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威海市2025年初中学业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它题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苍穹(qióng) 聪颖(yǐng) 技高一筹(chóu) 势不可当(dāng)
B. 嘹亮(liáo) 豁亮(huò) 万象更新(xiàng) 以身做则(zuò)
C. 遒劲(jìn) 恬静(tián) 神通广大(tōng) 雕梁画栋(liáng)
D. 稠密(mì) 恪守(kè) 持之以桓(héng) 天伦之乐(lún)
2. 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能表达出丰富情感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③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⑦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⑧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阅读《艾青诗选》前,我们可以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全面了解整本书。
(2)【任务二】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后,请将《范爱农》与《阿长与<山海经>》(或《藤野先生》)放在一起研读其共同点。要求设定探究专题,并结合内容进行解析。
4. 下列括号中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地旅游专列相继开通,“大河之南”号、“齐鲁之星”号、“赣闽风华”号等旅游列车一票难求。(该句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B. 这些历史经验表明,正因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音乐才生机勃勃。(“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画线部分在此句中的句子成分是宾语)
D.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基石。(该句有语病)
5. 请向同学小威转述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地方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6日)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一)诗歌阅读(3分)
6. 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 “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 “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 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 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傅子见安乡侯曰:“今马钧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①,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②、墨翟③、王尔④,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张衡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中,俱不典工官⑤,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节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马钧传》,有删改)
【注释】①武安侯:曹爽,魏明帝亲信。②公输般:鲁班,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③墨翟:墨子,擅长制造守城的器械。④王尔:战国时有名的工匠。⑤工官:掌管营建和各种工匠的官署。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①而轻以言抑人异能 ②犹忽而不察
C.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①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 下列对两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王叔远以桃核雕刻“大苏泛赤壁”,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B. 乙文中安乡侯向武安侯举荐,但“马先生之巧”仍被忽视。
C. 乙文通过记述马钧的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实践、轻视科技发明、埋没人才的现象。
D. 两文均着重写技艺,但各有侧重,甲文以“物”为重点,乙文以“人”为核心。
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10. 甲文中的王叔远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请根据乙文内容,判断马钧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并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3分)
(一)(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磨刀石里的岁月
高洪波
①磨刀石,是人们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时经历过的生命体验。磨刀石长长的、窄窄的,是青灰的颜色,把镰刀和清水组合在一起,用磨刀石“嚓嚓嚓”地磨出锋利,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内蒙古不产磨刀石,它只有草原、沙丘和骏马、羊群,所以磨刀石来自哪里一直让我很困惑,它肯定是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山上,那是大山劈下的一片山的叶片,随便一扔,扔到了内蒙古草原上,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坚硬的记忆。
②也许是和磨刀石有缘,年龄大起来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哪怕是还没有组建家庭的时候,我也逢刀必买。菜刀是家庭生活的必备。记得在云贵地区从军时,我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后来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买刀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是当地名产。上世纪90年代,我首次走访金门,金门的菜刀赫赫有名,我也买过一把。最近一次买刀是在德国的莱比锡,我用欧元买过当地有名的菜刀,顺便还买了一块专用的磨刀石,它很像我们常见的砂轮,但它不是圆的,是一个长条状的。这把菜刀应该是世界名刀,锋利坚韧,确实好用。但是中国不同地域的菜刀也各有所长,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
③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
④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倒是在社区经常举行不定期的“磨剪子戗菜刀”义务服务,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我仍然希望自己家的钝菜刀被人认真地磨戗。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了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但这吆喝明显是电喇叭声里的吆喝,没有什么激情。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磨刀的时候跟我闲聊,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这应该是一个磨刀专业村。磨刀的价格已经远非昔日所比,比如那把名刀,他一看就说:“好刀!但是很难磨,费用90元钱。”我请他把两把刀都磨完了,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于是继续跟他聊,才知道,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就拿他来说,将近60岁,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
⑤磨刀自然需要磨刀石。此前,我和一批作家到山西太岳深处沁源县,研讨一部关于1942年太岳军民围困沁源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一次两年多的围困战,最后使盘踞在沁源的敌人狼狈地撤退,“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一位山西的女作家叫蒋殊,写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以1942年围困沁源为主要蓝本,而巧的是,沁源是我当年从军的四十师发祥地,她在文中写到的两个团就是后来我所在的四十师的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主导了围困沁源的这次战役,最高指挥官是大将陈赓。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深受激励。离开沁源的时候,我们要坐车到太原再乘高铁回京,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需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在无名山村的小河边休息,等待前面放行。这时一位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了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走过去一看,他拾起的是一块赭红色的条状山石,沉甸甸的长方形、果然是很标准的磨刀石,而且这些石头分布在路旁的山崖边,一眼望去有很多,分明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于是大家纷纷下去拾捡,这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的拾捡,也是一次与太岳磨刀石的巧遇和邂逅。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平整光滑,透着太岳的赭红色,握在手里有一种凝重和素朴,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我当然不是用它来磨刀,我只是拾捡回一段记忆,一段人和历史、人和童年相关的沉甸甸的回味。
⑥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三毫无疑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有误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 第③段写磨刀人的营生因《红灯记》中的著名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而流行于北方。
C. 第④段写“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反映了磨菜刀这一传统手艺的没落。
D. 第⑤段写“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呼应了儿时“我”对磨刀石来源的猜想。
12. 通读全文,概括“我”与“磨刀石”相关的事件。
13. 从文章内容看,“磨刀石”是家庭生活的实用工具,是童年记忆的载体,是_______,也是________。
14. 分析文章第③段是如何起到过渡作用。
15. 说说文章第⑥段的深层含义。
16. 综观全文,作者围绕“磨刀石”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更需要深度阅读
张焱
①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阅读,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阅读?这是一个严肃问题。
②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有媒体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以“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者表示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商家的嗅觉是敏锐的,许多阅读类APP已经开始布局AI,有的电子书平台增加了“AI问书””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电子书平台即将上线书籍解读AI工具、AI伴读工具。
③这个调查结果与大众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④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但我们真的能毫无节制地依赖AI辅助,让它主宰我们的阅读,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吗?
⑤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读书报告的人,基本的观点都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⑥物理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尽管部分担忧带有未来主义色彩,但不得不承认,人类与AI的博弈确实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的技术范畴,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
⑦换句话说,谁还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 阅读第③段,简要写出“AI辅助阅读”的利与弊。
18. 下列关于二“人在回路机制”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人在回路”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中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
B. 强调“人在回路机制”的核心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
C. “人在回路机制”强调人在阅读中要深入参与。
D. 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可以更好地调节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
19. 阅读文章⑤⑥段,分析作者如何使论证更严谨。
20. 结合文章内容,为过度使用AI伴读工具的同学,提出“深度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四、写作(50分)
21. 题目:此刻,你不一样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泄露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威海市2025年初中学业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它题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苍穹(qióng) 聪颖(yǐng) 技高一筹(chóu) 势不可当(dāng)
B. 嘹亮(liáo) 豁亮(huò) 万象更新(xiàng) 以身做则(zuò)
C. 遒劲(jìn) 恬静(tián) 神通广大(tōng) 雕梁画栋(liáng)
D. 稠密(mì) 恪守(kè) 持之以桓(héng) 天伦之乐(lú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B.以身做则——以身作则;
C.遒劲(jìn)——jìng;
D.持之以桓——持之以恒;
故选A。
2. 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能表达出丰富情感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③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⑦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⑧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 ①. 花木成畦手自栽 ②. 无边光景一时新 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④.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⑥. 稻花香里说丰年 ⑦. 山气日夕佳 ⑧. 山光悦鸟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畦、栽、紫、芳菲、暂凭、莺、稻”等字词容易写错。
3. 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阅读《艾青诗选》前,我们可以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全面了解整本书。
(2)【任务二】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后,请将《范爱农》与《阿长与<山海经>》(或《藤野先生》)放在一起研读其共同点。要求设定探究专题,并结合内容进行解析。
【答案】(1) ①. 主要意象 ②. 核心主题 ③. 艺术特色、地位(评价)与影响、名篇推荐等
(2)示例1:凡人不凡(小人物大力量)。阿长与范爱农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均对鲁迅产生了较大影响。阿长用质朴、善良弥补了鲁迅童年的遗憾;范爱农作为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的遭遇却引发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示例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藤野先生与范爱农都是鲁迅结交的知识分子。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严谨;范爱农追求自由平等,充满个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概括。
阅读文学作品前,需从多维度搭建知识框架能更好理解作品。知晓艾青生平(如留学经历、革命文艺活动 ),可理解其诗歌中对民族、自由的追求来源。不同时代背景(抗战、新中国建设 )塑造诗歌主题,如抗战时《向太阳》借太阳象征希望,了解背景能懂文字背后的时代呐喊。梳理诗歌分类(抒情、叙事 )、核心意象(土地、太阳 ),阅读时可快速抓取表意脉络 。故还可从主要意象(艾青诗中土地、太阳等意象的内涵 )、核心主题(对土地的忧郁、对太阳的礼赞 )、艺术特色(自由体形式、绘画美风格 )等角度深入,这些维度能帮读者从内容、主题、艺术价值全方面理解诗集。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聚焦名著人物比较阅读,需挖掘不同人物(或同类人物 )在身份、影响、精神特质等方面的共性,通过“人物身份——对鲁迅的影响——人物精神/时代意义”的逻辑展开分析。
示例1:底层微光——小人物的时代印记。阿长是鲁迅童年的保姆,范爱农是民国初年的落魄知识分子,皆身处社会底层。阿长虽目不识丁、规矩繁琐,却用“买《山海经》”的质朴善意,点亮鲁迅童年对“爱与温暖”的感知;范爱农怀抱救国理想,却在时代浪潮中屡屡碰壁,他的愤懑与死亡,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引发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叩问。平凡的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成为鲁迅生命与思想的“催化剂”,让《朝花夕拾》的怀旧里,藏着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凝视与时代反思。
示例2:文人镜像——两种知识分子的对照。藤野先生与范爱农,是鲁迅在不同时空遇见的知识分子。藤野先生作为日本学者,抛开民族隔阂,以严谨治学、公正无私的态度,给予鲁迅学术与精神的双重滋养,是超越偏见的“理想文人”;范爱农是中国旧时代文人,带着棱角与挣扎,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因个性与环境的冲突遍体鳞伤。 一个是照亮鲁迅异国求学路的“灯塔”,一个是折射国内文人困境的“棱镜”,二人并读,尽显鲁迅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多元洞察,也藏着新旧文化碰撞下的时代阵痛。
4. 下列括号中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地旅游专列相继开通,“大河之南”号、“齐鲁之星”号、“赣闽风华”号等旅游列车一票难求。(该句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B. 这些历史经验表明,正因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音乐才生机勃勃。(“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的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画线部分在此句中的句子成分是宾语)
D. 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基石。(该句有语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根据原句“各地旅游专列相继开通,‘大河之南’号、‘齐鲁之星’号、‘赣闽风华’号等旅游列车一票难求”可知,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用顿号分隔。比如:提到多个带引号的专属名称(如书名、特定称谓),并列时用顿号衔接,符合标点规范;
B.根据原句“这些历史经验表明,正因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音乐才生机勃勃”可知“开放包容”是并列短语,“与时俱进”是偏正短语,“生机勃勃”是主谓短语;
C.根据原句“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可知句子主干是“‘强’体现在……上”,“在……上”是补语标志,所以“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是补语,并非宾语;
D.根据原句“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基石”可知句子主干“科学教育是基石”,“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作定语修饰“基石”,语义清晰、结构完整,无病句;
故选B。
5. 请向同学小威转述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有效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地方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拓展补充作用。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6日)
【答案】示例:小威,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将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来促进我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转述。
由新闻可知,这则新闻出自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新闻主要事件是山东省教育厅最近印发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课程设置,推进课程建设,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补充国家课程。转述时注意运用口语化语言,加上称呼,保持信息简洁。
示例:小威,2025年4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最近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来促进我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一)诗歌阅读(3分)
6. 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 “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 “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 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 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答案】C
【解析】
【导语】缪宗周此诗以“陶舍重重”“舟帆蔽江”勾勒景德镇盛景,后两句赞工匠巧技,言瓷器可输天下。全诗于实景中见产业活力,寄寓对地方物产与技艺的嘉许,简笔传神。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可知,这两句并非指“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而是说工人若能贡献出精湛的技艺,这里的陶瓷就能输送到各地,成为郡国的有用之材,表达了对工人技艺的肯定和对当地陶瓷产业的期许;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傅子见安乡侯曰:“今马钧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难试易验之事,而轻以言抑人异能……”于是安乡侯悟,遂言之武安侯①,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此既易试之事,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后之君子,其鉴之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②、墨翟③、王尔④,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张衡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中,俱不典工官⑤,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节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马钧传》,有删改)
【注释】①武安侯:曹爽,魏明帝亲信。②公输般:鲁班,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③墨翟:墨子,擅长制造守城的器械。④王尔:战国时有名的工匠。⑤工官:掌管营建和各种工匠的官署。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①而轻以言抑人异能 ②犹忽而不察
C.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①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 下列对两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王叔远以桃核雕刻“大苏泛赤壁”,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B. 乙文中安乡侯向武安侯举荐,但“马先生之巧”仍被忽视。
C. 乙文通过记述马钧的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实践、轻视科技发明、埋没人才的现象。
D. 两文均着重写技艺,但各有侧重,甲文以“物”为重点,乙文以“人”为核心。
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10. 甲文中的王叔远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请根据乙文内容,判断马钧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并说明理由。
【答案】7. A 8. D
9. 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知道(听说、了解)人的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实在令人遗憾啊。
10. 示例1:我认为马钧具有工匠精神,他“巧名已定”,著名的巧匠公输般、墨子、王尔、张衡都不能超过他。
示例2:我认为马钧不具有工匠精神,他想制作对军队有用的精密器械,但没有被实践检验,从选文中不能看出他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解析】
【导语】两文皆聚焦“巧匠”主题,甲文以核舟为载体重现赤壁之游,通过“八分有奇”的微雕艺术展现“因势象形”的工艺美学;乙文借马钧怀才不遇的遭遇,以“国之精器”与“不典工官”的对比,直指人才任用机制之弊。甲文工笔写物,乙文犀利论人,共同构成古代工匠精神的立体画卷。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助词,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等;
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
C.动词,类似/名词,类;
D.介词,被/动词,了解;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根据甲文第①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尝贻余核舟一”和第②③段对核舟的细节描写可知,甲文虽以“核舟”为写作对象,但核心是通过“物”的精妙来展现王叔远的技艺与人品,本质上仍以“人”为隐含重点;乙文通过马钧的遭遇,直接以“人”为核心,批判人才埋没现象。因此“甲文以‘物’为重点”表述片面,甲文的“物”是表现“人”的载体,两文在侧重上并非“物”与“人”的绝对区分;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重点词: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②重点词:试,任用、让……实践;良,确实、实在;恨,遗憾。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文章第②段“今马钧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的内容分析可知,马钧致力于制作对国家军事有用的精密器械,目标明确且具有实用性;从“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可看出,他的发明所需材料与人力成本不高,却能快速验证效果,侧面反映出其对工艺的追求并非停留在理论,而是注重实践检验;再结合“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作者将其与历史上著名工匠对比,直接凸显其技艺的精湛与独特。这些内容均表明马钧在技术钻研上具备专注、务实、追求卓越的特质,符合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示例:马钧具有工匠精神。他欲制作“国之精器、军之要用”,追求器械的实用性与精密性;其发明“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即可验证效果,体现对工艺效率与实践的重视;且其巧思连古之公输般、张衡都难以超越,足见技艺的精益求精。
根据文章第②段“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衡,不能过也”的内容分析可知,文中仅通过他人评价侧面强调马钧的技艺高超,却未提及他在制作过程中是否有精雕细琢的具体行为,如对材料的反复打磨、对工艺的细节考究等;从“武安侯忽之,不果试也”“巧无益于世”可看出,马钧虽有技术才能,但缺乏主动推广或坚持实践的行动,其发明未真正应用于实际,未能体现工匠精神中“持之以恒、追求实效”的特质;此外,文中未记载马钧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仅通过“国之精器、军之要用”概括其发明目标,缺乏对工艺过程中专注度与严谨性的具体描述,无法直接证明其具备工匠精神。
示例:马钧不具有工匠精神。文中仅称其巧思超过古之能工巧匠,却未记载他在制作器械时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他的发明因未被试用而“无益于世”,可见其缺乏推动技术落地的实践坚持;此外,文中未提及他在工艺过程中的专注投入,难以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明代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颜料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右边,鲁直在他左边。苏轼和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手卷。苏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体各微微侧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腹,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
傅子拜见安乡侯说:“如今马钧想要制作的,是国家的精密器械、军队的重要用具。耗费十寻长的木头,只需两个人的劳力,不久就能确定(器械的)好坏。(这是)容易验证的事情,却轻易用言语压制他人的特殊才能……”于是安乡侯醒悟,就向武安侯进言,武安侯却轻视此事,最终没有试做(马钧的器械)。这既然是容易验证的事,又何况马钧的巧名已经确定,(武安侯)仍然忽视而不加考察,更何况那些才能深藏、尚未显露的人呢?后世的君子,应该以此为鉴啊!马先生的巧思,即使是古代的公输般、墨翟、王尔,近代汉代的张衡,也不能超过他。公输般、墨翟都被当时的朝廷任用,于是对社会有益。张衡虽然做了侍中,马先生虽然做了给事中,都没有掌管工官,(他们的)巧思对社会没有益处。任用人才不依据他的才能,听闻贤能却不用事务考验他,实在令人遗憾啊!
三、现代文阅读(3分)
(一)(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磨刀石里的岁月
高洪波
①磨刀石,是人们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时经历过的生命体验。磨刀石长长的、窄窄的,是青灰的颜色,把镰刀和清水组合在一起,用磨刀石“嚓嚓嚓”地磨出锋利,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内蒙古不产磨刀石,它只有草原、沙丘和骏马、羊群,所以磨刀石来自哪里一直让我很困惑,它肯定是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山上,那是大山劈下的一片山的叶片,随便一扔,扔到了内蒙古草原上,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坚硬的记忆。
②也许是和磨刀石有缘,年龄大起来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哪怕是还没有组建家庭的时候,我也逢刀必买。菜刀是家庭生活的必备。记得在云贵地区从军时,我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后来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买刀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是当地名产。上世纪90年代,我首次走访金门,金门的菜刀赫赫有名,我也买过一把。最近一次买刀是在德国的莱比锡,我用欧元买过当地有名的菜刀,顺便还买了一块专用的磨刀石,它很像我们常见的砂轮,但它不是圆的,是一个长条状的。这把菜刀应该是世界名刀,锋利坚韧,确实好用。但是中国不同地域的菜刀也各有所长,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
③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
④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倒是在社区经常举行不定期的“磨剪子戗菜刀”义务服务,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我仍然希望自己家的钝菜刀被人认真地磨戗。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了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但这吆喝明显是电喇叭声里的吆喝,没有什么激情。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磨刀的时候跟我闲聊,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这应该是一个磨刀专业村。磨刀的价格已经远非昔日所比,比如那把名刀,他一看就说:“好刀!但是很难磨,费用90元钱。”我请他把两把刀都磨完了,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于是继续跟他聊,才知道,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就拿他来说,将近60岁,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
⑤磨刀自然需要磨刀石。此前,我和一批作家到山西太岳深处沁源县,研讨一部关于1942年太岳军民围困沁源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一次两年多的围困战,最后使盘踞在沁源的敌人狼狈地撤退,“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一位山西的女作家叫蒋殊,写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以1942年围困沁源为主要蓝本,而巧的是,沁源是我当年从军的四十师发祥地,她在文中写到的两个团就是后来我所在的四十师的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主导了围困沁源的这次战役,最高指挥官是大将陈赓。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深受激励。离开沁源的时候,我们要坐车到太原再乘高铁回京,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需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在无名山村的小河边休息,等待前面放行。这时一位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了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走过去一看,他拾起的是一块赭红色的条状山石,沉甸甸的长方形、果然是很标准的磨刀石,而且这些石头分布在路旁的山崖边,一眼望去有很多,分明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于是大家纷纷下去拾捡,这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的拾捡,也是一次与太岳磨刀石的巧遇和邂逅。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平整光滑,透着太岳的赭红色,握在手里有一种凝重和素朴,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我当然不是用它来磨刀,我只是拾捡回一段记忆,一段人和历史、人和童年相关的沉甸甸的回味。
⑥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三毫无疑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写“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 第③段写磨刀人的营生因《红灯记》中的著名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而流行于北方。
C. 第④段写“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反映了磨菜刀这一传统手艺的没落。
D. 第⑤段写“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呼应了儿时“我”对磨刀石来源的猜想。
12. 通读全文,概括“我”与“磨刀石”相关的事件。
13. 从文章内容看,“磨刀石”是家庭生活的实用工具,是童年记忆的载体,是_______,也是________。
14. 分析文章第③段如何起到过渡作用。
15. 说说文章第⑥段的深层含义。
16. 综观全文,作者围绕“磨刀石”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
【答案】11. B 12. 儿时在外祖父家用磨刀石磨镰刀,长大后因磨刀石在各地买名刀,在社区请职业磨刀人磨菜刀,在太岳捡拾磨刀石。
13. ①. 传统手艺的代表,文化传承的纽带 ②. 历史的见证,抗战精神的象征。
14. 由关注磨刀石过渡到磨刀人,由关注个人经历过渡到传统职业,由个人回忆过渡到社会现实。
15. 经历了战争血雨腥风的太岳磨刀石,磨砺了八路军战士,磨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16. 对儿时磨刀体验的怀念(眷念),对磨刀这一传统手艺失传的担忧,对磨刀人坚守手艺的敬重,对见(捡拾)到太岳磨刀石的惊喜,对太岳(红色血脉)磨刀石的敏佩。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磨刀石”为线索,巧妙串联起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作者通过童年草原磨镰刀、收藏各地菜刀、偶遇太岳磨刀石等生活片段,展现了磨刀石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嬗变。文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传统手艺的式微,又借抗战历史赋予磨刀石以民族精神内涵。时空交错的叙事中,既有对往事的温情追忆,也暗含对传统文化消逝的隐忧。全文以小见大,在平凡物件中寄托深沉的家国情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B.第③段中提到“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由此可知,是“磨刀人的存在”因《红灯记》而响遍全国,而“‘磨剪子来戗菜刀’这一市井呼唤”本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并非“磨刀人的营生因台词而流行于北方”,选项对原文的理解有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①段“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时经历过的生命体验”的内容可知,儿时“我”在外祖父家的草原上,曾用青灰色的磨刀石磨镰刀,这成为“我”童年坚硬的记忆。
根据文章第②段“年龄大起来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走访金门时买过金门菜刀……在德国莱比锡买过当地菜刀,顺便买了一块专用磨刀石”的内容可知,“我”长大后养成买菜刀的习惯,在多地购买菜刀时,还在德国莱比锡买过与菜刀配套的磨刀石,体现出“我”对磨刀石及相关物件的关注。
根据文章第④段“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的内容可知,“我”在社区遇到来自远郊磨刀专业村的磨刀人,将包括德国名刀在内的两把钝菜刀交给他打磨,得知磨刀职业已罕见。
根据文章第⑤段“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一位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的内容可知,“我”在山西沁源因道路施工休息时,偶然拾得一块赭红色的太岳磨刀石,将其带回北京置于书房,以此回味童年与历史。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③段“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第④段“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的内容可知,磨刀石作为磨刀人赖以生存的工具,其使用场景的减少与磨刀职业的衰落紧密相关,它承载着“磨剪子戗菜刀”这一传统手艺的记忆,是传统手艺的代表。
根据文章第⑤段“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第⑥段“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的内容可知,太岳磨刀石来自曾发生“沁源围困战”的抗日根据地,作者推测它可能磨过八路军战士的刺刀,它见证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象征着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是历史的见证与抗战精神的象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文章第③段“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的内容可知,前半句“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总结了上文(第①②段)中“我”对磨刀石在家庭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及个人相关经历的描述,后半句“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则引出下文(第④段)对磨刀人职业现状的叙述,实现了由“关注磨刀石”到“关注磨刀人”的话题过渡。
根据文章第③段“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的内容可知,作者从个人对磨刀石的记忆(如第①段童年磨镰刀、第②段买刀经历)拓展到对“磨刀人营生”这一传统职业的社会层面描述,将个人经历与社会职业现象结合,完成了由“个人经历”到“传统职业”的视角过渡。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当代社会”这一表述及“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的现实情况可知,该段将前文以回忆为主的内容(如儿时草原磨镰刀、从军时买刀等)与当下“磨刀石功能弱化”的社会现实相连接,实现了由“个人回忆”到“社会现实”的时空过渡。
据此得知,第③段通过承接上文对磨刀石的描述,引出下文对磨刀人的叙述,在话题、视角和时空维度上起到了过渡作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深层含义分析。
根据文章第⑥段“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的内容可知,“沉重”一词既指磨刀石本身的物理重量,也象征着它承载的历史分量。结合第⑤段“‘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大事”“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的内容可知,太岳磨刀石来自抗日根据地沁源,作者推测它曾用于磨砺八路军战士的刺刀,这一想象将磨刀石与抗战历史直接关联。
“磨砺”一词在此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磨刀石作为工具,物理上磨砺了武器,让刺刀更加锋利,助力战士战斗;另一方面,“磨砺”象征着八路军战士在战争中锤炼出的坚韧意志,以及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凝聚的不屈精神。太岳磨刀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存在本身就是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它既“磨砺”了武器,也“磨砺”了民族精神,暗含着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对抗战精神的致敬。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根据文章第①段“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坚硬的记忆”的内容可知,作者回忆童年在草原用磨刀石磨镰刀的经历,用“开心”“珍惜”“坚硬的记忆”等表述,直接流露出对儿时磨刀体验的深切怀念。
根据文章第③段“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及第④段“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就拿他来说,将近60岁,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的内容可知,作者看到磨刀人职业因社会发展而逐渐消失,“少见了”“非常罕见”等表述体现出对这一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担忧。
根据文章第④段“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于是继续跟他聊”的内容可知,作者主动请磨刀人打磨刀具,对其手艺表示认可,结合“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可知,作者对磨刀人世代坚守这一传统职业的行为怀有敬重之情。
根据文章第⑤段“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一位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的内容可知,作者在沁源修路等待时意外发现磨刀石,“突然捡起”“高声叫道”等动作和语言,以及将其“装进背囊带回北京”的行为,体现出偶遇太岳磨刀石时的惊喜与珍视。
根据文章第⑤段“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及第⑥段“沉重的太岳磨刀石,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我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的内容可知,作者将太岳磨刀石与“沁源围困战”的抗战历史联系起来,用“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等词,以及对磨刀石磨砺刺刀的想象,表达了对太岳磨刀石所象征的红色革命精神的感佩与敬意。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更需要深度阅读
张焱
①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阅读,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阅读?这是一个严肃问题。
②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有媒体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以“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者表示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商家的嗅觉是敏锐的,许多阅读类APP已经开始布局AI,有的电子书平台增加了“AI问书””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电子书平台即将上线书籍解读AI工具、AI伴读工具。
③这个调查结果与大众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④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但我们真的能毫无节制地依赖AI辅助,让它主宰我们的阅读,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吗?
⑤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读书报告的人,基本的观点都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⑥物理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尽管部分担忧带有未来主义色彩,但不得不承认,人类与AI的博弈确实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的技术范畴,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
⑦换句话说,谁还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 阅读第③段,简要写出“AI辅助阅读”的利与弊。
18. 下列关于二“人在回路机制”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人在回路”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中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
B. 强调“人在回路机制”的核心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
C. “人在回路机制”强调人在阅读中要深入参与。
D. 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可以更好地调节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
19. 阅读文章⑤⑥段,分析作者如何使论证更严谨。
20. 结合文章内容,为过度使用AI伴读工具的同学,提出“深度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7. 利: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便捷(省时);弊:阅读过程中没有思辨与共情(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签),阅读结论单一(没有形成多元理解)。 18. C
19. 第⑤段作者认为要主动阅读,以此促进自己的心智成长,在今天,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时代,第⑥段作者强调了阅读中使用AI要发展人的主体性,规避风险,使论证更严谨。
20. 不能毫无节制地依赖AI辅助;要主动阅读;要与文字背后的思想共情(交锋),形成自己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议论文以“深度阅读”为核心论点,针对AI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展开论述。文章结构严谨,先通过调查数据揭示AI辅助阅读的普遍现象,进而剖析其弊端,再提出“人在回路机制”的解决方案。论证手法多样,既有数据支撑,又引用霍金名言增强权威性。文章最终回归人文关怀,强调深度阅读对心智成长的关键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概括
根据第③段“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可知,AI辅助阅读的“利”,在于能帮读者快速筛选出关键信息,尤其在应对课业压力时,用AI处理内容能高效辅助学习,节省逐字阅读的时间,让获取信息更便捷。
根据第③段“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知,“弊”体现在AI把文本“简化标签化”,会让阅读只剩“数据筛选”,丢掉文字里的情感、细节,读者没法像传统阅读那样,调动思辨力、共情力去挖掘多元含义,长期依赖会让阅读变得机械、理解单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C.根据第⑥段可知“人在回路机制”是“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的技术范畴”,重点在“技术交互场景”里人类参与,并非专门指“阅读过程中深入参与”(阅读只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机制适用更广)。比如AI辅助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等场景,也需要“人在回路”;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⑤⑥段可知,第⑤段作者先亮明观点“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接着用“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从“能替代”和“不能替代”的对比里,把AI工具属性、深度阅读的独特价值(形成深度认知、实现自我启蒙)说清楚,让“深度阅读不可替代”的论点立得住。再联系“信息过载时代”背景,讲“主动阅读是‘反算法’行为,要求慢下来,与文字背后思想交锋,完成心智成长”,把深度阅读和时代需求、个人成长挂钩,让论证有现实意义,逻辑层层递进。
第⑥段引用霍金“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的话,这是道理论据,借权威观点引出“人类与AI博弈需警惕”,再衔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解释机制意义(强调人类深度参与)、核心(协同决策等),最后落脚“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把深度阅读和“人在回路机制”“规避AI风险”“发展主体性”关联,拓宽论证维度,从技术伦理、未来风险角度,强化“深度阅读必要”的结论。
两段间,第⑤段从“阅读价值”立论,第⑥段用“技术风险+机制要求”深化,论据有道理、有权威引用,逻辑环环相扣,让论证更严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谈认识。
根据第③段“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知,建议同学别让AI“替代”阅读,只把AI当“辅助补充”。比如读复杂书籍前,不用AI直接给结论,而是用AI快速查背景资料(作者经历、时代背景),读完章节后,再用AI辅助整理思路,但核心阅读过程(思辨、共情文字)得自己来,保留深度阅读的“多元理解”空间;
根据第④段“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可知,建议同学每天/每周固定一段时间,彻底不用AI伴读,选纸质书或纯文本电子书,专注读完整内容。比如睡前30分钟,关掉手机AI工具,读散文、小说,锻炼注意力持续度,重新适应深度阅读的节奏,慢慢找回思辨、共情文字的能力;
根据第⑤段“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建议同学读完书后,不用AI生成读书报告,而是自己写读书笔记、录读书感悟音频。写的时候,逼着自己梳理书中观点、联系现实思考,和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用输出倒逼输入,强化深度阅读的收获,真正实现心智成长。
四、写作(50分)
21. 题目:此刻,你不一样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泄露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答案】例文:
此刻,你不一样
寒风裹挟着细雨拍打着玻璃窗,我缩在公交站台里,望着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远处那个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拄着锈迹斑斑的拐杖,佝偻着背,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正是每天在巷口拾荒的陈爷爷。
以前,我总觉得陈爷爷是个“怪人”。他整日在垃圾桶里翻找,收集来的废品堆满了巷口的角落,腐坏的气味让街坊邻居避之不及。有次我不小心碰倒他的纸箱,他立刻冲过来,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警惕,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小心翼翼地把散落的纸箱叠好。自那以后,我每次经过都会加快脚步,生怕惹他不高兴。
但那天,我看到的陈爷爷却截然不同。公交车缓缓驶来,我正准备上车,却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陈爷爷。他的拐杖在地上敲出慌乱的节奏,白发被雨水打湿,贴在布满皱纹的额头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褪色的布袋。
“等等!等等!”他的声音沙哑又急切。公交车司机不耐烦地按响喇叭,我犹豫着停下脚步。陈爷爷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从布袋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双手颤抖着递给我:“帮我捐给医院……那些医生……不容易。”
我愣住了,那叠钞票被攥得发潮,面额大多是一元、五元,还有几枚硬币。陈爷爷局促地搓着手,嗫嚅道:“我看电视,那些穿白大褂的娃娃……在拼命救人。我没本事,这些……能买些口罩吧?”
此刻的陈爷爷,不再是那个让我害怕的拾荒老人。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明亮;佝偻的脊背,似乎也挺直了几分。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却冲不散他脸上庄重又温柔的神情。我郑重地接过钱,感受到指尖传来的温度——那是无数个日夜翻找废品的辛劳,是一颗纯粹又炽热的心。
后来,社区张榜公布捐款名单,陈爷爷的名字赫然在列。那之后,我再路过巷口,总觉得那堆废品都变得不一样了。它们不再散发难闻的气味,反而像是一座小山,承载着最朴实的善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此刻的陈爷爷,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平凡的人,也能在某一刻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此刻,你不一样”这个题目,核心在于对“此刻”“你”“不一样”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与把握。“此刻”强调时间的即时性,是一个瞬间的时间节点,它将叙事或论述的焦点集中在当下,让读者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紧迫性与独特性。“你”作为写作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也可以是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甚至可以是拟人化的事物,如城市、自然景观等。“不一样”则是题目的题眼,它意味着与过去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外在形象、行为举止的改变,也可以是内在性格、思想、情感、精神层面的蜕变。从立意上看,记叙文可以围绕“你”的变化来展现情感的升华、人性的美好;议论文可以从变化的意义、如何实现改变等角度出发,探讨成长、突破与创新的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变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其次,构思选材。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采用“先抑后扬”或“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你”过去的状态和“此刻”的不同,突出变化。比如以身边的同学为写作对象,先描述他过去在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在小组讨论中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此刻”的一场校园辩论赛中,他却妙语连珠、沉着冷静地反驳对手,眼神中充满坚定与自信。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人物的蜕变,进而揭示成长的主题。若写议论文,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如“勇于改变,方能成就不一样的自我”;中间部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引用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列举爱迪生不断改进灯丝材料最终成功发明电灯、屠呦呦在多次失败后改变研究思路发现青蒿素等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改变的重要性;结尾部分结合现实,呼吁读者抓住“此刻”,主动求变。通过丰富的事例和严密的逻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