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吉林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遗址中还有大量水稻遗存,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C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还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B项;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范围的大教育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使平民也能接受教育,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主张无为,与教育无关,排除A项;墨子属墨家,虽提倡教育但更侧重技术实践,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代表,强调法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 忠君守礼 B. 以民为本 C. 秉笔直书 D. 豪迈奔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知,司马迁在记录历史时坚持真实、客观,既不美化也不隐恶,“秉笔直书”直接对应题干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C项正确;“忠君守礼”侧重对君主的忠诚,与题干强调的实录精神无关,排除A项;“以民为本”体现关注民生,但题干未涉及此内容,排除B项;“豪迈奔放”描述文风,与史家严谨求实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首创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中书省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大一统需求,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郡县制在秦朝推广,三省六部制是隋唐中央官制,均非元朝创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某同学正在研究“明朝建筑”,以下能成为其素材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北京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明朝”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城,明成祖迁都后大规模营建,包括紫禁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是明朝建筑的代表,D项正确;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与明朝无关,排除A项;灵渠,秦朝开凿的运河,用于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非明朝建筑,排除B项;大运河,主体为隋朝修建,元明虽有修缮,但主要属隋朝成就,非明朝新建,排除C项。故选D项。
6. 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 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 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列举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均为列强逐步扩大侵华的历史事件。每次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因此,A项准确概括了这一线索,A项正确;B项强调“抗争”,但题干未涉及人民反抗,排除B项;清朝终结于1912年辛亥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代化探索”属于中国内部应对措施,且最早的探索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7. 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二次革命 D. 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因武昌起义被称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1911年)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直接导致清朝统治瓦解,各省相继独立,故武汉有此称号,B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发生的,地点是广州,虽为革命牺牲众多烈士,但未让武汉获“首义之城”美誉,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因反对袁世凯独裁发起,与武汉“首义之城”的关联事件无关,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武汉“首义之城”称号的由来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行动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行动”可知,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由东北野战军发动,攻克锦州后切断国民党军退路,最终解放东北全境,A项正确;淮海战役主战场在华东,平津战役在华北,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均与东北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香港回归祖国”得以实现的共同条件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D.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因为自身国际地位提升(包括第三世界支持等),而国际地位提升源于综合国力增强;香港回归依靠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保障,才能在外交谈判等中实现顺利回归,B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主要推动亚非国家合作,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香港回归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还未提出该构想,与恢复联合国席位无关,排除C项;中美建交是1979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1971年,时间不符;且中美外交关系建立与香港回归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世人,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是( )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1973年,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排除AB项;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 )
A. 教会统治 B. 庄园的流行 C. 城市的自治 D. 大学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教育的重要标志,如12世纪出现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发展。因此,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D项正确;教会的统治虽影响教育,但更多体现思想控制,与“美好”不符,排除A项;庄园是经济政治单位,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城市自治属于政治经济范畴,不直接对应教育这一题干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的是( )
A. 斯巴达人 B. 罗马人 C. 日耳曼人 D. 阿拉伯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人发明0—9计数法,阿拉伯人吸收并改进这一系统,将其传播到世界,同时阿拉伯学者花拉子米奠定代数学基础,符合题干描述,D项正确;斯巴达人以军事教育和尚武精神闻名,在数学发展尤其是改进古印度计数法、创建代数学方面无突出贡献,排除A项;罗马人使用罗马数字,主要应用于日常计数等,未涉及对古印度0—9计数法的改进和代数学创建,排除B项;日耳曼人是欧洲民族,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与改进古印度计数法、创建代数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一位同学在课堂笔记中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信息。“事件”处应填入的是( )
时间:1848年 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事件: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A. 发表《共产党宣言》 B. 出版《资本论》
C. 成立“第一国际” D. 唱响《国际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正确;《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国际歌》创作于1871年巴黎公社后,均与1848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是( )
A. 《哈姆雷特》 B. 《物种起源》 C. 《高老头》 D. 《复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出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可知,《物种起源》为达尔文所著,系统阐述进化论,直接挑战神创论,符合题意,B项正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科学无关,排除A项;《高老头》和《复活》均为文学作品,与生物学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某中学历史社团收集了“玻利瓦尔、甘地、扎格鲁尔”的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思想解放潮流 B. 社会主义发展 C. 民族民主运动 D. 福利政策推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玻利瓦尔、甘地、扎格鲁尔”和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民族独立,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谋求民族自治与独立,他们的活动都属于民族民主运动范畴,C项正确;“思想解放潮流”侧重思想层面的变革(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排除A项;题干人物活动并非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或传播,排除B项;“福利政策推进” 涉及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等,与题干民族独立、民主运动主题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令鲜卑人改汉姓……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张骞拜别的皇帝是谁?指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举一事例。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体现了清王朝对什么地区的管辖?1727年,在此设置了哪一官职监督地方政务?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
【答案】(1)皇帝:汉武帝 标志:西域都护的设置
(2) 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
(3) 主流:和亲、册封 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视同仁”等 ,体现平等、友好交往即可 )
(4) 地区:西藏 ; 官职:驻藏大臣
(5)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
【解析】
【小问1详解】
皇帝:根据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可知,汉武帝时期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拜别的皇帝是汉武帝。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地区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西域都护的设置。
【小问2详解】
事件和意义:根据材料二“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让北魏经济、文化等发展,增强了北魏实力。
【小问3详解】
主流和事例:根据材料三提及“但和亲会盟、甥舅友好历史主流”可知,主流是和亲、册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婚,唐太宗将为文成公主嫁给他,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民族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等统治者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平等对待,促进民族间交流融合,使唐朝民族关系融洽。
【小问4详解】
地区:根据材料四“达赖金印与班禅金印”可知,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称号,所以反映的是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官职:根据题干“1727年”可知,所处的朝代是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小问5详解】
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四则材料,从汉到唐、清,各朝代通过不同举措,如设西域都护、孝文帝改革、唐朝开明政策、清朝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管理,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维护团结统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王朝的努力,如通过设置机构、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是历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应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民族友好传统,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的前途日渐清晰。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事先没有人预料到,中国改革的大幕会从这里揭开。今天许多人把“小岗之夜”描述为改革大潮中诞生的一个神话。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三: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于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分析材料中“中国的前途”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的大幕”揭开的地点和创造“神话”采取的做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中共十九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举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建设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
(4)上述材料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
1945年
中共七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
(2)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坚持党的领导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勇于改革创新
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会议:根据材料一“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前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中国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材料中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指针,意味着党明确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小问2详解】
地点:根据材料二“今天许多人把‘小岗之夜’描述为改革大潮中诞生的一个神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个农民签订契约,包干到户,他们艰难看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称“包产到户”)。具体指农民自发签订契约,将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小问3详解】
思想:根据材料三“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22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显著提升了交通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小问4详解】
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启示是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明 相映生辉】
材料一:下图展示的是早期人类文明典型成果。
《掷铁饼者》 金字塔 甲骨文 罗马大竞技场
【文明交流 全球一体】
材料二:15、16世纪之际,西欧人相信,沿着海洋航行终能到达东方世界。……他们的活动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摘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1)从材料一中选取两例亚非文明的典型成果,并就其中之一说明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中“他们的活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哪项发明为其辨别航向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理解。
【答案】(1)成果:金字塔、甲骨文
历史价值: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体现了古埃及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宗教信仰和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早期的重要象征。
(2)事件:新航路开辟
发明:指南针 (3)理解: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之间应“和而不同”,要尊重差异,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果:根据材料一“《掷铁饼者》”“金字塔”“甲骨文”“罗马大竞技场”选取两例亚非文明的典型成果,即选取金字塔、甲骨文。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金字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故历史价值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体现了古埃及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宗教信仰和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早期的重要象征。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他们的活动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故事件为新航路开辟。
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故发明为指南针。
【小问3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文明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可知,文明之间应“和而不同”,要尊重差异,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 某中学开展与红色教育有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参观历史画展唤醒时代记忆】
(1)欣赏上述作品,将其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
任务二【精选研学路线设计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
(2)写出你设计的研学主题,并说明遵义入选的理由。
任务三【唱响红色经典汲取精神力量】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黄河大合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3)通过唱响上述两首歌曲,可以唤醒我们对哪两场战争的记忆?谈一谈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4)为了完成本次活动,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答案】(1) ①. 3 ②. 1 ③. 2 ④. 4
(2)主题:重走长征路,感悟伟大长征精神。理由:遵义会议于1935年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长征胜利和党的发展意义重大,是长征及党的历史中极具标志性的地点。
(3)战争:《黄河大合唱》关联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关联抗美援朝战争。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团结御侮、共御外辱的精神。
(4)途径:查阅历史文献与书籍、走访红色纪念馆与遗址、利用网络资源与数字平台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排序:据题干“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五四运动、地道战相关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8月1日,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4月,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战方式,按时间先后顺序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地道战,所以答案依次填3、1、2、4。
【小问2详解】
主题:根据研学路线的地点瑞金、遵义、会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长征出发地,贵州遵义因遵义会议成为长征关键转折点,甘肃会宁是长征胜利会师地,三地串联起长征重要节点,围绕“长征”设计主题,能体现研学路线对长征历史的聚焦。
理由:因为主题有关长征,遵义入选的理由要结合长征历史进程中遵义会议的地位与作用,阐释其入选价值,紧扣“红色研学”主题关联知识点。如:遵义会议于1935年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长征胜利和党的发展意义重大,是长征及党的历史中极具标志性的地点。
【小问3详解】
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象征,鼓舞民众抗战斗志;《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战歌,二者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这两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精神力量:根据歌词中“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以及战争背景下中华儿女的抗争行动,提炼出爱国主义、英勇无畏、团结抗争等精神。
【小问4详解】
途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搜集资料的途径可以从文献、实地、网络等角度出发,既覆盖了史料获取的不同形态,既能保障资料的丰富性、权威性,,如查阅历史文献与书籍、走访红色纪念馆与遗址、利用网络资源与数字平台等。
20. 学完世界近现代史,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世界之变”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下图为部分内容。
(1)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处填入对应的世界格局名称,完成思维导图。
(2)写出发生在14—16世纪欧洲“思想之变”的典型事件和一位代表人物。
(3)写出17—18世纪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事例。写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以“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为观点,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分别结合其成就和影响,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瓦特 斯蒂芬森 本茨 诺贝尔
【答案】(1)名称: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两极格局
(2)事件: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或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3)事例:美国独立战争,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4)观点: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选取:根据表格选瓦特和斯蒂芬森。
论述: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为工厂机器提供动力,促进了近代工厂制度确立,极大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让生产力大幅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斯蒂芬森设计制造蒸汽机车(火车) 。火车的发明,使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思维导图“当今世界:多极化、一战后、二战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称: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两极格局。
【小问2详解】
事件和人物:根据题干“14—16世纪”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欧洲的“思想之变”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它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神学对人性的束缚,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作品《神曲》抨击教会腐败;达·芬奇的绘画等作品体现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戏剧展现人性百态,他们都是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故事件: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或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小问3详解】
事例:根据题干“17—18世纪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事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5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题干“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20世纪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
【小问4详解】
选取:根据表格选瓦特和斯蒂芬森。
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让生产力大幅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斯蒂芬森设计制造蒸汽机车(火车),方便人们出行,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以可以提炼出观点“科技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论述:根据给的观点,结合对瓦特和斯蒂芬森的成就和影响进行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为工厂机器提供动力,促进了近代工厂制度确立,极大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让生产力大幅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斯蒂芬森设计制造蒸汽机车(火车) ,火车的发明,使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加强了各地联系,促进了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两者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吉林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2. 春秋战国时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范围的大教育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3. 《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所倡行。这反映出撰写者司马迁( )
A. 忠君守礼 B. 以民为本 C. 秉笔直书 D. 豪迈奔放
4. 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度
5. 某同学正在研究“明朝建筑”,以下能成为其素材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北京城
6. 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 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 清朝统治彻底终结 D.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7. 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二次革命 D. 北伐战争
8.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行动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香港回归祖国”得以实现的共同条件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D.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10.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世人,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是( )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11. 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 )
A. 教会的统治 B. 庄园的流行 C. 城市的自治 D. 大学的兴起
12. 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的是( )
A. 斯巴达人 B. 罗马人 C. 日耳曼人 D. 阿拉伯人
13. 一位同学在课堂笔记中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信息。“事件”处应填入的是( )
时间:1848年 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事件: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发表《共产党宣言》 B. 出版《资本论》
C. 成立“第一国际” D. 唱响《国际歌》
14. 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是( )
A. 《哈姆雷特》 B. 《物种起源》 C. 《高老头》 D. 《复活》
15. 某中学历史社团收集了“玻利瓦尔、甘地、扎格鲁尔”的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思想解放潮流 B. 社会主义发展 C. 民族民主运动 D. 福利政策推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令鲜卑人改汉姓……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张骞拜别的皇帝是谁?指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举一事例。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体现了清王朝对什么地区的管辖?1727年,在此设置了哪一官职监督地方政务?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的前途日渐清晰。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事先没有人预料到,中国改革的大幕会从这里揭开。今天许多人把“小岗之夜”描述为改革大潮中诞生的一个神话。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三: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于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分析材料中“中国的前途”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大幕”揭开的地点和创造“神话”采取的做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中共十九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举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建设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
(4)上述材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明 相映生辉】
材料一:下图展示的是早期人类文明典型成果。
《掷铁饼者》 金字塔 甲骨文 罗马大竞技场
【文明交流 全球一体】
材料二:15、16世纪之际,西欧人相信,沿着海洋航行终能到达东方世界。……他们的活动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摘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1)从材料一中选取两例亚非文明的典型成果,并就其中之一说明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中“他们的活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哪项发明为其辨别航向提供了技术支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理解。
19. 某中学开展与红色教育有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参观历史画展唤醒时代记忆】
(1)欣赏上述作品,将其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
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
任务二【精选研学路线设计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
(2)写出你设计的研学主题,并说明遵义入选的理由。
任务三【唱响红色经典汲取精神力量】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黄河大合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3)通过唱响上述两首歌曲,可以唤醒我们对哪两场战争的记忆?谈一谈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
(4)为了完成本次活动,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20. 学完世界近现代史,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世界之变”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下图为部分内容。
(1)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处填入对应的世界格局名称,完成思维导图。
(2)写出发生在14—16世纪欧洲“思想之变”的典型事件和一位代表人物。
(3)写出17—18世纪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事例。写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以“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为观点,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分别结合其成就和影响,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瓦特 斯蒂芬森 本茨 诺贝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