记》,曹雪芹后来将之
更名为《金陵十二钗》,因此不能说“曹雪芹原本取的题名是《金陵十二钗》”;B项,
由第六、七段可知,脂砚斋倾向于以《石头记》为题名,而本文作者则倾向于以《红
楼梦》为题名:C项,由第六段可知,其原因除了小说所表现的意蕴和读者的认同,
还有程、高本的印刷传播功不可没。
3.B(2分)【解析】B项是支撑以《石头记》为题名的。
4.D(2分)【解析】小说不全是从“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
5.①一直以为做狗没有烦恼,没想到做狗也有狗的烦恼,甚至没有一丝温情和一点儿尊
严。②变狗后的种种遭遇,让主人公体验到了做狗的艰难,让他对人的身份有了新的
认识,渴望人性的回归。
(4分。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①“荒诞”体现在“我”通过量身定制变成了一条狗这一情节上,这不符合现实生活
的逻辑。②“真实”体现在作者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我”变形前后的生活细节、现
实遭遇及心理感受。③小说将“荒诞”和“真实”有机结合,以荒诞的方式反映真实
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回归的呼唤。
(6分。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7.C℉(2分)【解析】根据文意,应断为:“赏必加于有功,苟能赏信而罚明,则万人从
之。”本句大意:奖赏必须给予有功绩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奖赏公正而惩罚严明,就
能赢得众多民众的追随。
(选对一处给1分,只选一处或多选均不得分)
8.A(2分)【解析】A项,不重/微薄:B项,公正/诚实:C项,均为宾语前置;D项,表
被动动词前的助词,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9.B(2分)【解析】由原文“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加赏焉:逆于己而有劳于国者,
不施罚焉”句可知,应该是顺从自己却对国家无功的人不进行奖赏,抵触自己而对国
家有利的人不加以惩罚。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第1页共5页
10.(1)善于奖赏的人,根据民众的喜好来鼓励他们为善:善于惩罚的人,根据民众的憎
恶来禁止他们作恶。
(4分。关键词“因”“恶”各1分,句意2分)
(2)因此有羞耻心且守规矩,是恭敬谦让的核心:下令就行动,禁止就停止,是治国的
关键。
(4分。关键词“让”“为”各1分,句意2分)
11.举王良擅长驭马的例子,意在提醒圣明的君主,为了防止民众放纵,用爵禄赏赐来鼓
励民众为善的同时,也不能废除刑罚。
(3分。关键信息:①“防止放纵”:②“用赏赐鼓励民众为善”;③“不能废除刑罚”。
每答出一个关键信息给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12.B(2分)【解析】“对比”错,此处应是类比。
13,①对功绩卓著的襄阳“三子”的追慕。羊叔子镇守襄阳,百姓爱戴:孔明辅佐刘备,
三分天下:杜预助晋灭吴,功绩卓著。诗人忆及三子的不世之功,不禁追怀仰慕。
②对当下世无英雄、后继无人的感伤。“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两句表明,自从
三子逝世后,当今世上不再有这样的英雄豪杰,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③对自身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悲慨。诗人面对功绩卓著的襄阳三子,想到自身屡试
不第,功业无望,相形之下流露出际過之悲。
(6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4.(6分)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示例一:背西风酒旗斜矗
示例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示例三: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示例四: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6分。一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是开放型情境默写题,只要
填写的诗词合乎情境即可】
15.C(2分)【解析】文中引号和C项中的引号都表强调突出。A项表特定名称;B项
表特殊意义:D项表直接引用。
16.①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②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③尘埃落定(板上钉钉)
(3分。一空1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17.A可以采用数字水印技术
B从法律层面来看
(4分。一句2分,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第2页共5页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红楼梦》卷帙浩繁,内容丰赡,堪称一幅折射中华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其书名也当秉承文化的母体,凸现作者的心裁,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向作品心灵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读者可以总览作品的精髓。然而,由于真迹难觅,加之后人无法驾驭的诸多历史因素,致使本书的题名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研读者和译介者。
据“甲戌”残本第一回开头所记,这部作品共有5个题名,最初名为《石头记》,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所以把它改作《情僧录》,不久吴玉峰将之命名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又给予《风月宝鉴》之名,后来曹雪芹更名为《金陵十二钗》。甲戌年间,脂砚斋抄阅再评,复其旧名《石头记》。面对这5个似乎连作者也不置可否的书名,我们自然无法启曹先生于九泉,问个明白。但通过对文本意蕴的正确解读和在传播中读者认同程度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作出无愧于作品书名的选择的。
其实,曹雪芹在作品开篇“楔子”中对自己作品的总体走势已有交待,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所悟的这16字“能带纲张目,涵盖全书的思想,并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这16字是作者特意开启的解读其天才著作的一扇天窗,浓缩了作者在“大彻大悟”后对人生历程的哲理思辨。
在历经家族由盛转衰、大悲大喜的多次变故后,曹雪芹对社会、人生有了极其深刻的体悟。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其对人生、大千世界乃至宇宙起源的沉痛思考,他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由“空”“色”“情”3个子世界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世界。小说中的全部人物和整个情节都以“空的世界”为起点和归宿,以“色的世界”为基础,以“情的世界”为中心。
在这一“立体世界”中,“空的世界”位处最高层面,具体包括作品前5回中独具意义的3个神话(“无材补天”“太虚幻境”“木石前盟”),并由此衍生出“色”和“情”这两个子世界。作者对这一世界着墨最吝,但其蕴含却最厚。“色的世界”处于基础层面,对这一世界的刻画摹写构成了作品的物质内容,也由此筑成“情的世界”——大观园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现实基础,具体包括荣、宁二府的日常生活和贾府之外的社会生活。“情的世界”位处作品的中心,是作者倾力描写的第三个子世界,它寄生于“色的世界”却又超越其上,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重现,是宝玉、黛玉等少男少女们的伊甸园。对这一世界的描写凝成了全书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富艺术魅力之所在。人生源于空幻而归为空幻,由此形成了“因空见色”到“自色悟空”的大循环;而小说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巨大魅力,却是因为浓墨重彩地摹写了人生“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小循环。对“空的世界”的玄想,一般读者或因对人生的了悟没有作者的切肤之感,或因无心关注更高的哲学思考,多少辜负了作者言说“空的世界”的良苦用心,以至于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作者在“经历过一番梦幻后”,作为社会人生的“彻悟者”,认为“色”“情”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爱恨情仇都是空幻的,并由此参悟出其中的“玄机”:人生自彼岸到此岸,再经此岸达彼岸的整个历程恰如红楼一梦,一切皆指向终极的虚“空”,只不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解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如果我们由此而得出“梦”则“空”,“空”则“梦”的结论,应该不会引起多大的异议。
我们再回看这5个书名,一一予以检讨。作者对这5个书名的归属、取舍以及关涉的姓名,是否有意模糊,还是有所顾忌(原文颇有一些避嫌之语),抑或自己也难以定夺?这就不得而知了。脂砚斋取《石头记》为题名的同时,其评语中也采用这个题名。虽然也使用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但终究很少,《风月宝鉴》或《情僧录》则始终不曾采用过。真正成为书名由《石头记》向《红楼梦》演变的转折点的,是程、高本的出现。从此,《红楼梦》作为正式书名便取《石头记》而代之了。此后,《红楼梦》一名更是深入人心,一般读者更是不知还有《石头记》一说了。
文学史上大概没有哪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引起研究者的巨大兴趣,并产生如此纷繁的分歧,仅书名就让众多学者见仁见智。而真迹难寻,即便作者再世现身,恐也难以息讼,因为根据西方解释学与接受美学,文本能脱离创作它的具体语境,具有作品自身的语境。因此,文本的意义就不局限于作者的意图,它是向读者的理解开放的。作者的原意也好,“纯属历史的误会”也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多年以来,这部巨制得以广泛流传,并且如此深入人心,更多借助的就是《红楼梦》这一书名。既已相沿成习、约定俗成,我们也就无须在此纠缠了。
(节选自陈历明《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红楼梦》书名问题一直困扰研究者,其原因包括难寻真迹和后人无法驾驭。B.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对人生历程进行哲理思辨而建构起的一个立体世界。C. 《红楼梦》对“色的世界”和“情的世界”着墨最吝啬,但其蕴含却最丰厚。D. 《红楼梦》中“大循环”以“空”为起点和归宿,“小循环”以“情”为中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曹雪芹原本取的题名是《金陵十二钗》,而《红楼梦》这一书名是吴玉峰命名的。B. 脂砚斋倾向于以《红楼梦》为题名,而本文作者则更倾向于以《石头记》为题名。C. 《红楼梦》题名之所以取代《石头记》,是因为小说表现的意蕴以及读者的认同。D. 《红楼梦》共有5个题名,让众多学者见仁见智,体现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以《红楼梦》为题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2分)A.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B.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C.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D.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变成一条狗 刘万里
我突然厌倦做人,想变成一条无忧无虑快乐的狗。
我喜欢狗,当我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就想成为一条狗。我认为这是愿望的转换,生命的轮回。长大后,我进入社会,残酷的现实把我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事业不顺,工作不顺,婚姻也不顺。妻子讨厌狗,不让狗进入她的卧室,我只好跟狗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
我变成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想逃避现实。
我对妻子说:“我想变成一条狗。”
妻子冷冷地说:“神经病。”
我对最好的朋友说:“我想变成一条狗。”
朋友也骂我是神经病。
我给亲朋好友说了,他们都骂我是神经病,让我去医院看看。有些话说得多了,便也成真了。一传十,十传百,他们都相信我得病了,是神经病。
身边的朋友慢慢疏远我,妻子对我也是不冷不热。我养的那条狗突然得病死了,悲痛之中,我变成狗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我开始住进狗笼子,开始吃狗食,开始学着狗的样子汪汪大叫。
妻子骂我是疯子,她忍无可忍,跟我办了离婚手续,离开了这个家。
我在网上看到,一名穿着斑点狗服装的英国男子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他花费一万英镑打造了一身狗服,日常中还会像狗一样追着同伴玩耍,吃狗粮,睡在狗的笼子里。不过他声称这样做,只是为了放松减压。我大受启发,决定先要从外形上把自己变成一条狗。
我找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请他们帮我设计一件酷似我养的宠物狗的服装,将我变成一条“狗”。这家服装设计公司不愧为电视广告和电影制作服装的名牌公司,业务经理满口答应,说:“只要钱到位,包你满意!”
我说:“需要多少钱?”
业务经理说:“大概得五十万。”
“这么贵?”
业务经理说:“为了打造一个逼真的狗模型,头、爪子、尾巴、皮毛等都是货真价实的狗皮狗毛,你可知道,为了打造这个模型,我们很多设计师和工人都要加班加点,至少要忙两个月才能完工,你说贵吗?”
我犹豫了一下说:“不贵。”
业务经理说:“最主要的是,我们能把你变成一条真正的狗。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我说:“我讨厌做人,我要做狗,永不后悔!”
经理说:“那就签合同吧。”
我签了合同,付了定金,然后开始等待我的狗服。
两个月后,我终于穿上了狗服!不愧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做的,穿着很合身。我学着狗的样子趴在地上走路,学着狗摇摆着尾巴。因为我身材魁梧,穿着狗服看起来就比普通的狗大了许多。我走在街上,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都说从没见过这么肥硕的大狗。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顿时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
为了打发时间,我开了直播,分享自己穿着狗服装的视频,其中首条视频就获得了超两百万的观看量。在视频中,我对着镜头挥动着脚丫子,抓着毛绒玩具动物翻身,还去追女子丢出去的球,用嘴把球叼回放到她的手中,我像狗一样肆意打滚撒娇。我还说像我这样想成为动物的人可以梦想成真,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可以选择做任何事情的时代,这样可以忘掉做人的烦恼。女孩子们非常好奇会说话的狗,纷纷跟我合影。
父母知道我变成了一条“狗”,骂我是个疯子,是个神经病,跟我断绝了关系。
随着直播粉丝的增多,我成了一个名人。
人怕出名猪怕壮,每天粉丝上门来找我签名,刚开始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时间一长,我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我开始躲避粉丝,于是关了直播,搬了家。
奇怪的是搬了新家后,我家楼下突然聚集了很多狗。狗鼻子不愧是狗鼻子,闻着气味就能找来。只要我一出门,那些狗就都围了上来,特别是一些母狗,在我面前卖弄风骚,挑逗我。那些公狗都用血红忌妒的目光盯着我,恨不得要把我吃了。
晚上,我常听到楼下那群公狗发出恐怖的咆哮,它们似乎在向我宣战。
又一天晚上,几条公狗从窗户爬了进来,向我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它们想要撕咬我,要不是我躲进睡房,及时报警,恐怕我就会被这群疯狗撕扯吃了。
一直以为做狗没有烦恼,没想到做狗也有狗的烦恼。比如坐地铁被保安赶出来,去饭馆吃饭被老板撵走,公共场合我被禁止入内。在街上我有时走累了,站了起来,顿时把小孩儿吓得哇哇大哭,大人气得就用手中的家伙打我,老人的拐杖、行人的雨伞、地上的砖头等等,都成了他们的武器。每天只要我出门,不免要被人打。
我想做人,做狗没有一点儿尊严。我想脱掉狗服,却怎么也脱不下来了,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一样,这些狗皮狗毛已长进我的身体里去了,看来我已经变成了一条狗。我开始大哭和号叫,我要变成人!
(选自《小说月刊》2023年第1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小说中“我”想变成狗的原因除了满足儿时的愿望外,还有残酷现实的打击。B. 小说重复叙述“我”被骂为神经病,表明了亲友难以接受“我变成一条狗”。C. 小说中的“我”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均有变形,揭示了人被异化的现实。D. 小说以“狗”的独特视角讲述了从人变狗的荒诞故事,构思新颖,颇具匠心。
小说结尾,“我”为什么会发出“我要变成人!”的号叫?请简要分析。(4分)
有人说本小说体现了“荒诞与真实的结合”,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小题。
材料一:
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善赏者,因民所喜以劝善;善罚者,因民所恶以禁奸。故赏少而善劝,刑薄而奸息。赏一人而天下喜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狭而治广,事寡而功众也。
昔王良之善御也,识马之饥饱规矩,徐疾之节,故鞭策不载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无鞭策者,以马之有佚也。圣人之为治也,以爵赏劝善,以仁化爱民,故刑罚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废刑罚者,以民之有纵也。是以赏虽劝善,不可无罚;罚虽禁恶,不可无赏。赏平罚当,则理道立矣。
故君者,赏罚之所归,诱人以趣善也。其利重矣,其威大矣。空悬小利,足以劝善;虚设轻威,可以惩奸。矧复张厚赏以施下,操大威以临民哉!故一赏不可不信也,一罚不可不明也。赏而不信,虽赏不劝;罚而不明,虽刑不禁。不劝不禁,则善恶失理,是以明主之赏罚,非为己也,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加赏焉;逆于己而有劳于国者,不施罚焉。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苟能赏信而罚明则万人从之。若舟之循川,车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济,何行而弗臻矣?
(节选自《刘子·赏罚》)
材料二:
论儒者以德化为本,谈法者以刻削为体。道教治世之粱肉,刑宪乱世之药石。故以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是以有耻且格,敬让之枢纽;令行禁止,为国之关键。然则天下治者,赏罚而已矣。赏不事丰,所病于不均;罚不在重,所困于不当。如令甲勋少,乙功多,赏甲而舍乙,天下必有不劝矣;丙罪重,丁眚轻,罚丁而赦丙,天下必有不悛矣。是赏罚空行,无当乎劝沮。将令见罚者宠习之臣,受赏者仇雠之士,戮一人而万国惧,赏匹夫而四海悦。
(节选自《南齐书·崔祖思传》)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分)赏必加A于有B功C苟能赏D信E而罚明F则万人G从之。
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薄”,与《促织》中“不终岁,薄产累尽”的“薄”含义相同。B.“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信”含义不同。C.“是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句式结构相同。D.“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统治者借助法来治理百姓是最公正的,奖赏惩罚又是创立法令施行教化中效果最大的,因此他们必须用好赏罚这一利剑和权柄。B. 统治者对顺从自己意志却对国家没有多少功劳的人,也要加以赏赐,而对违背自己意愿哪怕对国家有功劳的人,也要加以惩罚。C. 统治者稍给一点小利,就足以劝勉民众向善,而稍加一点威慑,便可以警戒民众作恶,所以即便小的奖赏和惩罚都要公正严明。D. 统治者要明白赏不在多就怕不均、罚不在重就怕不当的道理,做到奖赏公平和惩罚得当,那么理政之道就自然可以建立起来了。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赏者,因民所喜以劝善;善罚者,因民所恶以禁奸。
(2)是以有耻且格,敬让之枢纽;令行禁止,为国之关键。
材料一举王良擅长驭马的例子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13小题。
襄阳怀古(节选) 苏洵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注]①嘉祐五年,屡试不第的苏洵携二子赴京,途径襄阳时作此诗。②堕泪碣,指襄阳古城南岘山堕泪碑,是当地百姓为感念西晋驻节襄阳的镇南将军羊叔子而立。③三子,指诸葛亮、羊叔子、杜预(继羊叔子镇守襄阳,并助晋灭吴,功绩卓著)。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本诗前四句写行于襄阳山野的诗人,面对明朗的山色和清冽的汉水,顿觉心胸开畅。B. 本诗五至八句聚焦羊叔子,并借曾隐居襄阳的诸葛亮来对比,以凸显其卓越的功绩。C. 本诗尾句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尾句均用夸张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D. 本诗中诗人将与襄阳密切相关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巧妙地寄予了诗人的怀古幽情。
本诗借怀古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变法遭非议责难早有预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韩魏楚三国贿秦的愚蠢行为。(3)酒旗是古代酒家悬挂于店外招揽顾客的旗帜,也常常出现在诗人笔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
在AI时代,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__①__,小说、诗歌等一切都可以被模仿,一切都可以被生成。甚至输入一个剧本,通过AIGC可以直接生成一部电视剧。这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做得__②__的同时,相应的版权纠纷案例也在增多。4年前深圳的“AI写作领域第一案”__③__,近期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的一起AIGC侵犯他人版权的案件也已生效,人工智能著作权的法律纠纷渐趋普遍,这就迫切需要探索版权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艺术领域,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AIGC技术复制、篡改或盗用市场上价值相对较高的作品,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由于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因此解决一个AIGC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往往需要更专业的法律判断和更深入的调查,这使得版权保护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
那么,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应该如何保护?从技术层面来看,(A),当发生AIGC侵权纠纷时,可以通过识别作品中的数字水印信息追溯内容来源,识别作品及版权人,鉴定作品的真伪,实现版权的确权;(B),司法机关需要立足时代发展特征,通过大数据赋能提升监督能力。同时,要解决好数字产品的侵权问题,还需进行综合治理。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B. 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C. 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D. 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是指理解、鉴别、选择、评价以及有效利用传媒信息的自觉与能力,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等。
学校将以“提升媒介素养,适应网络新生活”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个:①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介绍辨识媒介信息的原则和方法。② 请就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谈谈你的认识。③ 讲述你与某种媒介的故事,体现你对“提升媒介素养,适应网络新生活”的感悟。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