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21:5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图画展现了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上)。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蜀道难》中,“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的李白,以诗意之笔描绘蜀地山川的壮丽画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势之险峻;“天梯石栈相钩连”,生动再现栈道悬空的惊险之景,而伴随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视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产生“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的形象性审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诗歌语象,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诗中语言描绘的巍峨壮阔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再借重峦叠嶂、栈道绵延、狭谷幽深等景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构建一个由群山环抱的封闭空间。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这样一来,图像就从整体上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峥嵘崔嵬之势,传达出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使得诗意、画像于此交汇,语言符号部分转化为图像符号,实现《蜀道难》主要诗意的图像再现。
诫如赵宪章先生《诗歌的图像修辞及其符号表征》所云:诗语所指对象的“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共同构成图像再现诗歌的基石——“有”作为肯定性表意核心,确立图像无法描绘否定性存在的基本边界;“有形”强调对象在视觉层面的直接呈现,即形貌的捕捉,且这种形貌的展现须在“光”的允许下方能达到“可见”状态,进而为图像再现提供可能。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共同决定图像能否成功再现诗歌语象。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材料二:
舞蹈主要是借助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展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象、文化氛围。舞剧《红楼梦》的二次创作,巧用传统戏曲里开开合合的“二道幕”和站沿条,建构起或公开或私密、或宽敞或狭隘的空间,借助高背官帽椅、山水屏风、长条案几、折叠纸扇、大红花轿等颇具雅趣的道具,表现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相遇、相知、相别、相离,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起合。全剧散发着“话本小说”的韵味,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化为人物的潜台词,以及或外露或内敛的情绪与感情。通过一组组矛盾又统一的文学意象,远方与现实、繁华与废墟、盛景与衰败、热烈与幻灭等,表现作者对于生死无常、人生无序的哲学感喟。
舞剧《红楼梦》借鉴章回体小说结构,在表现形式上呼应了一百二十回通行版本,前后篇章间也构成镜像般的“互文关系”。如第三篇章“含酸”,与第一篇章“入府”和第九篇章“冲喜”前呼后应,一起表现了“宝黛钗”的情感变化;第四篇章“省亲”暗藏元春生前的困苦,第十篇章“团圆”见证她死后灵魂的恣意;第六篇章“葬花”与倒数第二篇章“花葬”,借花感怀的主体,由黛玉一人扩大至贾府群芳。
传统的故事框架,对应的是现代的意识和表现手法。舞剧以当代美学视角,对《红楼梦》进行了大胆解构与重构,比如元春省亲,用服装的意象来反映元妃的身份和情感变化;又如“含酸”中,大红帷幕宛如一把切分舞台空间的剪刀,时而宝黛钗三人同居一檐下,时而又有双双独处的戏份,将三人的感情纠缠、黛玉与宝钗的性格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舞剧全靠肢体动作传情达意,没有有声语言的辅助,但这并没有造成理解偏差。每一个场景既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有工笔画的“纤毫毕现”,又有中国画的写意传神,新场面和名场面的交替出现,呈现出年轻编导的意趣、意境和意味,展现文学艺术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用当下视角观察红楼梦中人的悲欢离合,这种打破时空局限的古今对话,在演员、角色、观众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碰撞,让《红楼梦》拥有了更丰富的外延、更饱和的色调和全新的打开方式。它既超越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爱情悲剧,也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挽歌,而更像是灵魂独对苍穹的亘古追问,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是时间记忆,也是空间想象,如此真实,却又充满荒诞。繁华中窥见虚无缥缈、热闹中透出孤独凄凉,于生生死死、真真假假之间,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摘编自孔德淇《民族舞剧〈红楼梦〉:打破时空局限 致敬不朽经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是以语言为媒介,一个是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李白《蜀道难》与沈周《蜀道难图》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诠释了同一主题。
B.《蜀道难》中的诗意和《蜀道难图》中的画意,在表现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上巧妙交汇,古诗中的语言符号全部转化为画中的图像符号。
C.舞剧《红楼梦》属于二次创作,它以《红楼梦》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为依托,借助现代的意识和表现手法,对《红楼梦》进行了大胆解构与重构。
D.舞剧《红楼梦》主要借助肢体语言和舞台空间来表现文字背后的文学意象、文化氛围,虽然没有有声语言的辅助,但并没有让观众产生理解偏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沈周《蜀道难图》中有骑驴旅人、道旁脚店、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细节,可见沈周“无中生有”地增殖了一些诗歌中原本没有的内容。
B.沈周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李白《蜀道难》的诗意语言转化为视觉图像,其中飞瀑砯崖转石的画面,让人产生似闻万壑雷声的听觉效果。
C.舞剧《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相遇、相知、相别、相离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起合,突出“话本小说”的韵味。
D.舞剧《红楼梦》丰富了《红楼梦》的外延,使其色调更饱和,并令其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这得益于舞剧《红楼梦》的当下视角。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李白《蜀道难》中的“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想象性和动态性,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则难以表现这些意象。
B.李白《蜀道难》中“悲鸟号木”“子规啼月”等描绘,为全诗增添丰富的情感色彩,画家可以用构图、布局等手段,把诗意转换为图像,并将其完全呈现出来。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描述虽有夸张,但属于有形、可见的对象,画家可以借高耸入云的连绵峰峦、倒挂绝壁的夹道松枫等景致加以再现。
D.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悠然见南山》撷取了诗中“庐”“菊”“东篱”“南山”“山气(云雾)”等意象,以这些意象为关键而转译图像、结构画面。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互文关系”这个概念,请结合材料分别解释其具体含义。(4分)
答:
5.有导演拟将李白《将进酒》改编为舞剧,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提出三条建议。(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萤火虫之夜
刚搬到流荧巷的时候,我常常跑到巷子的另一端找阿宾玩。李丽萍李丽萍李丽萍李丽萍
但是,①自打和他在一起玩,一些令人不安的东西便钻进了我的生活。
一大早,我家的水果店里来了一个奇怪的女人,她穿着白裙子,灰白的头发散乱不堪,像是刚从床上爬起来似的。她在水果摊前面磨蹭了许久,朝我家张望,最后慢慢地走出店。②我把这件怪事告诉给阿宾,粗心的我没发现他的沉默有些反常。
在学校里,阿宾是我的同桌,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来,我还从没见过他妈妈。
“对了,阿宾,我好像一直没看到你妈妈。”
“嘻……唔……”阿宾什么也没说出来。
“你妈妈是做什么的 ”
“哦……哦……”
他没说什么,我也没多想。
不和阿宾在一起的日子,我躲在屋子里默默地写诗。
我偷偷地写了一整本的“诗”。
我捡起石头
闻它们身上曾经有过的阳光
我第一次读诗给妈妈听时,她说那是病人发高烧时说的胡话。
“我的生活里可没有诗意。”妈妈用嘲弄的腔调说。她要辛苦地养我、养家,连带我那不争气的爸爸。
听到她又开始抱怨了,我赶紧躲开。
有一天,我在流萤巷里抓萤火虫。我的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女人说话的声音。回身一看,正是那天在我家水果店转悠的那个女人。她说她是阿宾的妈妈。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幽灵。她盯着我,咧开嘴笑了:“你是个好孩子。阿宾也是个好孩子。你们都是好孩子。”
她一把抓住我的手,硬塞给我一把糖块:“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 我能看出来,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作家。”
“那阿宾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大着胆子问。
一种庄严的、近乎神圣的笑容慢慢浮现在她的脸上,使她光彩照人。
“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有一天,我去找阿宾,阿宾不在。她搬了个凳子坐在我身边,急切地对我说:“我发现了很多真相。我要把这些真相告诉你,因为你是一个有灵气的人。这些事情都是绝密的。平庸的人,我不会告诉他。”
她指着夜空中的月亮说:“第一个真相,你知道吗 月亮是被一个妖怪推着,在天空上绕着圈儿走。”
月亮才不是什么妖怪在推着走,真是好笑。我心里说。
③“第二个真相——我们降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阿宾的妈妈说。
我听得稀里糊涂,于是问道:“该怎么把它变得更好呢 ”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世界,让它变得美好 ”
那天回到家,上床之前我问妈妈:“妈妈,我们能改变世界吗 ”
“你才十几岁,改变不了什么。该去睡觉了,明天要早起。”妈妈严厉地说。
“我就是想改变世界,才被精灵国驱逐了。”几天后再见面时,阿宾的妈妈遗憾地说。
这我不相信,绝对不相信。
“精灵国的人就住在巷子里。他们能看见我们,但我们看不见他们。只用眼睛是不能够看清楚他们的,要用心灵,只有纯净的心灵才看得见他们。”
我被吸引了,瞪大眼睛。我全身心地投入倾听。
外面传来脚步声。阿宾回来了。她立刻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去做别的。
我无意中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当时就火了。
“竟然对一个单纯的小孩子说这样的话,真是太不负责任了。我得找她谈谈。”
她严厉地斥责了阿宾的妈妈,批评她不该向一个小孩子灌输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末了,我妈妈警告她:“再跟我儿子胡说,我就报警,把你抓起来!”
阿宾的妈妈又是道歉又是恳求,妈妈这才放过她。
一晚,我像一个陷入深度催眠状态的人,半梦半醒之间,我发现一个白色的身影俯身于我的床边,对着我轻声低语。我努力睁开眼,只见一个穿白裙的女人披头散发,对着我作揖。
“原谅我,我不该跟你乱说,但请你不要不理阿宾,他只有你一个朋友,求你了……”
从那以后,阿宾的妈妈好久都没敢露面。再见到她是两个月之后。
她在楼下晒衣服,看见我路过,讨好又谦卑地望着我,想朝我笑又不敢笑。
她这副样子让我很心疼,我便对她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她非常感动,立刻朝我绽开大大的笑容。
“告诉阿宾,我在老地方等他。”我留下一句话。
在流萤巷,我坐了很久,尽管夜风把头发吹进了眼睛里,我也一动也不动。身后有脚步声,不用回头我也知道那是谁。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口琴擦了擦:“我吹口琴,你读一读你写的诗吧。”
轻柔的口琴声响起,我找到最喜欢的一首诗,配合着朗诵起来:飞在风里的蒲公英种子
不知为何不把自己种下
不知为何不找一处安家
大雨即将来临
大地散发出潮湿的气息
种子啊,你的机会来了
我们配合默契。那一刻我被这氛围感动了,眼里涌出了泪水。
“阿宾,今天约你来,是想向你道歉的。”
“干吗要向我道歉 你又没做对不起我的事。”
“我不该向妈妈提起你妈妈说的精灵故事,这样她就不会去骂你妈妈。”
“没关系,自从她生病后,总有人骂她,我都习惯了。”阿宾精心擦拭口琴,看上去真心不介意的样子。
我想起阿宾的妈妈的话:阿宾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这个夜晚,阿宾向我述说了他和妈妈的故事。④在他七岁的时候,爸爸抛弃了他们,妈妈独自抚养他长大,他们相依为命……
我们坐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最后一抹蓝色消失了踪影,路灯开始闪烁出微黄色的光。
朦胧中,眼前飘浮起无数模糊的亮点,渐渐变成几十个闪光的小光点,像被风吹起的火星,起舞,飘浮,互相盘绕和嬉戏,那是萤火虫表演的一出舞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她会抱怨生活,不懂“我”的诗歌,同时她辛苦地抚养“我”,为了保护“我”而去斥责阿宾的妈妈。
B.面对“我”的道歉,阿宾精心擦拭口琴,表现出“真心不介意”的样子,这只是因为他习惯了生病的妈妈被骂,未必是真的不介意。
C.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不设置矛盾冲突,用平淡的笔触展开叙事,注重抒情性,和铁凝的《哦,香雪》一样,颇具散文化小说的特征。
D.小说两次植入诗句,既符合“我”诗意少年的身份,突出了“我”的人物形象,又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色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对文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中“钻”字运用比拟修辞,写那些令人不安的东西费劲地挤进“我”的生活。
B.句子②中阿宾反常的沉默的反应,为后文那个女人说她是阿宾的妈妈埋下伏笔。
C.句子③借一个有精神问题的女人之口,说出人应该要改变世界的话,引人深思。
D.句子④中对阿宾家庭的概述,表明妈妈抚养阿宾长大不易,母子二人感情深厚。
8.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
9.评论家朱自强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真正地理解和表现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表现真挚的情感和宽厚的同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 ”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 ”曰:“不可。”曰:“以三可乎 ”曰:“不可。”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 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 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 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寡人之罪A国B人C回莫不知D天下E莫不闻F君G微出明怨H以弃寡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扶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中的“孤”意思不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中的“愚”意思不同。
C.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同。
D.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D.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译文: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译文:
14.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书信中,为什么要提到柳下惠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答:
(四)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晓发方骞驿①
苏 颋
传置②远山蹊,龙钟蹴涧泥。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注】①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被罢相,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这首诗是途中经过一个山间小驿时所作。②传置:传驿,驿站,这里指方骞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呼应标题,写诗人从地处偏远山蹊的方骞驿出发,涧泥阻阨,踯躅难行。
B.颔联言山间气候多变,在片片阴雨中又时时露出些许阳光,共同形成虹霓。
C.颈联过渡到写自身,通过间接抒情来展现出自己衰老的形象和迷乱的思绪。
D.诗歌将景色和心情交织起来描写,使其相互渲染、烘托,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6.本诗尾联让我们联想到《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请从表现手法与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描写山上栖鹘的语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3)小刚漫步郊外,满目绵绵青草,不禁想起古典诗词中含有“草”字的诗句,比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消费等话题时,难免涉及食品内容。 尤其是提到“过期食品”,准有人肯定道“ ① ”。但也有人反驳:你这也太偏激、太片面、太武断了吧。
市场、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手拿包装食品,神情专注地翻看,甚至还特意拿到灯光下或能见度好的窗前,让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包装物换着姿势,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地寻找…… ② 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这个“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仅管有的辅以“见包装袋”“见封口处”“见瓶身”“见喷码”等提示,可有时还是给人以“隐身”“躲猫猫”的感觉。有的标注在“犄角旮旯”里,位置不好找;有的字体很细,不容易辩认;有的文字和包装底色相近,看不清楚;有的老年人代上老花镜,还是看得“两眼一抹黑”,只能求助于年轻人帮忙看;有的标注易蹭掉、易脱落、易涂抹,这就不是“不好找”“太难找”,而是“找不到”了。凡此种种,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便,甚至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
谈论过期食品,也有人“较真”:食品过期一天还能不能吃 从事食品、营养、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较真”的询问。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 ③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在“保质期”内,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也就是说,过期不等于变质,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无论食品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第三段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什么特色 请举例进行分析。(4分)
答:
22.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中的冒号用于提示性词语“反驳”之后,表示提起下文,与第二段和第四段中的冒号作用不同。
B.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表示更多“场景”的省略,说明人们购买包装食品时很关注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C.第三段中“生产日期”的引号表示强调,与“隐身”的引号作用不同。
D.第三段中的分号与“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的分号作用相同。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进入“知识付费”时代,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课程、下载论文等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一些平台在购买版权后,会巧立各种名目连环收费,招致用户的反感和声讨;有些用户就会到其他不正规的网站上去免费获取资源,让购买版权的平台利益受损,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需要搜索相关资料;未来进入大学,文献的检索与引用更是学习的基础。读了以上材料,关于“知识付费”“平台利益”和“用户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B
2. C
3. B
4.①材料一“互文关系”指的是《蜀道难》原诗与其衍生图像《蜀道难图》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看似各自表达,但二者存在呈现、遮蔽、增殖等方面的联系,通过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同一个主题。②材料二“互文关系”指的是舞剧《红楼梦》前后篇章之间构成镜像关系,即通过前后呼应、互相补充映照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主题一致。要忠实于原作《将进酒》的主题,即要体现中年李白追求理想而不得的豪迈与悲壮。②体裁有别。要注意到舞蹈载体与诗歌载体的区别,根据《将进酒》诗的意象,大胆想象,把语言转换为画面等“可视”元素。③借鉴结构。借鉴《将进酒》原诗的“悲——欢——愤一狂”的情感结构,构思故事情节。④转换视角。用当下视角诠释《将进酒》,大胆解构与重构,打破时空局限,进行古今对话。(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 C
7. A
8.①最后一段照应标题,描写几十只萤火虫在朦胧的夜色中飞舞的场面,烘托了宁静美好的氛围,能触发读者的情感体验,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②最后一段将萤火虫比作“火星”,象征美好和希望,对它们起舞、飘浮、盘绕、嬉戏的描述,暗示了小说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以少年“我”的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我”的见闻,记录“我”的现实生活,展现“我”的心理和情感,真正地理解和表现儿童,更能吸引读者。②小说具有丰富想象力,如阿宾的妈妈说“月亮是被一个妖怪推着,在天空上绕着圈儿走”,对于妖怪、月亮运行的想象,生动奇特,具有趣味性。③小说叙写“我”和阿宾的友情,单纯美好;“我”在看到阿宾的妈妈望着我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时,对她回以点头微笑,表现了“我”对病人的同情和善解人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ADF(原文标点为: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
11. B
12. D
13.(1)(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判断句1分,“习”“兵”各1分,句意1分)
(2)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修功”“揣”“图”各1分,句意1分)
14.①柳下惠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朝野上下也没有人非议他。②燕王喜跟乐间提到柳下惠,正是想通过柳下惠的事例告诉乐间,他不该离开燕国,他离开燕国的做法会遭到燕国朝野上下的非议。③若乐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在其他国家,他的意见也可能会不被采纳。(每点 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乘机进攻赵国。”燕王喜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贤卿以为乘机进攻赵国怎么样 ”(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喜说:“我用两倍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又说:“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很生气。身边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喜)很快就发兵六十万攻赵,派栗腹率四十万军队攻打鄗邑,派庆秦率二十万军队攻打代郡。赵国派廉颇率八万军队在鄗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率五万军队在代郡迎击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向乐间谢罪,说:“我无才,没有依从您的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那么我的无能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我希望贤卿继续回来效命,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我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同先王的关系是世人所知的。我希望如果我有过错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料您却张扬我的罪过;我希望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料您却明着抛弃燕国。况且我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没有没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我有罪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心吧。俗话说:‘忠厚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让自己获益,仁德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过失的,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上有能掩饰我的过错,纠正我的错误,这不是您心里所希望的吗 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 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在故国被罢黜。’柳下惠不因多次被罢黜而自己束缚自己,所以人们不会忘怀他以前的功绩;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都没有非议他的。如今我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今天我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 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我。我考虑您的想法是,暗藏报复的心理,以促成我的过失,不顾及先王的恩德,张扬我的丑事,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我的愚见,恭敬地以书信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喜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15. C
16.①表现手法:二者都是用典,引用杜鹃啼叫的故事来表情达意;此外,《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还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杜鹃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之景来表达情感。(2分)②思想感情:本诗尾联将历来去蜀地的游人客子的感受作为诗人自己感受的补充,强化了对蜀道艰难的渲染,表达了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之情和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蜀道之难的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1)闻人声亦惊起 碟碟云霄间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示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示例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示例三)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每空 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过期食品不能吃 ②寻找什么呢 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每空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9.仅管:尽管 辩认:辨认 代上:戴上(每改对一处给1分)
20.在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即使食品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后加上“的前提下”或“的条件下”;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把“无论”改为“即使”或“尽管”。)(每改对一处给 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1.①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通俗性。②文中引用“躲猫猫”“犄角旮旯”“两眼一抹黑”等俗语,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 A
23.【参考立意】①引发问题的不是收费行为本身,而是收多少、怎么收。②平台和用户都满意,才能有效维护知识产权。③“知识付费”不能成为中间平台牟取暴利的幌子,用户应勇敢维护自身和产权方的利益。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